当前位置:优质作文网>体裁作文>读后感>《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12:27: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荐】《我与地坛》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荐】《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次读史铁生的时候是在小学六年级,那时候我并没有把他当是一个怎样特别的作家,即使他双腿残疾导致最终半身瘫痪,即使他最后用写作撞开一条自己的道路,我也并不怎的为之动容,后来我总结出原因,是课本上选集的东西都太过典型而我又太过个性,我们俩没有交汇不是因为我们没法儿交汇,而仅仅是因为我们交汇错了地方。

  契机是在一篇阅读理解,而它恰巧出于《我与地坛》的节选,当我带着对它的印象开始读史铁生的时候,就好像是在借由史铁生自己那被撕开了的身体里的冰山一角,窥探他文字中的全貌

  《我与地坛》讲的大都是人的事,讲“我”每天在地坛的驻足,讲那驻足过程中遇到的人,讲地坛与我那别样的情感,还有“我”的母亲,在“我”瘫痪后,不离不弃仍每天照顾“我”,偷偷去地坛看“我”,确保我人身安全,又早早离开我的母亲。

  有别于余华、刘震云的文字,史铁生的文字很细腻,前者更像是直觉型作家,他们对现实是不加修饰的,他们的理解是深刻的,他们的思想是独到的,即使他们并不会把思考写在文中,而只是把故事本身描绘出来,思考也就已经浮现了。

  后者我愿意称之为“感知型作家”,他不像是在用眼睛看这个世界,所以是那样的特别,比起握在手中沉甸甸的土,史铁生是风,但却不是强劲的风,不过你的的确确能在其中感受到力量,即使你找不到风的源头在哪,你不知道他是否就在哪刻悄然声息的,毫无征兆的停下,你不知道他是否会迅速的,在陌生的角落忽然就扎了根,风是最有生命力的,也同时是最变幻莫测的,风或许就是这样,有时平平淡的,也能吹进人的心里,并给人以震撼,就像史铁生他自己所描述的那样“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我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了答案:‘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这里的史铁生才刚刚因为写作得到了一点成就,母亲却早已离他而去,不能看到她的儿子现今是多么令人骄傲。而那时的史铁生坐在小公园里,坐在地坛里,思索着母亲的死,他觉得是母亲活得太苦,上帝不忍心,所以提前召她回去,而在他得到宽慰之际,在他睁开眼时,却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这里的“风”是什么?或许是史铁生真正放下了自己对母亲生死的执念,或许是前面的话题太过于沉重,或许是被打断的思绪,或许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史铁生想又不敢想的思念,而这一切的一切都随着风,在那个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悄然穿林而过。

  这就是史铁生的特质,不会在生死关头特意做什么煽情,因为煽情本身就意味着夸大和不真切,他从来都只是淡淡的,借由笔端作为出口,流淌出最自然、最当下也同时最真实的感受。而真实才是感动。于是他能在母亲焦头烂额的那段日子里写出,“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实际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也能在看似无情的句末后话锋一转:“那时他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史铁生常常想着死亡,这来源于他的不幸,或许来源于自己残疾的不幸,但又或许来源于母亲的死。他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对死亡的惧怕在他写出这句话的时候释然。他的语言是那么的精炼又那样的具有洞察力,他说人是欲望的产物,而没有了死亡,我们还剩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