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质作文网>体裁作文>读后感>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时间:2023-06-14 19:27: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文化苦旅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苦旅读后感1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1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令人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辉煌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想我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也希望更的人走进《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读后感2

  曾经有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所敬畏的除了天上的星辰,就只有人类的内心意识。一个漂泊孤旅的行者走遍中国,用良知书写了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感悟。人生百态,心之所在,处处是花开。

  文章的开篇《道士塔》,它以一个“小人物”出卖自己的良知,反映这个古老民族的伤口。敦煌,本该是中华最值得骄傲的文明,比之长城它多了绚烂,比之皇宫它多了内涵,可它最后却是中华之伤。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而这个国家的主人,放纵文化的流失才是万恶之根源。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我曾听人说起,国外的书十分昂贵,课本的价格也不低。许多留学生都会提前在网上买好二手课本,即便如此,用完之后还会在网上寻找下一个买主。国外对于书籍的重视,可见一斑。

  也许人的良知会被浮华所扰,但有这样一座千年古城,忠于自己的'良知,静看世俗纷扰。它就是《白发苏州》。作者以凄美柔丽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将清闲婉约的江南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幼时背诵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仿佛真的向我们铺了一道历史的画卷。苏州是娴静的。它像一位婷婷袅袅的豆蔻少女,有的只是吴侬软语,做不了大文章,却可以与你小憩在郁郁葱葱的园林。然而历史待它不公,成王败寇,一夜之间,它仿佛老去。如今的苏州可不正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但在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千百年厚实的灵魂。正是这些灵魂,使苏州保存了风韵的核心。

文化苦旅读后感3

  沙源既是沙鸣山,隐泉既是月牙泉,因形如新月,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文中讲述的是作者一路攀登沙山而上,寻找月牙泉的旅途经历和感受。

  “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这句话是余秋雨攀上山顶时发出的感叹。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美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美吗?为什么一颗平凡的野草在摄影师的手下变得如此唯美?为什么一朵枯萎的花朵在美术家的笔下变得如此辉煌?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高淑珍的坑头课堂,最美女老师张丽莉,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你说她们不美吗?

  美,不是伟大,其实就在身边。

  ”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世间大受其累“而月牙泉不就是这样的`产物吗?黄河以她澎湃的气势流传千古,长江以她的绵延万里而闻名于世。这让我不禁的想,那月牙泉呢?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时,给粗狂以明丽。”余秋雨在书里的这段话实在是再贴切也不过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古人以他们的方式赞美着四季的美丽,平静,实在。或许又会是这样,当你回到家时饭桌上已经摆好了热腾腾的饭菜,当你生病时有人在照顾你……

文化苦旅读后感4

  第一次听说《文化苦旅》这本书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直到上大学时才买了一本认真来读。古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长智慧的机会,也使心灵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洗涤。

  我细细读着书,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作者走过的每一处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偶尔,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己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但是作者永远都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气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略懂了作者,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

文化苦旅读后感5

  《文化苦旅》是一个文化的祭奠,也是一次心灵的叩问。文章读来有一种让人叹息的沧桑也有一种细腻的温情,我想这中感受源于作者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眷念。一篇篇散文中包含着作者的.这个中国悠久的文化的感慨和叹息,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有一种吞吐千年的历史厚重感。

  在书的第第二节道士塔中写道一个姓王的道士粉刷了莫高窟的雕像,将中国的文物让外国人一件件一车车的用钱财珠宝换走了: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的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中国敦煌石窟的珍贵文物一件件的少掉,而王圆箓却毫不心疼。当代的文官也将这些文物拿来送人。这让我十分痛惜中国千百年留下的文物竟被这样的送出去了。他们这些卖国贼,真想将他们五马分尸。他们是千古罪人,我为中国有这样的人而耻辱。以前的政府可真是腐败啊!别人贩卖中国文物他们不管也就算了,他们自己也拿来送人真是可耻啊。

  《文化苦旅》让我了解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让我知道了以前的中国人是那么腐败,我为现在的中国人而自豪

文化苦旅读后感6

  从小,受家中长辈们的耳濡目染,我把阅读当作了最大的爱好。一次次的阅读可以让任何一颗心灵用色彩点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就是书的妙处。读书,最激动的时刻就是分享读书心得了。

  《文化苦旅》一书,开拓了我的视野。这是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一本书,是一本描写祖国古代文明的书。初读这本书,对它的印象并不深刻。我觉得这只不过是用极平淡的文字,描写了些山水建筑的散文集罢了。全书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读下来并没有任何感觉。我不甘心——妈妈口中的好书,绝不是这样的!我又一次捧起了这本书。通过一个多月的细心斟酌,我渐渐发现作者简洁的文字下,藏着一种有张力的感情。整本书就围绕着一个“苦”字,作者用独特的角度,深思中国这一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写出代代人为探索文化奥秘的艰苦历程,让我感受到了世世代代文人们的艰辛。我不由得对中国这个文化古国感到深深的敬佩。好一本山水文字书!余秋雨先生以一个“浪子”的身份,借山水景物探求文化灵魂和秘密。于是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这本书被称为最深刻的.中国文化历史散文书了。

  每读一遍书,收获一个不一样的心境,书的魅力妙不可言。从刚拿到书本时的好奇,到心灵随着书本的情节跌宕起伏而产生的感触,再到看完书后的意犹未尽的思索,都是我读书的乐趣。在书的潜移默化中,我成为一个心中多彩的人,我在书上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嗯~书纸的香味,又随微风,飘到我们身边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7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__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__,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__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__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读后感8

  《道士塔》,抒发的是中国文人的切肤之痛,“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着……”然而更多的是一种反思,“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当欧美的学者纷纷赶赴敦煌,风餐露宿,在沙漠里燃起阵阵炊烟时,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这是何等的讽刺!然而一切都已零落成泥化为历史,再去谴责谁也是苍白无力,这场文化浩劫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惋惜、愤怒,更多的应该是反思。

  还记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吗?这就是阳关,《阳关雪》里大雪苍茫凄迷,千年之前渭城窗外柳色青青,千年之后苇草飘荡,层层叠叠的'群山积雪,全是冰海冻浪。天地苍凉一枝骨,曾经的文人骚客,在这千年之中,历经沉浮,消逝。阳关的兴衰,阳关的历史的深邃苍凉可想而知。游历了西北大漠,还有温婉的江南情调。《江南小镇》里的清雅镇邑与雕刻精致的石桥,《西湖梦》里绝美的西湖,风情绰约的苏小小,传奇色彩的白娘娘,《白发苏州》里的红颜薄命的西施,风流落拓的唐伯虎,都是文人心底的思念与企盼,是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

  《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则直接将笔触触向文人的良知,展现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从西北大沙漠到江南小镇,从万里长城到洞庭一湖,我们看到了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李白的故乡,见证了都江堰的价值,重温了白帝托孤的典故。“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

  《文化苦旅》用一个个跳动的字符,追寻着文化灵魂与生命的真谛。品一杯茗茶,读一本好书,感喟作者的多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文化苦旅读后感9

  看完《文化苦旅》,我心中思绪万千。从中国走向世界,留下无数足迹,见证了古埃及王朝前所未有的盛赞,惊叹罗马军队不朽的战歌,看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情的大火吞噬了整个世界。在旅行的最后,他终于领悟了人生的困惑,回到了最原始的“生态文化”。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人现在都上了年纪,旧版本已经成为中国三代家庭共同讨论的话题。时间和文字在古老的庭院里磨砺,这是一种极其温暖的文化存在方式。

  万千凄凉,如一场梦。能写这样一本书的`作家必须是有故事的人。余秋雨先生恢复了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尊严。在复旦大学空荡荡的外文图书馆里,一盏灯,一支笔,一个饱经沧桑的年轻人,共同编写了颇具影响力的名著《世界戏剧学》,至今仍是该学科唯一权威的教科书。

  他也是一个不在乎名利的人,他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独自一人游览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最重要的文化遗迹,对当代世界产生了新的思考。

  许多世界著名的学术机构曾多次将他誉为“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于高位的文学巨匠”。如果要问我崇拜的作家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余秋雨先生。

  《文化苦旅》只是一本普通的旅游书吗?当然不是。这是余秋雨先生在参观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遗迹时所记录下来的随笔,是一本感人的文集。莫高窟、都江堰、三峡、庐山……通过对世界各地文化遗迹的思考,他写出了现代人与当今世界的纠缠,“保存”还是“埋葬”?谁想把自己的过去像亚特兰蒂斯一样沉入大海?

  生命很长,如何计算它的长短?

  虽然他很担心,就像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虽然他很挂念家人挂念,但他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是多么重要。

文化苦旅读后感10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爱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能够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期望,但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但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但是此刻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以前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正因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样样呢?那些以前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正因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正因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成功人士的特点

文化苦旅读后感11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

  ———题记

  近两日读了《文化苦旅》,我总觉得内心某一处被深深触动。最先吸引我的是这书名,“苦”旅,为何“苦”?“苦”在何处?

  我最先感到便是文笔“苦”,表面似清风一缕,一笔一画轻快、平淡。细回味,却心神震撼,五脏六腑统统被这阵风吹得地动山摇,屡屡被作者笔下的故事所气愤。

  纵观全书,我印象最深的首数《道士塔》,如此庄严神圣的敦煌,却交于文盲道士王国菉看管。可恨啊!这样的一个他偏偏在偶然间发现了藏经洞,并因无知而将这些珍贵的.文物低价卖给了英国人。可叹啊!当时唯一知道此物珍贵程度的是中国翻译蒋孝琬。

  当然,这旅行不只有“苦”,也有“甜”。这文化的探险下有婉约、秀美、下着细雨的江南,也有神秘、高雅、充满故事的西域。那些《我的山河》与那《远方的海》无一不在我的心中落下种子生了根。那些山峦雄伟、高峻,那水流奔涌、冲击。这些山水令人如此难忘,我的心随之跳动着,眼泪早已收不住。

  我无法隐藏自己对那份山河的热爱,对那段历史的惋惜,还有生在这么一个温暖、倔强的有生命力的国家的由衷骄傲。我从未这么深爱过任何物体,除了我的家,我的国家!

文化苦旅读后感12

  每一次,读《文化苦旅》,就好象身陷一场沙尘暴,在深沉的文字之间步履维艰,被千年沉淀的沧桑感压得抬不起身子来。

  从来都是很骄傲,骄傲于盛唐的艳丽,骄傲于祖先的智慧。从来都是很心疼,心疼中华大地的伤痕累累,心疼中华蒙受的耻辱。但是读完这本书,我又开始心疼中华文化的步步艰辛。

  沿着历史碾过的痕迹,伫立于敦煌千年的风沙中,听风声里无奈的叹息,身处阳关落雪处,望一眼故人褪色的青衫;包裹在天一阁中,触摸范氏一族代代坚持的守护。这里,有中华文化的积累像流水般溜走,有历代工匠的'梦銹刻的婀娜的身姿,有四面边声连角起的恢宏战场,有君子其役,不知何期的忧愁哀伤,有李白对酒当歌的豪情,有与扬州八怪渲染笔墨的意想。

  王道士慷慨地送出敦煌中祖先留下的瑰宝一箱又一箱,我们看着这些触目精心的数字,让心一阵又一阵地抽搐;莫高窟静静地藏在广袤的沙漠中,外表只是一座小山包,可它却把宗教和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载歌载舞。废墟在历代的颠簸中坍塌,重建又坍塌又重建;阳关倒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领域中,在朔风中越来越黯然。

  也许一个中学生对于这些历史并不能理解得太深入,可是,作为一个中国的孩子,真得好好看看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并不是书本上的之言片语就能撑起一个华夏的文明,我们在追求那些无所谓的明星时,是不是应该转过身来,追捧已经消逝的宏大?在匆忙的脚步中,拾起一丝空闲,静看细水流长,细数庭前花落。

  我不是一个学者,也不是名家,我只是一名中学生,深深地爱着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让这艰难的中华文化,走进我们的心吧,只需轻轻地蹲下身,摸一摸文化的土地,便能感受到沉淀的沧桑。

文化苦旅读后感13

  文化苦旅,在文海中遨游;文化苦旅,在学海中航行。这是一本集历史、山水、人文的散文集。读历史,知名人名事;读山水,览大江南北;读人文,赏民风民俗。它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心灵。

  为什么叫《文化苦旅》?先说一个现象:中国人每当假期,总想去名胜古迹旅游。我们向往的,仅仅是景色吗?当然不是,游客更想体会的是文人曾经的情怀,去寻觅曾经使人陶醉的诗意,去感悟意味深长的哲理。当我们徜徉在古圣先贤曾流连忘返的花径绿洲时,仿佛瞬间与先贤们产生了穿越千年的心灵对话,人们想借此对国家、历史产生新的理解与感悟。余秋雨先生,正是想借此来弘扬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伟大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并不好悟,需要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去思考、体会,才能领悟到真谛。

  “回去吧,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这意味深长的语句出自这本书里的《阳关雪》。阳关,这个地名是那么令人荡气回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真情和儒雅已在阳关道飘荡千年,他所表达的阳关,是威武雄壮的,寄托了深深的友谊……唐人就是这样,再大的困难也抵挡不住他们前进的步伐,扼杀不掉他们乐观。如果每个人都如此乐观,那这个社会将更加美好。

  阳关,我觉得它是中华民族品质的象征,它屹立在黄沙之中,昂首挺胸,眺望远方,这不是中华儿女的坚强性格吗?它开放积极,丝绸之路在它脚下通往西域,向世界展现中国的风姿,这不是中华儿女的博大胸怀吗?但是几百年后,余秋雨来到阳关,看到的只是土墩、沙坡、荒草、石碑,还有残雪……阳关被废弃,阳关的坍塌,使中华民族更有骨气。阳关之后,再无阳关!苦,苦如开山,功成始得琼瑶;旅,旅如探险,完后必获璞玉。

文化苦旅读后感14

  一次漫长艰苦的文化旅程,我随余秋雨先生漂泊异乡。祖国的锦绣山河让我陶醉,这一幅幅山水画或细秀娟丽,或豪迈壮观。但更令我感慨的是,这一幅幅画的背后,都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故事。每一个地法都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使我感动,使我叹服。

  纵观祖国大地,无处不散落着文化的步履。然而这一步步的脚印来的不容易啊!经历了多年的演化,经过了多元的碰撞,遇到了大大小小不尽的劫数,趟遍了文人墨客、武侠外客有意无意留下的水坑,流传至今,自然险境路远,却也底蕴十足。

  只是至今,人们对于人文山水的评析和维护不足以让人满意。一代一代的农民,一世一传的百姓,来往于天地间的人们,都把自己的青春和岁月埋没在庄稼地里,隐没在变迁万化的城乡里。把自己对家乡的厚爱,对土地的忠诚,全都化做默默无语的汗水和泪水。没有人注意到风沙腐化了裸露的土地的同时,也裹走了世代传下的文化。在灯红酒绿的城市里,美酒的艳丽掩盖了山水的清秀,满屋金币的闪亮遮蔽了文化星火的光芒,谁来把景赏,谁来把诗吟?

  在从学文化的课堂里,我们都在不断的出现对文化的争驳,为了新的一代更好的传承,为了那星星之火可以辽原,文化的脚步不能停止,没有文化的民族,只会衰败;没有文化熏陶的`人,只是傀儡。为了这艰难的旅程不再艰难,我们只有先走过这艰难的路。我们需要站在历史的背后,清醒的审视文化的变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接过传承的重任,大步向前,我们义无反顾。不管此时的你是手执毛笔挥洒的老翁,还是拿起钢笔簌簌而落的笔者,亦或是抓着铅笔一笔一划写字的孩子,哪怕你只是一个尚不识字的人,都和我们一起长途旅行吧!

文化苦旅读后感15

  刚看到文化苦旅的封面时,我便想,为什么“文化”中“旅游”是?苦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打开了书,慢慢得阅读。

  看另外前面的三个章节“道士塔”“莫高窑”“阳光雪”后,我实在看不下去了,真是场文化苦旅,余秋雨先生通过写风景名胜,暗处一些不公的历史事实。当我认为他在写风景时,他却写了社会的败态。这是很有意思的,但,形散意不散的散文带给我的是“扑朔迷离”,看完一小章节后,若不回头再看一遍,就真得觉得镜花水月;的确看过,但看不懂,记不住……不,起码记住了散文的.风景描写的美。

  第一篇是“道士塔”,我本以为是写“塔”,但实质是写和那座塔有光的历史事件。咋一看,一位离题了,但实质上并没有。

  整本书写的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里面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所在,余秋雨先生每到一个地方,总有沉重的历史气压。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地方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眼珠去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那会是中怎样的心情呢?也许,只有看过这本书的人才会懂!

  读者这本书,就像在山水间跋涉,时不时穿插人生的回忆,这种回忆又渗入了书中的文字中。读了几章后,我想:历史本身也不会否认一切真切的人生回忆会给它增添声色和情趣吧。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也就是历史能告诉我们种种不可能,给每一个人在时间的坐标中点处让人清醒有令人沮丧的一点。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气是以尚未悟得历史地位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气也消了大半。

  何谓“苦旅”,那就是在历史中看清自己的心路历程!

【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03-14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06-07

《文化苦旅》读后感09-01

文化苦旅读后感09-20

《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02-21

关于文化苦旅的读后感04-05

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01-20

【推荐】《文化苦旅》读后感01-26

《文化苦旅》读后感【荐】01-27

【热】《文化苦旅》读后感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