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质作文网>体裁作文>观后感>电影雨中曲观后感

电影雨中曲观后感

时间:2023-11-07 07:20:2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电影雨中曲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在写观后感时,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立场。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雨中曲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雨中曲观后感

  《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诞生于1952年,正值美国战后相对稳定和平的年代,中产阶级方兴未艾,“婴儿潮”正滚滚而来。作为好莱坞黄金时期的经典歌舞片,《雨中曲》中尽情展现了当时电影/歌舞演员超群的表演能力与好莱坞电影制作的精良工艺;目不暇接的舞步、眼花缭乱的剪辑、简洁完整的叙事、妙趣横生的台词,将近60多年过去了,《雨中曲》依然历久弥新,堪称是电影史上最完美的歌舞片。但《雨中曲》的精彩并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登峰造极。相信入门级别的电影爱好者都很难忽略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那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交界的年代,《雨中曲》剧情的主要冲突也是因有声电影的出现而产生的。无声电影时期的银幕红星琳娜外表娇美动人,在好莱坞已拥有大批粉丝。但随着有声电影的时代到来,影迷们迫不及待要在影院里听见自己的偶像开口说话,嗓音尖细、咬字不准的琳娜顿时傻眼,卡在了事业瓶颈。而她与自己的银幕搭档唐、能歌善舞的小演员凯西之间的三角关系也令人啼笑皆非,是轻松娱乐的歌舞片里不可或缺的喜剧元素。这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不单为我们造了一个长达100分钟的明星梦,同时也包含了好莱坞对于自身明星制度的反思,乃至嘲讽。

  作为一部五十年代拍摄的电影,导演(也是演员吉恩·凯利本人)以一种怀念而调侃的姿态,叙述了过去无声电影的种种拙劣浮夸,更通过名不过经传的小演员凯西之口,嘲笑了当时花瓶式的电影明星:“那根本不是表演,只不过做几个表情而已”。除了戏谑电影明星,影片里还有意加入了对于无声电影时期编剧的反讽桥段。默片阶段演员不用开口说话,字幕也只有寥寥几行,演员在拍摄过程中往往只用重复几句简单台词,用来带入表演情绪即可。而如今电影改头换面,编剧却依然按照老办法行事,演员一开口便是空洞直白的“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简直把爱情片拍成了弱智片。这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中,有心的影迷能看到导演有意设计了大量对于好莱坞电影的嬉笑怒骂,自嘲、玩笑、各种梗层出不穷,普通观众固然看得开心,热爱电影史考古和钻牛角尖的影迷群体也都能乐在其中。

  不过《雨中曲》中,歌舞和音乐元素或许比情节叙事更加重要。歌舞不单单是这部影片的形式,更是剧情的一部分。在琳娜无法胜任自己的角色嗓音之后,为何鬼灵精怪的男二号科斯莫一拍脑袋,就掉准枪头让唐把电影改成一部歌舞片?歌舞片是有声电影诞生后很快就出现的影片类型,这与当时美国音乐剧的兴盛密切相关。音乐剧与歌舞片在英语中都是musical一词,为了区别舞台与银幕,往往把歌舞片称为“musical film”,而音乐剧称为“musical theatre”。音乐剧在美国真正脱离戏院杂耍、开始在乔治.柯汉(George M. Cohan)的基础上深根发芽也正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最终在导演巴斯比·伯克利(Busby Berkeley)手中达到巅峰。音乐剧作为大众市民喜闻乐见的音乐娱乐,有声电影最早完全将音乐剧照搬到胶片上,但随后也开始穿插电影的叙事逻辑,加入更多情节内容,而随着音乐剧自身的成熟与发展,歌舞片形式也越发丰富,这两者可谓互相借鉴、彼此依存的关系。

  在《雨中曲》的后半部分,导演将“剧中剧”《舞蹈骑士》(The Dancing Cavalier)的开头部分完整插入正片,观众所看到的画面事实上是在唐与科斯莫的脑海中实现的,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有些节奏脱节,让部分观众摸不着头脑。但在这剧中剧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最贴近真正音乐剧的十几分钟,剧情在最大程度上被弱化了,只能看出一个故事大概:穷小子唐独闯百老汇,名利双收后却依然得不了美人心。但其中群舞、双人舞、独舞极为出彩,场面调度和舞台布景都堪比出色的音乐剧,而短短露面的美人赛德·查里斯(Cyd Charisse)则贡献了堪称全剧中最令人心醉的浪漫场面:飘逸的白纱在大风中包裹着她与唐两人,象征爱人之间的缠绵与柔情。剧中剧也使用了电影拍摄中的经典致敬手法,重现了1929年米高梅出品的第一部大型歌舞片《百老汇旋律》(Broadway Melody)中的舞蹈场面,可见导演用心之精到,剧本之丰富,而《雨中曲》也绝非打打闹闹、纯粹逗乐的娱乐之作。

  100分钟的影片说长不长,但看点颇多,一时也无法逐一道明。有处细节不少观众都留心关注了,那是在影片前半部分,无声电影在影院上映时,银幕前的乐池中一个正规管弦乐队正跟随指挥给影片现场配乐。这种形式的观影体验也许随着有声电影的到来便不再存在,但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不禁好奇当时电影院音乐的来龙去脉。是否在大城市的当红电影院会专门配备一个乐团?乐手们的专业水平与薪资如何?电影音乐的创作又是怎样的行情?熟悉苏联时期音乐家的乐迷应该了解,在斯大林高压时期,自由的音乐创作举步维艰,不少作曲家便通过给审查合格后的电影谱写配乐,作为养家糊口之道。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夫耶夫、哈恰图良都曾为电影配乐,不少也成为知名作品流传下来。在有声电影以排山倒海之势吞没无声电影后,或许不少音乐人又要另寻出路。

【电影雨中曲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观后感12-05

电影《八佰》观后感02-21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06-14

雷锋电影观后感06-10

电影《后天》观后感02-19

电影深海观后感02-01

电影《情书》观后感12-15

《夺冠》电影观后感11-06

长征电影观后感09-25

雷锋电影观后感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