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质作文网>体裁作文>读后感>读《在人间》有感

读《在人间》有感

时间:2023-12-26 08:25: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在人间》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在人间》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在人间》有感1

  初读太宰治,还是在高中的时候,在此之前我便常听挚友谈起这位作家,终于在某日试后的清晨,寻得机会从书架中抽出《人间失格》,翻开了第一页。

  从扉页,再到后记,我沉浸在太宰治所描绘的世界中:哑然、沉默,以致读后只得深吸一口气,以期冲淡脑海里所呈现的复杂想象。

  “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我的目光不知又怎的移向了扉页处的评述。在未阅之时,看到这句话的我实有一种妄意曲解后的戏谑感。但就在此刻,屏息过后,我却一点也说不出话了。

  轻轻阖上书页,脑海里依然放映着叶藏的故事,其影像随时间几经更迭,又慢慢放缓,到最后也只是留下几幅墨黑布底的凄静画像,我静静地看着大脑里所呈现出的最后画像,只恨自己不曾学过画画,未能把这图影展绘出来。

  人间失格,贴切之际,又直击灵魂。自始至终,叶藏的悲惨似乎未曾有过薄淡,甚至愈演愈烈,其主人公总是在每个看似偶然的抉择之时,迎受着命运对他开的一个又一个玩笑。在我看来,他内心深处的澄澈与其略失灵动的心灵柔韧度,是使其错失佳运,步步失格的主要原因。写至此处,脑海里不禁再一次浮现出关于叶藏的画面:衬衫破乱的叶藏,正歪着脖子盯着连月光都被屏蔽的小窗,其眼神中的绝望要远远多于疲倦。

  正如鲁迅所说,真正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而叶藏的悲剧,潜藏极致之美,那是一种纯粹。当叶藏在餐桌上倍受折磨地忍受那段寂静如礼教仪式的用餐时间,当叶藏努力取宠旁人来获取微许的安全感之时;当叶藏一次又一次地失控于注射,看着自己早衰的面孔之时。可叶藏依旧活着,只是他也在不断地憎恨自己,看着自己慢慢慢慢地撕碎自己身上可撕碎的,仅余的那一点点美好。可撕碎自我的,当然不单单是他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他的所作所为,总是不偏不倚地与其特性相契合,而悲剧,只像是一个冰冷的程序代码,默默执行着,被时间一点点浸润,一点点消磨,撕碎至撕毁,乃至人间失格。

  可倘若《人间失格》仅仅只是把悲剧演绎至极致,那严格来讲,此作还不足以被称叙为经典,真正令人震撼的,其实是太宰治这本带有自传属性的小说,却又把笔触之冷静与艺术之美平衡到一种极其自洽的境界。我不清楚太宰治在创作之时的心境,可几乎所有的文字工作者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当一篇文章大面积谈涉自身的时候,其实无异于主治医生把平日里对向他人的'手术刀划向了自己,这,实在是一项需要勇气与智慧的复杂工程。同时,不论是电影还是小说,代入感和画面感都真正难能可贵,而太宰治冷静的笔触,无疑是读者们享受画面感的最大福音。但小说之所以不同于通俗剧本,便是其覆盖精准的艺术美感,这种美感,经手于太宰治细腻的内心,才真正令人读之舒惬,才能够于悲剧中嗅出那份纯粹的美感。

  太宰治的悲剧纵然纯粹,可悲剧的背后,其实是生机。叶藏的人生自然令人惋惜。可结果之悲,并不等同于过程之苍白。实际上,叶藏几乎从来没有在行为上表现出厌世之感,也正是因为叶藏内心深处的“求生欲“,才有其不断挣扎的经历,但由于他内心深处的澄澈与其匮乏灵动的心灵柔韧度所致使的难以调和的矛盾,使得他不断陷入人生的怪圈,演绎悲剧。

  所以,悲剧在形式上当然与消极这一类词汇联系紧密,可正是由于其内核中有向上向善的一面,在经过现实的落差之后,才会有所谓悲剧的形成。进道若退,夷道若纇,说的便是这个理。同时,这个世界上恐怕鲜有人愿意主动接受悲剧。可我们也确实从叶藏的人生历程中感受到了怪圈的存在,感受到其命运的推动力在路径上一脉相承的特性,但是叶藏未曾发觉,自然也就无从更改。所以阅读本书的一个极其重要乃至在人生道路上都有指导意义的收获便是了解到自知的重要性,即自知者明,通俗来讲,便是“只怕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对于好的作品,读与思,缺一不可。悲剧中可不单单只有消极与悲寂。

  太宰治冷静却又不乏生机的笔触,纯粹而又细腻的悲剧美感,同时于悲剧中辩证地思考哲理。我能有幸读到《人间失格》,实在是一种精神上的饱足。

读《在人间》有感2

  在读这本书之前,就听许多人谈起,他们大都面色凝重,说读得非常压抑。《人间失格》主人公叫叶藏,其实他就是太宰先生的化身。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与叶藏融合,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投射于叶藏的独白。他说:“这是充满了可耻的一生。”叶藏一生是逐渐丧失了做人的资格;太宰治在完成作品的同年,携他的爱慕者自杀,二人以生命完成了怯懦者的深度。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底沉了一颗大石头,很想大哭一场。难过已经到了嗓子眼上,涩涩的在喉咙里,使任何声音喑哑。我想,叶藏,他是个被上帝放逐的人,也是被自己放逐的人,他极不自由,被自己禁锢着。他对人类本身的未知性的恐惧与排斥,引发了他的荒诞与颓废,以至于他的一生都在取悦他人。他逃避自己,不停地伪装自己来取悦他人,而他人的存在更衬托了他的悲剧——他再怎么取悦他人,扮演着可悲的小丑,但最终也只剩下自己孤独一人。一个取悦他人的人,在取悦之中阅尽了人性,他的对于人的阅读,形成了一个怯懦者的深度。

  叶藏经常想,自己究竟有没有必要活着,活着又怎么活?他这样的追问,已经违背了天赋人权的义理。他不是在叩问人生意义,他只不过是丧失自我的人格罢了。(丧失自我或许已经无法称其为人了吧?)加缪说,你反抗啊,别逃避别自杀,你反抗啊。可叶藏不会,他只会因循苟且,继续演戏,怯懦而软弱——用习惯伎俩去讨好别人,以此感受自己的存在,他是一个影子一样的存在,是一个碰到棉花糖都会受伤的胆小鬼。他是一个“极好的演员”,同时带着不想被人发现的可耻的天性。他矛盾且复杂,好像“活着”对他人而言轻而易举的小事,在他敏感细小的神经上成了一件要花费很大很大力气的事。正是这种敏感的性格,使他充分感受他人,感受社会,却完全丧失自己,最终只能选择死亡。

  可是读这样卑怯的书,我居然心里得到了安慰。我想,原来遭受心灵困苦的人不止我一人。但我又有一种恐惧,那种内心世界被剖析的恐惧。叶藏问:难道相信别人也有罪吗?难道纯真无暇的信任是罪恶之源吗?在良子被人玷污后,叶藏心中的痛苦愈加深重,认为自己是“罪恶的集合体”,“不该再奢望骑着自行车去欣赏绿叶掩映的瀑布了”,活着,似乎成了叶藏的罪恶之源。二次大战后,阿多诺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那些极为善良的人,担负着人类的罪行,他们善良,甚至善良近于怯懦。

  太宰治先生在这个“怪人”和“这个神一般的好孩子”中重现了自己生的困惑与爱的无能。或许很多人不喜欢这本书的格调,认为它只是矫情的呻吟病语,不知所云。更有人认为这本书充满了负能量与压抑。我想,太宰治先生落笔时绝不是想让读者感同身受他的悲哀,而是想告诉我们:“不要这样。”不要悲哀,要活下去。叶藏说“一切都会过去”。想要在人的世界里好好地活下去,那种不能实现的焦虑和那种认认真真活下去的渴望,才是他的本质。

  坂口安吾在《致郁》里说:“活着,是最重要的事,可偏偏这简单的话,又最难理解。其实也不是懂与不懂的问题,生或死,是没有说得清楚的。况且,选择死亡的话,只需要从人间消失,其他什么也不用,多么简单,可试着生存,试着去解决问题,就要一直战斗下去,无论何时,都可以选择死亡,所以不要做这么无聊的'事情了。任何时候都可以做的事,还是不要做了。” 坂口安吾说得太平淡,太容易,他没有抵达怯懦者的深度。我想到的是“向死而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他说,其实人存在的过程就是一个死的过程,人只要还未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叶藏丧失了自我。丢弃了做人的资格,在“向死”的过程中选择了提前亡故。虽然我在《人间失格》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但还未及叶藏的悲哀,我只是带着他认认真真活着的渴望,向死而生。

  读完第一遍,接着又读了第二遍,心里仍然有着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混合着一种灵魂被透析、被表达的共鸣,以及意识到这种共鸣的羞耻与无力。有人问我,这本书好不好看,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对我来说,这绝不是一本好看或不好看的书。

  看到书评中有人写道:“在那些立于洪荒之上,观百川灌河的人的眼里,每一条小溪流的喧闹是不是显得愚蠢而又徒劳;那些敏感聪明、善于体察人心的人,是不是习惯演戏时,感受着悲哀与自怜。”我想,这种悲凉与自怜正映在人间的每一个叶藏的影子上。

  我的苍白的语言无法表达我心中的波涛,但我永远难以忘怀怯懦者的深度,以及从深渊里散发的冷静的气息。在每一个孤独彷徨的日子里,我将带着太宰治先生的慰藉,向死而生。

读《在人间》有感3

  《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与《童年》、《我的大学》合称为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整部作品的文字精炼深动,以作者少年时代的亲身经历为主线,刻画了沙皇俄国时代下层百姓的悲惨生活。

  在这部书中,高尔基的坎坷经历,顽强拼搏的精神让人难以忘怀。他童年极其不幸,父亲死后,他便跟随母亲寄住在外公家里,没过几年,母亲有患病离世,外公生意破产。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他只能自谋出路,不得不“走向人间"。此时他年仅11岁。

  高尔基步入社会后,曾在鞋店当过伙计,又在绘图师家当过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还在圣象作坊工作了一段时间,最后在工地上干了三年监工。这些不断变化的经历让他体验到了底层社会生活的艰辛,他除了超负荷的劳动外,还不断地受到侮辱、愚弄、毒打和陷害,就连亲戚家的两个女主人也想尽一切办法折磨他,他开始讨厌这种庸俗不堪的现实,并向往着纯洁美好的生活。他爱上了读书,书籍成为他的艰难困苦时最知心的伙伴。

  在饱受痛苦时,他遇到了许多关心他的'人。在读书方面,斯穆雷、裁缝妻子,“玛尔戈皇后”都曾给过她无私的帮助,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要数“玛尔戈皇后”了,这个优雅的女人给了高尔基许多有意义的书,在书籍的选择和阅读方法上也曾细心指导过他。

  《在人间》这部小说,让读者看到了高尔基的成长历程,使我们领悟出一个道理∶人生的痛苦能激发顽强的意志,也能击垮一个人的意志。当一个人对生活有了积极的态度,他就能再逆境中走向未来,只有忍受一次次从峭崖上摔下的痛苦,才会成为飞翔天际的雄鹰。人亦如此,常言道,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比起阿廖沙,我也只是一个五年级的学子而已,我没有什么丰富的生活经验,也没有什么深层的思想。当然无需羡慕了,现在的生活条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环境。所以我们更要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

读《在人间》有感4

  一个人在苦难中锻炼自己的英勇与悲怆,将震憾着我们灵魂深处的卑微与平庸,驱散我们内心的浮躁与阴霾。

  《在人间》这本书的作者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他幼年父母双亡,后来外祖父破产,十岁就在社会流浪,虽然只上过两年学,但他勤奋努力,读了许多书,这本书便是他写得自传体三部曲中的一本。

  这本书描述的是主人公高尔基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他为了生活,与外祖母摘野果拿到市场上去卖,当过绘画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他一有机会就阅读书籍,并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坚定信念,继续踏着人生道路。

  书中的主人公不断积极地从人民生活中,从人类优秀文化中汲取经验和营养,就是在恶劣环境的格斗中磨练反抗精神、培养进步思想的过程。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形成是与周围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他没有逃避可怕的现实,而是从思想到行动上都积极投身到炽热的生活中去。

  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就在看不到希望的地方,分明有一双犀利的眼睛探寻着智慧的`光芒,那就是主人公渴望改变的双眼。他们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揣摩生活的意义,他的思想被优秀的书籍引领着,他的灵魂生活在另一个广阔而自由的天地。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

  书籍,始终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让人有所追求,给人崇高的信仰。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了读书!

读《在人间》有感5

  《人间有晴天》这本书由美国作家荷特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12岁的虎娃·安是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开朗的女孩,但她却有一对弱智的父母,他们常常成为虎娃与同学相处的尴尬。好在有精明能干的外婆和“铁哥们儿”杰西给予她关爱。但好景不长,杰西懵懂的一吻与外婆的猝死让她接近崩溃,她准备随姨妈离开小镇。但她在城市中住了几日后,仍然选择回来小镇。后来的一次暴风雨让她深切的感受到妈妈的爱,也学会尊敬爸爸特殊的长处。这时,虎娃也走出了自己编织的“茧”,破茧而出的她最终留在小镇,享受阳光下温暖的亲情。

  《人间有晴天》这本书同它的书名一样,我为它细腻的文字与文章中包含的情感所感动。这些温暖的文字,带给我的是灵魂的震撼与触动!

  虎娃有着智障的双亲,这一点使她变得“特殊”。虽然这会使虎娃稚嫩的心灵有着阴影,但她却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她依然坚持着去爱父母,这份爱正是我们许多人所缺少的。亲情所演变的爱永远不限于时间、地点、空间,也完美的诠释了“血浓于水”这个词。

  令我感动的部分是外婆死去的时候。没错,虎娃的外婆是猝死的。前一刻,虎娃还在赛特溪摘黑莓果,下一刻,她就听见了妈妈的惊声尖叫。当她看见外婆直挺挺的躺在地上时,她浑身僵硬的立在原地,双腿无法移动一步……她不相信,不相信平日健康的外婆此刻会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不相信外婆已被医生们盖上白布的事实……在救护车接走外婆后,妈妈跟着追,结果“妈妈绊了一下跌倒了,一脸挫败的表情,她抡起了拳头,用力捶着地面,眼睛巴巴的望着闪动的灯光消失……”这正是人们失去心爱之人的表现。

  虎娃是辛苦的,她聪明伶俐,与她那智障的双亲完全不同。这是神给她的恩赐,也是交付她的使命:照顾好她的父母,爱她的父母。这个使命在一般孩子看来,是异常艰巨的。于是,她才想到跟姨妈去大城市,永远逃离这个令她尴尬的地方。但上天不肯让虎娃逃避,因此,一场暴风雨才席卷了赛特镇。

  那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没有人知道它的到来。但弱智的虎娃父亲却发现了它的影迹,他挽救了他的雇主汤普森先生家那些珍贵的茶花。飓风过后,虎娃重新认识了父母,她懂了爸爸特殊的长处,也感受到了妈妈的爱。虎娃认识到:亲人的爱是冬日里的一轮暖阳,干渴时的一池甘水……这种爱“强大到足以抵挡任何魔鬼风的吹袭”。她发出了真正的感叹:我回家了,而这个家正是我想要待的地方!当妈妈亲吻着爸爸,虎娃奔向他们,围成一个圈圈,这个圈圈是最为圆满的。这也就是我们心中的晴天到来的时候!

  虎娃生活的小镇叫“赛特镇”,是构建于名叫“森林丘”的小镇。就是“你生了病会有人关心,有人送汤到你家”的小镇。我想,正是因为虎娃生活在这个充满爱的小镇,所以会用爱来回报所有的人!

  “人间有晴天”,这晴天正是构建在爱的基础上,懂得接受与给予爱,才能享受人间的晴天;爱生活,爱家人,爱身边的每一切,人间处处有晴天!

  著名的《出版者周刊》评论道:这部抒情诗般的小说以温暖而优雅的笔触,让我们沐浴在美国乡村小镇湛蓝的天空下,温暖的阳光中,感受浓浓的温情与关爱。

  而《纽约时报》则讲道:一部探索生命意义的少年成长力作。

  讲到此处,我想,所有人都已经被这个故事所感动了吧。这本书像黑暗里的一盏明灯,助我们在光明里行走!

读《在人间》有感6

  最近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是一本评论诗家、词家及诗词作品的文艺著作,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好书。读之后不仅让我享受着徜徉在诗词的长河中的美妙和快乐,而且激发了我对诗词的进一步的热爱,对以后研读和重温经典古诗词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下面简单小结如下:

  一、《人间词话》的核心理论是以“境界”来评价词的高下优劣。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诗人的人格是创造境界的首要条件。词有“隔”与“不隔”之区别。而且还关注作者“忧生”“忧世”的意识。境界说触及诗词创作中的方法、构思、语言等问题。他认为诗人的人格是创造境界的首要条件。境界的创造分为“造境”、“写境”;分“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要达到“无我之境”需要人生的豁达与释然,“无我之境”优美,“有我之境”宏壮。而且境界并非单独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内心的一种境界等等,此外,王国维把“真”作为评词的标尺,认为写景的最佳境界在于即景生情,自然流露,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般(不隔),他不喜欢过多的雕琢,更喜欢自然清新、感情真挚的`作品。

  二、《人间词话》对词家的评论精辟独到。

  在对词家的评论中如温庭筠的词句秀、韦庄的词骨秀、李煜的词神秀。最高境界是神秀,所以,王国维极力推荐李煜的词,他说词到李煜那里才开始扩大,感慨也更加深刻,使词从戏子的歌变为士大夫的词。李煜的词是他血和泪的凝聚,他的悲剧改变了词的命运,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兴,话到沧桑句始工”。其次是冯延巳。他认为冯延巳的词“深美闳约”,开风气之先。《人间词话》中还多次提到姜夔,王国维对此肯定姜夔的“格调”,但认为姜夔写景状物很“隔”(犹有隔雾看花之恨),一直扬北宋词而抑南宋,南宋词人中,他只爱辛弃疾一人,说辛弃疾的词豪放不羁、气度宽宏、情致高雅等。

  三、《人间词话》三境界及中国文学发展历程。

  《人间词话》第二十六,王国维对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归纳为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种境界,原是三首情诗,王国维进行了重新创造加工,并赋予新意,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后世影响深远。一些名家名句在王国维笔下俯拾皆是,顺手拈来,可见王国维的宏才博学。最后王国维还论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进行了一次恰如其分的总结。

  《人间词话》是一本文艺评论,是一本美学著作,更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读后,是一种情操的陶冶,是灵魂的升华,有时间再细品它。

读《在人间》有感7

  在《人间失格》这本书里,会让我们感受到:太宰治用它最纯粹的文字去表达他最澄澈的感受。

  “太宰文学”也被称为“弱者的文学”。就像他在《蓄犬论》里谈到到过:“艺术家本来就应该是弱者的伙伴——弱者的朋友。这就是出发点,这就是目的。”太宰治更多的是用懦弱作为长矛,向伪善的人和社会宣战。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只觉得从小开始,叶藏就活的太累了。小小年纪便知道了太多的人的功利和虚伪,于是他便小心翼翼的活着。就算是面对至亲至爱,也是逢场作戏,面带假笑的去讨好他们,不会拒绝,同时伪装自己的格格不入。甚至故意把自己变成滑稽搞笑的丑角,来换取别人的目光与喜爱。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掩盖住自己的格格不入,并且汲取一些微不足道的安全感。可是他的伪装只会让他更加恐惧人类,更加知道他的与众不同自己异化自己,从而变成“人间失格人。”

  等长大了再次品读这本书的时候,这些文字连同主人公叶藏这个人都生动了起来。他们就好像以“同谋犯”的身份闯进我的'内心——更是那个我心里刻意隐藏起来的角落。

  叶藏就像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那个渴望别人赞同和认可,不想逆来顺受却只好随波逐流的孩子。这样的他们通常不会拒绝别人,或许也是碍于情面,犹豫不决的考虑会不会得罪人,是不是会让人不开心。小心又懦弱。后来长大成熟了一点了,学了独立思考和关注自身了,却发现自己跟身边的人格格不入。

  “真是个听话的好孩子。”于我,这句话就是小时候最想听到的一句话。小时候我是以听话为荣的,把它奉为圭臬,每当大人们夸奖一句我听话的赞扬时,即使我神色从容,内心也忍不住暗喜。

  只是长大后,我逐渐发觉,所谓“听话”的意思,去除它被粉饰的那一层,更多像是它的近义词“服从”。大人们用他们理想形象的模板来塑造意气风发我们。我们一味地听话,抹平我们的棱角,反而眼光更加狭窄,手脚更笨拙;因为你已经习惯了“服从”。比起让你独立完成一件事,你会更喜欢被别人指挥。

  《人间失格》的结尾,用的是酒馆老板娘的话结束:“我们所认识的阿叶,又诚实又乖巧,要不是喝酒的话,不,即使喝酒……也是一个神一样的好孩子哪。”所以不管是主人公叶藏,还是我们心里那个同样胆怯的“叶藏”,请都不要害怕;你要知道,或许你也曾是别人心里的榜样,或许你也为别人带来力量,或许你也是别人心里的光。

  前方有诗和花香,请不要纠结于我们眼前的混乱,相信自己——致我们心中的叶藏。

读《在人间》有感8

  《人间失格》是躺在书架里好久的一本书,我翻了几页,深感压抑,便再没有读起。直到前几天学弟说他在读,又恰好成立读书小组,便又和这书重逢。

  坦白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是在看叶藏的故事,而更像在回顾和剖析过去的我。这一过程是痛苦而艰难的,却也是刺激而痛快的。以至于在读的过程中,我一直都在问自己: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过去?假若你也曾有过一段晦涩孤寂的时光的话。

  叶藏从小生活在一个古板的旧式乡下家族,“大家都板着面孔吃饭,就俨然成了一种仪式。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规定的时间内聚集到阴暗的屋子里,井然有序地摆好饭菜,即便没有食欲,也得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嚼着饭粒。”如此压抑的气氛导致他对用餐时刻充满了恐惧。而那时的他,还只是个小孩子。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小叶藏如此敏感,对与人交往充满了恐惧和渴望?也许是因为生来就体弱多病,天生的性格阴郁,以及少与人接触,让他只画地为牢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人之初,性本善。他从书本中学到的绝对的善恶是非中为自己戴了枷锁。当他看到世间与他所想并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时,例如当他看到大人们若无其事的虚伪做作时,他的价值观开始动摇,他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正常的。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芸芸众生,一方面以高尚的道德要求鄙视人间,一方面又害怕自己不正常,渴望融入人间。他的潜意识里希望自己变成一个俗人。而不是活的如此挣扎而痛苦。颇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可这只不过是他自以为的。

  如果用一个词去评价叶藏的话,那就是“混沌”。如叶藏一样的人的共同点是:敏感多疑、玻璃心、害怕受伤;极度恐惧人际关系以至于处理时战战兢兢;自我认同感低。然而,在面对与自己价值观全然不同的人间,有的人选择了极端对抗,可想而知撞得头破血流。而叶藏选择了伪装自己,讨好别人,努力做一个能够融入人间的`正常人。而正是这种伪装和偏执,让他始终游离于人间之外,且日日挣扎灵魂难以救赎。苏格拉底说:“要认识你自己。”这真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而叶藏很可悲,他无法认识自己,也无法客观的认识世界。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饿不饿,他的一切都依附于别人的喜欢,别人的要求。可怜、可悲、可叹。

  可我也曾有过那样一段艰难的时光。只不过我选择的是对抗,固执己见。现在看来,大概年少时多一些坎坷和碰撞,也未必是坏事。若不残酷,哪得顿悟。若是像叶藏一样不断地伪装和逞强,终有一天会不堪负累。也许是和叶藏有过相似的经历或者说是心路历程,所以阅读的过程中我十分理解他,但我却不能同情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叶藏只把自己拘禁在一个小圈子里,他的所有痛苦挣扎都是真实的、痛彻的。可是,在外人看来那就是一种不知所云的矫情,甚至当你走过那一段路再回望的时候,也会骂自己一句“真是的!我当时都在想些什么?”可我也明白走出来有多么不容易,那是一段多么黑暗无助的时光。

  我很遗憾,叶藏没有和这个世界和解。叶藏最后感慨他失去做人的资格,是他在做出了那么多努力之后发现,他终究还是无法做一个正常人,他的灵魂依然无法得到救赎。更可悲的是,这些并非是别人的过错,而是他自己。是他的灵魂出了问题,难以修补。这无疑是最绝望的事情,就好像一个完美主义者看到自己忽然残缺的身体,难以挽回的那种悲恸。他再也没有勇气,也找不到办法去融入人间了。

  而我,以一个曾经的病友、现在的胜利者的姿态,不能去尽更大善意去理解和心疼叶藏,却多了些许漠然,这也是我的悲哀。可我也庆幸,有时的漠然也是我性格的一部分,我坦然接受它,并不以它为耻。毕竟,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俗人啊!

  愿所有迷茫的人,坚定的做自己,都能够与这个世界和解,快乐地生活。

读《在人间》有感9

  《人间值得》的作者是日本心理医生中村恒子,90多岁仍未退休,历经烽火年代,时代变迁,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咨询经验,是日本最年长的心理医生。这本书没有过多的方法总结,只有平淡生活中理解出的轻松人生信条。

  书中写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心理医生和经验丰富的长者的视角对生活、工作、幸福、死亡等表述了看法。关于工作,为了钱而工作并不是可耻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事,也不要把自我价值全部建立在工作上,带着为身边人略尽绵力的想法或许会更好,更能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对于工作中的困难不要踌躇不前,要勇于接受和挑战;关于幸福,不要试图通过改变他人来获得快乐,而要想“自己如何做才会快乐”或“怎么努力让自己在这里心情愉悦的度过”,也不应该对任何人和事抱有期待,应该认清我们始终是一个人;关于孤独,人一辈子从出生到离世都是一个人孤独来孤独去,孤独不等于寂寞,接受孤独的美妙,人生处处有乐趣,人生中有很多时候需要独自去经历,所以要更加的'注重自己,让自己每一天都活的充实、随心、快乐;关于死亡,孤独地死去非常好,担心死亡的方式毫无意义。总的来说,书中表达的生活方式很简单,那就是平平淡淡过好每一天。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些困扰,工作可能会有很多挑战,家庭也不尽满意,人际关系也处理的抓耳挠腮,很多时候都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永远看到的都是事情并不圆满的一面。就年轻人来说,我们的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在很多时候都感到迷茫,处理事情也是无从下手,特别是工作方面,常常感到紧张、焦虑,时常怀疑自我,思来想去。如果一直停留在想怎么办时,就已经失去了享受工作的机会,更无法专注于解决眼前的问题,之后留下的就是无限的迷茫感,问题还在,压力和烦恼只增不减。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遇到困难,其实应该放下令大脑混乱的想法,要想着“不妨先试着去做”,先踏出犹豫的那一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心里就会更加坦然的接受。这样就会积极面对工作,效果也能让自己满意,心情自然就会轻松一些。

  《人间值得》中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地接受每一天。当然“不必用力”,不是让人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而是让我们不要太过较劲,不要太拧巴,不要过于强求幸福,不要过于急功近利。我们常常因为困难,把“人间不值得”挂在嘴边,那是因为我们经常被负面情绪束缚着,没有调整好心态,久而久之便觉得乏味,失去享受生活、享受工作的乐趣。《人间值得》教会我们:失望的隔壁住着希望,被践踏的小草才能长高。

  其实,如何把生活过得有味道,如何积极地工作,把自己变得更好,这些都是选择题,而这些答案就在日常的细节里。有人曾说:简单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最好的东西一定是简单的。我想,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将问题简单化,不要对未知的结果,存在太多复杂的想法,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心存感激,这样才不负生活,才觉得人间值得。

读《在人间》有感10

  人间处处有真情,人世间,总有一个人默默等地为我们付出;总有一种爱,让我们泪流满面,只要你去观察就会发现。 读完这本《人间真情》,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十一枝康乃馨》,这篇短文讲述了两个懂事的孩子,为了给母亲买康乃馨,去给花店老板打工,送完每一份花,他们都恳求眼前这的这位母亲能给他们一束康乃馨,因为他们也想让自己的母亲和这些母亲一样能收到节日礼礼物,因为有十一位客户,所以他们就得到了十一束康乃馨。从这篇短文,我不但可以看出到两个孩子的孝心,也可以看出这十一位母亲对两个孩子的同情。

  在人世间,不但有母爱还有父爱。父爱如山,那份粗中有细的厚爱中,重的足以让我们震撼;父爱如茶,细细品尝,方知苦涩中透着甘甜。慢慢咀嚼这份父亲的盛宴,你会被那并不起眼的父亲感动!《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写了一位父亲在削苹果时,不小心把刀插入胸口,可他用顽强的毅力坚持活了3天,只为了家人,他依旧干着日常的事,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奇迹啊!《父亲的爱》则写了一位父亲用另一种方式疼爱着自己的孩子,他虽然很严厉,但是这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我们的友情也是无价的,友情是一杯淡淡的'水,是跋涉于荒漠者的渴求。《金色的沙子》写了女儿莫尼卡自己喜欢玩沙子,但她也同残疾人雷德一起玩儿,她分享了自己的爱好,这不正是友情吗?《一瓶矿泉水》,同学辉和他同学被困在废墟,一个善意的谎言,只有一瓶水,可辉却让给同学,骗同学有两瓶水,同学被解救了,可自己却渴死了,这不正是伟大的友情吗?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诲和关怀。《难忘的体罚》写了两个孩子犯了错,老师惩罚打板子,打的却是装了垫子的座椅,他们的体罚并无肌肤之苦,这位老师是多么爱学生啊! 在我们的成长中,有母爱,有父爱,还有友情和老师的关怀,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他们会永远伴随着我们,走向温暖的世界!

读《在人间》有感11

  爱不是逃避地去赴死,是一种赴汤蹈火后的理智觉醒。看完《人间告白》以后,我十分诧异,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爱情故事。虽然这根本算不上童话,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结婚了,他们是彼此的初恋,深爱着对方,美满的婚姻生活随着孩子的降临锦上添花。然而,在孩子不到一岁的时候,男生检查出晚期癌症,只有三个月的寿命,最后强撑了一年多,还是离开了人世。这本书,就是妻子金鱼对丈夫小忽最真挚的告白。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品尝到真爱,被一个人细心呵护着,并且能嫁给自己的一生所爱?从这个角度看,金鱼是幸运的,让人嫉妒的。但,又有谁能够承受丈夫在孩子尚小的时候罹患绝症,独自一人承担养家育儿的责任,那么想,金鱼是勇敢的,令人怜惜的。

  我关注金鱼的微博,发现她是一个容颜姣好,有少女气息的妈妈,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不重新开始呢?金鱼会喷这些人,继续表达她对小忽的思念。对于这点,我非常理解,那么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怎么可能说忘就忘?放下那段过往,如同剥离内心的一层皮肉,如果金鱼认定了小忽是自己的`挚爱,那反而是怀念容易,放弃艰难。

  起码在自己身心疲惫的时候,想着天边还有人守护着自己,心里会生出无限的温暖和勇气,再加上还有花生,他们爱情的结晶。记忆或许会随着时间淡却,但思念不www.tbxv.com会,只会愈发浓厚。也许金鱼有天累了,想通透了,或者遇到另一个MrRight,才会放下;又或者,这一生都会沉浸在这样一段爱恋中,无尽回味,不觉疲倦。

  我想到了唐顿庄园里的大表哥和玛丽,第二季结尾马修在圣诞夜向玛丽求婚的那一幕,让人心神荡漾。然而,马修躲过了战争,却死于一场交通意外,此时玛丽刚生下他们的儿子。失去挚爱如晴天霹雳,玛丽没有哭哭啼啼的,她剪了短发,作为继承人,她开始规划唐顿庄园的未来。她一直放不下马修,马修是独一无二的,她也遇到待她真心,和她门当户对的男人,然而她都一一拒绝了。

  直到她遇到了亨利,一个优雅洒脱的赛车手,她被亨利深深吸引,即使亨利和她地位悬殊,她无法抵抗内心的汹涌爱意。最后她选择嫁给他,在婚礼前夕,她来到马修的坟地,安静坐着,短短数语,没有嚎啕大哭,干净利落地挥别。

  年轻时候在爱里浮沉,疑惑时会拼命看书,祈求在文字里寻找答案,迄今为止,感情观影响最大的:一个是庆山(安妮宝贝),一个是素黑。很多人会说安妮宝贝的书矫揉造作,不否认她书中一些情境的雷同,但有段话我至今深感认同:在路途上想起爱来,觉得最好的爱是两个人彼此做个伴。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的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会落空的东西。而应该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这个落寞的人间。——《且以永日》

  《莲花》以后,她的小说逐渐成熟,每当我需要思想冷静的时候,她是最好的一剂良药。然而那样的自己,内心过于冷僻,之后我遇到了素黑,她的书,是一缕暖阳,她教会我:真正的爱是美好的,是值得付出和感恩的,以及学会爱自己,是活在世间最重要的事情。真正的爱应不该让人觉得疲惫,让人颓废,好的爱情、对的人,会为我们的生活开启一扇窗。以及认清那些在逐渐消耗你内力的爱情,放下心中的我执和贪念,果断地割舍。读后感m安妮改名庆山后,她书里的爱情也逐渐高尚起来,不在沉溺于决绝,变得柔软和宽容。

  等到我年纪渐长,忽然明白爱是一种能力,懂得辨别好的爱和不好的爱,学会杀伐决断和温柔宽厚,是感性和理性的一种融合。若是能像金鱼那样遇上小忽,也算三生有幸,教会一个人爱是什么不容易,即使离去,她也会代替他留在人间,好好守护自己和其他人,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生生不息”吧。

读《在人间》有感12

  《人间草木》喜欢养蜂人这片,讲养蜂人的四川妻子,“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这朴实的浪漫,美啊。

  《跑警报》:汪曾祺很会讲故事,但是他更喜欢介绍风俗,大段风俗人情里串着人物故事,风土人情,习俗节日都细节描写详实,像民俗纪录片,有兴趣的人应该会看得很起劲,我不太行,看得累。介绍跑警报那里也不忘了提一笔吃喝跟跑惯了警报的联大学生借机约会谈恋爱的事实,防空洞里刻着的“人生几何,恋爱三角”也太绝了,幽默是才,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汪曾祺是真的随遇而安,豁达乐观。

  随感:

  汪曾祺语言平实,比喻生动,极平实的语言叙事时表现力却极强,《黄油烙饼》里平淡普通的生活,平凡普通的人,苦生活,因饥荒慢慢死去,文字里并不见眼泪洒下,只是后来的某一天,拿起故去人留下的舍不得吃的黄油烙了饼,才悲从中来。《金岳霖先生》里金先生纪念林徽因,《陈小手》最后忽地一枪,都是不多写一字,近乎白描,叙事或情节急转直接落幕,给人情感震撼却格外深。

  看美食部分共感低些,到《豆腐》那里所幸先跳过了,看完后面又跳回来,到《手把肉》却一下子精神了,奶茶奶皮奶酪奶渣,杀羊烹羊吃羊,原来我不是食欲低,是偏食啊,作为西北人吃羊肉多,记忆都是鲜活的',看到拔丝羊尾饿到胃咕噜咕噜叫。好,真的好。我真香了。

  很喜欢《人间草木》,文字平实有温度,每当看到鼻子酸、笑出声时都会感慨汪曾祺有才,好的文字就该是这样的,没什么多余,但又含着千钧之力。看完这本文集后我也特别喜欢汪曾祺,诙谐达观的人真好,不顺不遇都沉淀成支撑内里的力量,是可爱可敬的人了。

读《在人间》有感13

  读名著,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1、《在人间》这是19世纪的俄国作家高尔基的一部著作。这本书就是对自己最苦难的下层生活的艺术记录。读了这本书,让我第一次很深入地接触到了在高尔基时的社会和人们是怎样的。

  2、高尔基的《在人间》这本书讲述的是高尔基在上大学之前的痛苦生活。高尔基这个名字并不是他的真名,而是他的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的意思是“苦,痛苦,苦呀”的意思,他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在人间”所经历的生活十分坎坷和艰苦的。

  3、这本书是高尔基青少年时期的自传。也是他人生的重要时期,走上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阶段。

  4、作者总是把书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去美化他的“玛尔戈皇后”。这个人物对他本人影响很大,也是因为她,他愈加热衷于读书。他的胆子愈来愈大,敢于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这种行为我很佩服。正因为他热爱与学习,所以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也是我明白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只要有学问,就可以得到尊敬。所以我只有努力学习,才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才。在那个信教的年代,他却有一点不相信上帝,也不屈服于任何人脚下。

  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原苏联作家高尔基所说的一句话。暑假里,我阅读了他写的《在人间》,书中的廖沙使我受益匪浅。

  6、《在人间》是一本不同的小说,不是描写贵族舞会似的`,而是一本贫民贴心的读物.跟着主人公去经历底层社会的种种压力这本书说高尔基为了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

  7、《在人间》内容概要:高尔基,生于俄国中部下诺夫戈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幼年丧父,随母亲寄居在外公家,《在人间》读后感。他当过学徒、馆馆跑堂、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师等。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六年后两卷集《随笔与短篇小说》出版,引起轰动,成了当时文坛一颗耀眼的新星。几十年富有成效的文学他作活动,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无产阶级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奠基人.

  8、读了《天使在人间》,使我感受到了一种真挚的感情和博爱的亲情,这些都是人间最美的情感。它让我感动,让我读起来好像在充满爱的天空里翱翔。

  9、当我读完高尔基写的《在人间》这部小说,我被这部小说深深地吸引住了:《在人间》写的是高尔基十一岁时因外祖父家破产出外谋生的经历。他在鞋店,圣像作坊做过学徒,在轮船厨房里打杂过,过着非常沉重而且苦闷的生活,但他每天都用剩下的时间来读书,有时甚至几天几夜都不睡觉。而读书使他找到了慰藉,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并且心中始终向往着新的生活。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10、我最近读完了仰慕已久的《在人间》。这部作品是苏联作家高尔基最著名的自传体三步曲小说。

读《在人间》有感14

  今天,我看了《天使走过人间》这本书,心悦诚服,且让人深思的故事,使我认识互助,懂得了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互助的调节。

  常言说,人是要扶助别人的,的确,若没有这样的扶助,人便无法活下去,但扶助必须是相互的。因为大家的生活乃息息相关。若有些人扶助别人,有些人只是利用别人的助力,那么这对人生是一种破坏。

  任何人都必须依靠着别人的.劳力而生活,这里指的别人包括同时代的人和过去各时代的人。因此只要不想成为盗贼,我们也必须像别人给予我们的那样对别人提供自己的劳力。至于自己接受多少是绝对无法衡量的,我们应该尽量少取多给。

  总而言之,人必须互助,而且必须是自觉性的互助。接受自己同胞的扶助,不是只要付钱就够,而且必须以尊敬、感谢以及对同胞生活的亲和来回报。

  互助是积极的,让我们一起传播互助的种子,让世界洋溢着互助的声音,开满互助的花朵。

读《在人间》有感15

  这本书是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写的。主要是写“我”阿列克塞在童年、人间、我的大学时发生的事情。阿列克塞十分可怜,他十一岁丧父。来到外祖父家的他开始了流浪生活。

  “外祖母”陪伴“我”度过了童年时期,但她一生悲苦。“外祖父”性格暴躁,经常打“我们”很看重钱,最后精神失常成了乞丐。童年时的他不仅丧父还丧母了,不久外祖父讨厌了他于是把他推到了人间。他就这样结束了童年,走到了人间。人间的他去了“时肖鞋店”、东家、“善良号”轮船、“彼尔姆号”轮船、圣像作坊和市场工地工作了。我的大学时的他去洛山求学,为了填饱肚子加入了搬运工—流浪汉和无赖的.队伍里。

  他还加入了秘密小组,还去了面包房。最后和巴里诺夫去了卡尔美克地区的卡希库尔—贝依渔场的一个渔民合作社开始了新的生活。阿列克赛的童年太艰辛了,向我们这么大的孩子应该是在上学。而他不是流浪就是打工,我们以后要勤俭者约、保护环境,长大为祖国做出贡献。

【读《在人间》有感】相关文章:

读《人间失格》有感08-21

读《荷叶魂,永存人间读冰心散文卷》有感01-25

《在人间》读后感12-22

《在人间》读后感04-11

在人间读后感04-26

在人间读后感05-13

《在人间》读后感09-21

在人间读后感10-09

在人间的读后感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