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质作文网>体裁作文>读后感>《爱玛》读后感

《爱玛》读后感

时间:2023-11-08 07:48:4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爱玛》读后感(范例4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玛》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玛》读后感(范例4篇)

《爱玛》读后感1

  看到有些书友指责本书翻译腔太重,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我忍不住要站出来替同行鸣冤。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传达文章的意思,更是要将作品风格、异域文化传递给读者。换句话说,同样意思的句子,由于各国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表述出来可能会大不一样,而不仅仅是语言种类的差异。所以,文学翻译作品带上翻译腔其实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正是其魅力所在。就像意大利披萨要是传入国内都本土化成了大烧饼,该多没意思。译者一方面要尽量将作品风格及异域文化传达给读者,一方面又要迎合读者的口味,不能让这舶来文化的陌生将读者吓退,如何把握其中的.“度”,是每个文学翻译工作者时时苦恼的问题。本书的翻译虽谈不上优秀,但说是大部分归功于百度及谷歌翻译,还是太过委屈。

  再来说说《爱玛》这部作品,我越来越喜欢简·奥斯丁的书,表面看上去都是言情小说,可是人情练达,敏锐机智。加上每部作品的人物形象丰满,简直栩栩如生。我很喜欢爱玛这个人物,她本性善良,天资聪颖,不会将对异性的好感与爱情混淆,作为一名年轻漂亮的女子难得能在男女交际中保持清醒。虽然她高傲任性,自以为是,有些自私,还喜欢乱点鸳鸯谱(当然这和她乏味的日常与狭窄的生活圈有关),但都是些不伤大雅的小毛病。最后,她嫁给了奈特利先生—一位良师益友,实属大幸。

  再来说说简·费尔马克斯。本以为她是林黛玉般的可人儿,可越读到后面,越觉得她的那种清高太过做作。而且,看到自己的未婚夫与其他女人打情骂俏时,居然能保持一脸淡漠,作为我这种烈性女子,是怎么也理解不了的。弗兰克·邱吉尔实在算不上坦荡君子,他与简同样拥有寄人篱下的经历,当然比起爱玛来,更能走到一块去。

  简与弗兰克这一对,还比不上哈里特与马丁。小家碧玉与奋发青年的结合,更为可喜可贺。

《爱玛》读后感2

  《爱玛》是我读过的第二本简·奥斯丁的书,第一本当然是大名鼎鼎的《傲慢与偏见》了。我喜爱奥斯丁的书,因为她的书里人物是那么优雅而善良,生活气息是那么真实而浓郁,结局是那么美满而尽如人意。

  从《傲慢与偏见》里的简和伊丽莎白到《爱玛》里的爱玛和费尔法克斯,都是那么仪态万方而又可人可意,妙龄女郎应该是什么样子,她们就是什么样子,尽管在走向幸福殿堂的路上小有波折,但最终还是天随人愿,嫁得如意郎君,该获得幸福的人们都获得了幸福。奥斯丁很善于描写秀外慧中的乡村女子婚前从交往、爱慕到定情的心态变化。除了修养和才情,奥斯丁从不讳谈地位、财富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在奥斯丁笔下正视这些问题绝不显得庸俗可憎,只会令人感到生活的真实和本然。

  奥斯丁生于家境小康、富有藏书的牧师之家,极具才智和修养,虽然不乏倾慕者,也有过一段恋情,但终身未嫁。我想奥斯丁本人应该是个完美主义者,她把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和达成都写到了书里,她随着自己所创造的女主人公走过了一段段爱情路上的`心路历程。

  奥斯丁的故事里确实没有涉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时代发展已证明奥斯丁的书的确不是无聊乏味、供人消遣的通俗读物。奥斯丁以女性特有的温婉笔致轻描慢绘了一幅幅十九世纪早期英国乡村安康、恬淡、祥和的图卷,着重于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平淡真实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性内容。

  何谓人性?古今中外的哲人们各有着不同的解释,但人性的存在是不容质疑的。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人们能够互相理解、感情相通的基础就是有共通的人性。二百年前的奥斯丁,从其偏于一隅、单纯宁静的生活中,似乎穿越了时空,将其光辉耀眼的人性光芒洒向人们的心田。

  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夜里,轻拂心尘,屏蔽城市的喧嚣,手捧香茗一盏,静静展读奥斯丁,置身于二百年前英格兰那恬淡、安适、愉悦的乡村风光吧。

《爱玛》读后感3

  爱玛是海伯里村首富伍德豪斯先生的小女儿,聪明美丽,从小受到家庭教师泰勒小姐的良好教育。父亲的宠爱和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使她养成了自命不凡的性格。

  爱玛二十岁那年,泰勒小姐嫁给了附近一位绅士韦斯顿,离开了伍德豪斯家,爱玛在寂寞中认识了当地女子学校的学生哈丽特,与她交上了朋友。哈丽特是个私生女,姿容俏丽,性格温顺,非常可爱。爱玛想方设法把她和青年绅士埃尔顿撮合在一起,叫她拒绝了佃户罗伯特·马丁的求婚。

  其实埃尔顿的意中人不是哈丽特,而是爱玛本人。埃尔顿本人非常势利,根本就不会看上身世不明的哈丽特。爱玛没有撮合成功,又一次要为哈丽特安排一门亲事,这次她为哈丽特选中的是韦斯顿前妻生的儿子弗兰克。

  然而弗兰克半年前认识了海伯里村家道中落的贝茨小姐的外甥女简·费尔法克斯,并且互相倾心,私定了婚约。但是两个人并没有公布婚约。

  爱玛对别人的婚姻干预,引起了她家的老朋友乔治·奈特利的'不满。他告诫爱玛应该让恋爱双方自主地处理婚姻大事,别人干预只会把事情搞糟。

  当弗兰克与简·费尔法克斯公布恋情之后,爱玛难以置信。这也让爱玛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最终与简·费尔法克斯成为了知心好友。

  奈特利很器重罗伯特·马丁,也经常帮助哈丽特,这样使哈丽特对奈特利产生了崇敬和爱慕的感情。当爱玛发现哈丽特崇拜的对象是奈特利的时候,她大吃一惊,原来她自己一直悄悄地爱着奈特利;奈特利常常指出爱玛的缺点,其实心底里也有意于她。

  泰勒小姐生了一个女儿,这使爱玛开始向往家庭生活。经过一番周折,奈特利和爱玛终于互吐衷情;罗伯特·马丁在奈特利的帮助下,最后也得到了哈丽特的爱情。

《爱玛》读后感4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艾玛》以其幽默简洁的写作风格和细致精准的描述而受到广泛赞誉。 小说讲述了19世纪英国小镇社会的年轻贵族女子艾玛勇敢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终生伴侣的故事。

  我第一次接触简·奥斯汀的小说是在大学课堂上,当时我的英语老师要求我们读《艾玛》并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 由于我对这部小说的浓厚兴趣,读完之后我还是恋恋不舍地把它放在书桌上,一有空就翻开书页再次品味。

  《艾玛》聚焦于小镇社会中的爱情和人际关系,但作者不仅在写浪漫的故事,还在探索其中隐藏的各种社会习俗和人性复杂性。 小说的主人公艾玛自视甚高,同时也是一名卷入官司的富家千金。 因此,她对周围的人事物总是抱有限制性的、不切实际的期望。 在艾玛的心理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逐渐成熟和人性的复杂性。 作者详细阐述了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传达了自由和个人选择的重要性。 所有人物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活力,他们的爱好、思想、行为都非常鲜明,体现了17世纪英国小镇的本来面目。 在这一点上,简·奥斯汀的剪切粘贴技巧确实高超,在狭小的'空间里表达了这种微妙的差异,而这种方法也是她小说的技巧之一。

  另外,在小说中,作者对人物的深入分析和刻画也非常值得称赞。 反复审视、分析和阐述,描述了每个人物的情感状态和思维过程,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形象都栩栩如生。 奥斯汀还用幽默和机智的方式描述了人物的变化,迂回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批评。

  总的来说,《艾玛》是一部优秀的小说。 作者简·奥斯汀非常真实地捕捉到了社会交往的微妙变化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她与其他英国女作家的区别在于,她的语言幽默而精准,对人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深地认识到奥斯汀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作家,她所描绘的人物和社会风俗直到现在都显得那么新鲜、那么令人信服、鼓舞人心。

【《爱玛》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玛读后感04-30

《爱玛》读后感03-29

爱玛英文读后感09-01

读《爱玛》有感03-25

哲理故事:聪明的法弟玛12-11

《爱的教育》读后感06-08

爱的教育读后感06-23

《爱的艺术》读后感06-19

《简·爱》读后感06-08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