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质作文网>体裁作文>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3-03-13 19:38: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越读越对他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真是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作为一名教师,要懂得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赏识教育是其精华,贯穿全书始终。

  这本书告诉我: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进取。我们要时时刻刻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常常刷新赏识教育的思想,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在浇灌、培育与呵护中观察、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有主动参与一切活动的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我要时时刻刻让当年我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就违背了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这段时间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发现这真是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其中的内容对我们一线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对于我们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非常容易借鉴和操作。下面就里面的16—17章节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在16章中,提到了积极活动的重要性,任何课堂的组成需要有积极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活动,学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了活动中,才能有所得。苏霍姆林斯基说“积极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语言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是的,在我的科学课堂上尤其是,学生只有投入到了科学活动中,观察、思考、讨论、发现,才能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发展他们的智力,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成效。那么怎样的活动才是积极的呢?我认为,首先要是有趣的,这样学生才能被吸引,才能投入;其次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有难度才能吸引人,不然再有趣的简单活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吸引力也不大,而且有难度才能引发思考,进而引发讨论,有了思维的碰撞,我们的学生才能有发展;再者,我们的活动应该是适合学生发展的,能被学生研究出一定成果的,只有让学生尝到了胜利果实的甜美才能引发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这就对我们老师如何设计课堂活动提出了要求,我们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活动。

  在17章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教给学生观察,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观察,或者说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观察,而观察对于我们科学课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记录的习惯,现在我们学生都在用科学记录本,这很好,这种记录手段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观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也应该多带孩子走出课堂,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记录,我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观察习惯将有助于学生的一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则通过形象化比喻进行阐述:“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会变成凶狠的后娘。“学而时习之”是我国传统的复习方法,在这里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兴趣的秘密何在》则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给教师的建议》是提升自身素养的教材。

  面对信息社会、知识经济、课程改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等因素的挑战,把传统的“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的标准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断渗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那么,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较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呢?我们也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答案:

  作为教师,要提高教育的效果,就必须“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并告诫老师们要达到这种教育目标,“教师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沿着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教育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表明:儿童是把我们的老师当作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来崇拜的,如果我们不慎重对待,就有可能走向给我们所描绘的那种反面的状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工作之余,拜读了苏联现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其实这是学生对于教材的感知、理解、识记能力的不同造成的。有的学生感知、理解、识记得快,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牢固,他的学习就好,反之学习效果就不尽人意。这就是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现在角度来看,就是承认差异,进行有差别的、有层次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教学,使每个人都有所得,每个人都有所提高。“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因而我们也应欣然接受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

  二、教师,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

  “学生并不是停止不动、凝固不变的,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小学阶段孩子正处于智力发展的开发期,因而在课堂中设计的问题要考虑所有孩子,设计的问题要使各个智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够得到桃子。即通过自己的思考解答问题有新收获,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运用不同的学习路径,使不同智力层次的孩子经过思考能有各自不同的收获。重视智力差异为不同层面的学生考虑,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有所获。相信孩子在课堂上能够获取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他的智力水平就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读书学习中,深刻意识到教育家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是我们教学工作上的指明灯。

  书已合,意仍在。我的感悟和反思还依然在进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提到教学中的“后进生”,每一位教师都会有大段大段的言语要表达,而且大多是抱怨。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把‘后进生’的转化看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那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是如何阐述的呢?

  他认为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他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最有效的手段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而且在他们所读的书籍和所遇到的事物就当经常让他们发现是使他们感到惊奇的赞叹的东西。因为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并且作者还举了一个他教过的让他远难忘的学生,这名学生叫费佳,这个孩子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

  作者于是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这本习题集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收集来的,解答这些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费佳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明白:这些故事就是习题,并且他慢慢认为解题原来是这么普通的事。再后来,费佳渐渐地成绩赶了上来……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他从来没有一次给学生补过课,他只教学生阅读和思考。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一般遇到这种情况的做法与他是相差甚远的,我们通常是认为这些后进生,只能以本为本来要求,所以在辅导时,我们总是默写词语,背诵课文,做与课本配套的练习……可结果仍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收效甚微!看了苏霍姆林斯基介绍的方法后,我恍然大悟,我所做的,只是表面工作而非像他那样从根本解决所谓的“后进生”的学习困难的根本。他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最近我一直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有两点。

  一、做个让后进生充分体验学习快乐的教师

  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后进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难题。对于班上那几个成绩总是不理想又没有家长辅导的学生,我也很头疼。曾经使用各种办法仿佛也无济于事,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应该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所谓的“后进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就是“赏识教育的理念”。教师应从课堂的'点滴中努力去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去赞扬、鼓励他,试着让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帮助他们不断进步。而有时,我们教师又常常因为其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引起的怒火而忽略了后进生那仅有的、微不足道的优点。其实,我们应记住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二、做个爱读书、会思考的教师

  我感觉自己还算是个爱思考的教师,但仍觉得很惭愧,反思近两年来读的书籍少之又少,总是以时间不够用给自己找借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象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所以,教师要把课上好,就必须读书增进知识深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养,就必须读书;教师要研究学生问题,处理学生问题,就必须读书增加心理学知识;教师还要使自己在工作中成长起来。

  所以,今后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个爱读书、会思考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读了《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后颇有感受。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我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爱生”作为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作为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喜欢你,他就会在你的课上特别认真,换而言之就是能积极与你进行互动。这是学生的一种倾向,也是对教师爱生的反应,要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须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达对学生的爱,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

  二、教学形式要丰富,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运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如适时的讲故事、做游戏、听音乐、看录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主题活动,在有意无意中观察到主题的活动画面,在头脑中形成形象,使学生感到上语文课很有意思,培养了对语文课的情感。还要尽可能的利用各种教具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范画、幻灯、实物等,让学生对对象有直观的'印象。有时也可进行角色更换,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等。

  三、要及时的肯定学生

  学生的学习动机虽然多种多样,但成就动机无疑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机。学生了解结果,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激励作用。成功了,学生在学习上会更有信心。热情了失败了,学生会看到不足,激发上进心,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习,因此我们应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结果,多运用“表扬”这种方式。对于学得不太好的学生不能讽刺挖苦,吹毛求痴。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尽责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寒假里,我主要阅读的书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

  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

  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作为幼儿教师,每天充斥在耳边的恐怕是孩子的各类“告状”了。其实,告状再多,内容也不外乎是小朋友之间的摩擦、纠纷。面对如此多的小报告,如果老师事事都亲自处理,估计别的事就没空做了;但是如果不去处理又好像也不妥。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

  例如:放晚学了,大家都在整理自己要带回去的玩具、衣物,忽然,伟伟跑来告诉老师:发现自然角里有片植物的叶子好像是被摘掉了!我把目光转向其他孩子,“我没摘!”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大家都这么说。为正视听,老师理所当然地要“立案侦查”。于是,我对全班小朋友说:“到底是谁摘的?”没一个人承认。我追加了一句:“是不是有人很喜欢这片叶子才去采下来的?只要你说出来,我会原谅你的。”可是,还是没人站出来承认。

  情况变得有点尴尬,“真凶”没找出来,大家又都不承认是自己摘的,真有点“骑虎难下”的感觉,就这么僵持了一会儿,楠楠忽然大叫:“我知道啦,是它自己掉下来的。”好家伙,原来刚才有阵风吹过,原本就比较脆弱的叶子就又掉了一片下来。这下,老师和小朋友们都松了一口气。

  记得前苏联有个很有名的故事叫《谁打碎的花瓶?》,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直至今天,老师们也是常常本着这个目的在教育孩子。可是,当全体孩子都矢口否认,当他们都用无辜的目光看着你时,老师是否还需要去揪出“肇事者”呢?

  我想,在处理这类事件时,老师们都要在心里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是让孩子通过这件事受到教育来得重要,还是揪出真凶重要?”其实,就算成功查出是人为的.“破坏”,也不能改变植物的现状。可能是孩子们整理玩具衣物时不小心碰落的,也可能被风一吹自然掉落的,就算是故意摘掉的,也可能是有原因的,也许只是因为好奇罢了。我想,在有的时候,老师也应该给自己找个合适的台阶下,千万不要因为急躁而乱了分寸。记住自己是“教育者”而非“执法者”,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避免尴尬才是最关键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假期,重新拜读了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次是逐字逐句细致又系统的阅读,虽然是还不能全然领会其中的要义,但确实使自己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认识。这位上世纪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箴言,在半个世界后的今天让读者依旧感受到熠熠生辉的教育智慧,另我深思和警醒。

  阅读的重要性,多次被苏霍姆林斯基在不同的教育主题中强调。从注意力的培养,到对后进生的工作,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抽象思维的发展等等,不一而足。反观现实,许多家庭、许多学校却依旧不够重视,或者是有形无实的开展,或者是有心无术的引导。这的确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当然,我们在引导学生们好读书、读好书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形成耳濡目染的影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教师能够读书破万卷,势必也能做到上课如有神。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也是苏霍姆林斯基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而“到大自然中去”被苏霍姆林斯基成为“思维的活的源泉”。这对于当代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青少年们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现在的学生在室内待得时间太久,在室外待得时间太短;在教室内待得时间太久,在野外待得时间太短。而神奇的大自然其实是一本更巨大的教科书,大自然中更有着无限待开发的'课程,我们应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这样的场所,提供参观、研究大自然的机会,而我们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带领学生们从中学到更多的智慧。在大自然中,学生们可以观察到很多,感受到更强烈的万事万物的联系,从而使思维得到更好的开发。

  “阅读”与到“到大自然中去”,可以说应该成为学生们行走的两条腿。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不也是这个道理吗?阅读给予学生们成长的阳光,而到自然中去则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空气,唯有二者俱全,才能孕育出更有生命力的个体。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人常说:有三样东西别人夺不走,吃进胃里的东西,藏在心里的梦想,读进脑子里的书。作为一名初中教师,书,是一定要读的。不读书,又如何影响学生醉心阅读?所以,哪怕再忙,我也尽量抽出时间读读教育专著。

  这不,这段时间我正在阅读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其中一篇《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读来颇有感触。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所以,要拉他们一把,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

  的确,学习困难的学生的世界太贫乏、太枯燥无味了。他们在学习中找不到信心,找不到乐趣,他们迷茫、他们困惑、他们沮丧。如何启迪他们的智慧,调动他们的兴趣,阅读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于是,我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和学生共读一本书。推荐的书目除了根据学生的实际,还结合教材以及语文主题丛书,每三个星期读一本,在读的过程,不定时地抽出时间进行分享交流,当读完,还会上一节读书交流课。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看到其他同学就书中的内容津津有味地谈论着读后的感受,学生一定会有所触动,这无疑促使更多的学生加入阅读的队伍。

  除了以身作则和利用班级的良好氛围影响学习困难的学生阅读,我还另外推荐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书籍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因为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的他们,对于从不阅读的他们,如果一下子让他们读一些名著,会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要由易而难地引导。《窗边的小豆豆》《狼王梦》一段段、一节节、一篇篇、一本本,循序渐进,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

  阅读,从你我开始。让为师的我们和学生在阅读的路上越走越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学生昨天上课时都懂了,但今天上课时,却已经模糊甚至忘记了。

  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

  上一章作者说到学习新教材不能让学生停留在肤浅的理解层面,并避免在第一次学习时犯错误,而今天文章的重点在于“为了掌握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这是一个学习的递进。

  因为作者是前苏联人,书中例举了很多他在教授语言语法方面的例子,看起来有些让人不明深意,但我们只要将俄语换成汉语就不难理解。

  看到这些语法,我就想起初中的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语文课本后面的附录内容。这些内容都没有正式印在课文正文里,但她也带着我们仔细地从头学到尾地学习了一遍,其实这些恰恰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还有初中的政治老师在讲解原始社会的一些篇章时,就采用了列出问题让我们分组讨论寻找答案的方式。这也印证了作者所提到的“在历史课上和语文课上,对新教材的思考,多半是让学生寻找刚刚讲过的教材中的因果联系和意义联系。”

  学习新教材时思考得越多,越有助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看来关键就在于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得更高效,不仅可以减少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还可以缩短回课的时间,增加讲解新内容的时间。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在家庭教育方面,阅读可以让思考更充分,特别是持续的亲子阅读。一个较长的故事往往需要许多天才能读完,每天不仅需要倾听,还需要对过去故事情节的回忆,还有故事前后发展的关联。这时,就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作为承前启后的铺垫。在一个故事讲完以后,留下的就不只是“又听完了一个故事”这样的简单印象,还有这个故事值得被书写的那些因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这两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自己很早就已购买,但是从未完整地读过,只是看着目录从里面挑选一些相对自己有兴趣的章节进行佛系阅读。这次利用这个假期,从头开始一点点地往后看,才发现这本书不愧是给教师的建议,短短两天确实学到了不少新建议。

  这两天看完了前条建议。给我的感觉是前五条建议,从整体上对教师如何进行教育教学给了一些大面的相关建议。

  一、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位学生能够做到的最大程度,不要要求他做不可能完成的事。要让学生有自尊感,每节课都能取到相应的进步,让他能够热爱学习,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要考虑到学生的各个阶段,因为他们都是相互依存的。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要教会他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阅读要培养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超过出声阅读的能力,为四年级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能力打好基础。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节约教师时间。

  三、身为老师,我们要重视分析知识内容,把那些关键的知识明确划分出来。我所理解的是应当提前把本学期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全部整理出来,然后分摊在学期每天的零碎时间中,积少成多,这样到最后重点知识学生都能够掌握,并且他们不会产生厌烦感。在教学时如果能够创造智力背景,通过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来与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融合,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那便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还有一条对于老师的建议就是要多读学术著作,这点我还是认同的。有的时候可能不必要非得硬性规定去读什么,随手读的一本著作中,甚至可能只是一篇小文章,可能就会涉及到我们教学中相关的东西,就可能给我们的教育技巧带来提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建议中不止一次地论述过“手”对于一个人思维的促进关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朱育文)。在第28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即给我们指出:儿童的智慧是在手指尖上的。在第40条“动手和智慧”中,苏霍姆林斯基进一步阐述了他关于劳动促进智育的观点。

  在这一条建议里,他又一次提出了要让孩子多从事一些动手的劳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当然,他在这里的.动手可不是一般的、随便的劳动,就像体力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一样,那些不需要任何技巧与动脑的动手劳动,对思维的促进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他们的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劳动能量的器官,而远非一种创造的工具” 针对许多老师(包括家长)总担心孩子从事劳动而耽误了宝贵学习时间的情况,他说:双手无所事事,像不假思索地随便找点体力负担给学生让他有事可干一样,这两种做法对于少年的智力发展是同样有害的。他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离的这些区域就处理沉睡状态。在间年和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那么它们就永远不会觉醒了。为此,他主张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的双手能做出准确的、有成效的动作。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通过孩子们动手,使他们了解了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推测能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让孩子利用自由支配时间

  寒假到了,可爱的孩子们走了,午后小女正熟睡,闲来无事,就从书橱里,随手翻开了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共100条。他是当代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著名教育。当我读至“要教会孩子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时,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这位教育家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像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他所提到的问题,犹如我平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领会后,让我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正如“要教会孩子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对孩子如何来发挥其求智的欲望。对孩子来说,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和成年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谁不考虑童年的这一特点,他就很难理解孩子的心情,经常会碰壁。在树林里度过一个充满阳光的夏季的日子,那就好像过了一辈子。不要用硬性规定的计划来束缚孩子,让他们去仔细地看看各种事,并且看个够。也许,你还可以把孩子放掉整整一个小时,让他们各自去干自己要干的事。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不如此就不可能有孩子的感知和思维。

  请记住,在每一步路上,孩子的`面前都可能展现出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他的全身心,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就这样,孩子沉浸在童年的这种平稳的、缓慢的、但又不可阻挡的河流里,他会忘记了老师要求或父母要求做的事,但这一点又是毫不足奇的事。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知道了:不要违背孩子的天性,教给孩子利用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孩子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孩子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2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7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3-1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0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3-2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1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推荐】03-10

【推荐】《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3

【精】《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热】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