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质作文网>体裁作文>读后感>《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时间:2022-02-03 18:06: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

  对此书中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有一些感触。

  我也会常想这件事,自己到底有没有品质成为一个好妈妈,也许很多人都没有想过为什么要一个孩子,怎么带好孩子,只是觉得年龄到了,世俗观念里也觉得应该要个孩子。

  很多家长都会有我是父母,所以孩子的所有都属于我这样的想法,有一种想法是,我爱你,所以我养育你,于是甘心接受孩子的缺点,调皮,失败。另一种想法是,是我养育了孩子,孩子就得听我的,甚至把自己的没有实现的梦想重新寄托锁定在孩子身上,心里想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种持续的`自我感动让人遁入一个循环,不管孩子是不是愿意和喜好,再加上失败的人生经验,化学反应出一个控制欲超强的怨念,变成孩子挣不脱的束缚。

  很多时候,孩子要从我们这里学习的是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如何与自己和周围人打交道,如何面对自己的平凡和执拗,如何与自己和解,而不是控制一条自认为是绝对正确的道路,保证孩子能一直平稳走下去,可是,人生哪来绝对的安全平稳,孩子有权利学着掌控和开启自己的人生,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做好自己的同时,也要给孩子的每一步予以搀扶和摆正。

  (假如是作为小孩,也应该意识到,如果能认识到父母的用心良苦,就不能简单的说“我的事不用你们管,我的事与你们无关”,因为这不是事实,走过一些路有了一些人生经验之后,才会懂得,听父母的话也是对的。)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2

  想到阅读这本书实在自己与妻子和孩子出现一系列矛盾的时候产生的欲望。开篇的内容直触自己的某些痛点,随着展开的文字,牵引着自己的思绪回忆童年到如今的一张张记忆图片。

  童年时的自己没有任何抵抗的.接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一直影响到儿子出生的第三年。当自己借以不能让儿子长大后为一个胖父亲而感到羞愧的理由开始减肥,并减肥成功后。其实,后面实质的内容是内心对自卑感的觉醒,内在的幸运力量促使自己超越自卑,建立自信。在随后的一段时间,事实上无意识的真正脱离开了原生家庭和父母的链接。从而也真正意义上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我想在这一点,真正的成长一定是从真正意义上的与父母分离开始的。

  后续因为一些挫折让自己又开始真正的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从阅读听书开始,真正的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有意识的去发掘成功和幸福背后的规律,探索和总结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可以复制的成功学。通过了解宗教和哲学,思考人生的意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基于爱,通过感受的认知才会建立最健康的家庭关系,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温馨的环境。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

  作者敢于挑战中国的传统式权威“父母一定是无条件爱你的”,也提出自己对儒家思想的不同见解,让我感觉读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不再是以往简单的心灵鸡汤式文章。当我看美剧时,我总会惊叹于他们的直接,敢爱敢恨,忠于内心,他们经常很坦然地说出父母是如此糟糕,而不是一味地美化父母,他们只是简单的陈述事实,却没有加进去那些多余的道德绑架式暗示“父母是爱我的,我怎么能这么对他们呢,一定是我错了”,这种真实感在书中得到强烈共鸣,其实好多不合理现象我们有目共睹,但我们总善于去伪装,去模糊真相,去逃避,而用一句无法求证的'“爱”来代替一切深层次的思考和回答。这也提醒我们缺乏思考的人云亦云是如此的可怕乃至可恨,应常怀一份独立思考的智慧。

  作者一直也在强调两个字“感受”,无论在于朋友,家人,恋人的相处中,我们都应记住这一点,“感受”才是重中之重,因为在这种相处中,我们追求的都是“爱”,而非利益,对爱而言,事实不重要,对错不重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感受”,只有你懂我,我才存在,爱才存在。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4

  对武志红和这本书都听说了很久,终于看完了。本书既有鲜活又真实的事例,又夹杂一些心理学理论介绍,偶尔还有作者近乎抒情式的感慨,比一般的心理学专著有趣易读得多,怪不得那么受欢迎。书中还是有很多闪光的点或句子戳中我的。有些道理是我以前懵懂知道的,现在更强化一下;有些是我也明白认同但忘了实践的,现在看到又提醒了我一下。现在就随便总结几点我的感悟。

  第一,生命的意义在于自由选择和创造,所以要尊重孩子,给他们自由。

  第二,真正的亲密关系——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都不能建立在要求上,而是建立在彼此之间的爱上,爱又来自深深的心的链接,链接又来自于真正看到并尊重彼此的感受。

  第三,父母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变成《渔夫和小金鱼》里面的那个可怜又可悲的渔夫。

  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和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不是拿来给父母争面子和实行人生价值的,他们是独立的生命,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要接着爱的名义扼杀他们寻求自己的人生使命的机会。第四,不要一味强调孩子要乖、听话、孝顺,也要允许孩子表达对父母的负面情绪(当然方式可以讲究)。好的家庭氛围应该是允许情绪流动的。人都会有情绪起伏,家长可以发脾气,那为什么不让孩子发脾气呢?难道是谁强大谁才能发火吗?所以,以后我要鼓励我的孩子表达她的情绪和感受,接受她发脾气。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5

  刚好今天生日,看完这本书,当然,可能未来需要再次阅读……

  我对家庭的理解是真正跟父母在一起后才开始的,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最近一年多时间才开始的,小时候不在父母身边,记忆中只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直到前年,我还会经常做噩梦,梦到自己生病了,但并没有人知道……梦里的那种绝望感,醒来还会觉得真实,然后哭上很久……尽管事实上是,很多次我生病了,我父母都很担心的陪在身边……

  毕业后跟父母住在一起,跟哥哥嫂子在一起,一家人在一起,开始的时候有经常有争吵,有不理解,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事实上我们大家都不熟悉的缘故,尽管我们是一家人,可是互相了解和认识,也真正的是大家住在一起,了解彼此后才发生的……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这或许也是一种很好的安排……我们从小独立,但还好,我们现在还相信爱,因为爱一直存在……

  但是,我也常在想,这样反着过,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否是真的好?一个原本该独立面对的各种问题,现在都是家人扛着……

  文末的那句话很好:家是港湾,爱是退路。因为有家,因为有爱,可以无畏前行……大不了,从头来过……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6

  第一次读心理学的书,收获还是蛮多的,让我在一个个案例中,直面自己的内心,人只有更理解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与他人相处,原生家庭带来的一些问题,后期不管自己多努力,也难以填补内心的空白。

  1.中国人缺乏自我,缺乏灵魂的寄托,是有普遍性的,跟家庭生活水平没有关系。父母会把自己某个阶段,或者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而且,当人的物质生活到底一定的高水平,大多数人的精神层面也越来越匮乏,这时候孩子便成为父母的精神寄托,孩子的成长变化,会给父母带来刺激,让他们觉得生活是新鲜的,是有期盼的。

  2.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当一个人不断为自己的人生作选择时,那么不管这些选择是对是错,他的生命都会因为自主选择而丰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会不断增加。只有作过选择,一个人才算活过。假若这个人的一生中都是别人在替他作选择,那么他的生命就没有意义,不管别人给了他多少东西,不管那些选择从理性上看多么“正确”,他都会因此而虚弱无力。

  3.人们经常过高估计自己,以为自己会很潇洒,其实情感是最玩不起的。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7

  这是一本能够解决问题的好书。

  它解决的问题是:能够让人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并进一步剖析自我,完善自我。

  在以上的基础上再去正视并处理恋爱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关系等等,会从根本上抓住问题的症结并给予解决。

  书中案例很多,每一个案例几乎都能够从身边找到原型。原来都是为了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没有父母不爱孩子,我很爱你,所以我们不分离等等,这种以爱的名义经常对孩子或爱人说的话,不过是自私以及自我潜在欲望的体现,是家为何会伤人的真相!

  我老早就知道了自己的性格缺陷,比如太容易把别人的感受当作自己的感受,把别人的追求当成自己的追求,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总是用他人的看法来获取自我短暂的存在感和满足感。

  这本书,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童年多次寄人篱下,与父母的过早分离,极度缺乏爱的我,成长为了一个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的孩子。

  而为了获得安全感和存在感,只能无视自我感受,通过一次次讨好别人来获取一句夸赞,别人的.答案就是评判自我的答案,久而久之便迷失了自我,变得容易自我否定,敏感,焦虑而自卑。因为没有被爱照亮过,所以内心一直是一片黑暗。

  原生家庭造就的性格缺陷只能用后半生的努力去弥补,无论如何,逃避不是办法,还是要勇敢地投身于外部世界,让丰富的事情激活自我感受能力,以此不断碰触自己的感受,身心合一,活出真自我!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8

  这周集中看这本书,现已读完。贯穿全书,好似在阐述中国社会的巨婴现象,以及成年人所停留的心理发展水平。那源于最原始的伤害,每个成年人的心理文化都停留在婴儿水平,绝大多数的爱与痛苦,都与原始的基本事实联系在一起。婴儿时期妈妈角色的缺失,是无法弥补的,即已成年,也在寻找一个无条件满足自己,照顾自己的“妈妈”,而那个认为对的人,便是一个好角色,完美的,拯救他的人。

  前几天跟弟弟陪妈妈去体检,那是因胆囊切除后多年的胃病,做胃镜前妈妈害怕的不得了,要选择无痛。当护士过来给她扎留置针的.时候,吓得说疼吗?眼神还不住的投向我,我过来拥抱,让她不要紧张。妈妈依着我,好像撒娇不让扎针,当时不理解,为什么妈妈像个怕打针的孩子一样。回忆往事,她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这样过分宠爱着我们,一点疼痛都被她心疼的不得了,孩提时也曾诧异,没有多疼,那时妈妈说是心疼。后来终于明白妈妈在童年的时候就失去了妈妈,没有母爱却坚强的长大。而现在,妈妈一方面对我们百般疼爱,另一方面是渴望得到童年逝去的母爱。此时真想走到妈妈身边,再给她一个拥抱。

  从缺失的爱中成长起来,即使体格健全,心理仍是那个内在小孩,读的过程中,懂了许多,因为是心理书,所以明白越多可能也会有点坏心情和自卑感,甚至失眠。所以内化能量很重要,认识自己,没有糟糕和卓越之分,只有拥抱自己才能内化这部分的能量,告别假自我,活出真自我!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9

  我是一口气看完的,我一直有个疑惑我为什么想要得到妈妈的爱。看完好像明白了。我在家是老二,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个弟弟。

  妈妈生下我以后家族再盖房子,当然妈妈肯定去干活去了。我呢就放在摇篮里,因为奶奶养了很多猪,我听妈妈说摇篮放在桌子上的。所以我小时候0到三岁应该是没有得到妈妈的关爱的,因为妈妈没时间。去干活去了。我跟弟弟相差三岁。但是我跟我弟弟之间其实还有个小孩子的,是个妹妹,送人没多久就去逝了。家族里呢,我好像是没有得到关爱,小时候也不爱去亲戚家走动。

  看见了应该要和谐了,我第一次分手以后就很长时间就没找男朋友,我一直想着自己变得足够优秀的时候才能有人喜欢我,才会有跟别人旗鼓相当。所以我一直想突破自己。想让家里变好,我花了十年的时间让家里兄弟姐们都有所居,我放心了对原生家庭的关系。但是我发现我姐姐找了一个比自己条件差的'人时候我是气氛的,因为我觉得我姐应该找一个条件好些的。因为我姐在市里有房子。男的一无所有,还涨的不好看。我各种跟我妈妈闹,认为我妈妈并没有做好一个母亲的角色。

  确实妈妈没读书,我觉得很多地方做得不好。当我这样指责时,妈妈扔了一句,以后家里的事情你管,你去说,我不管了。我流泪了,又陷入了情绪中,想着爸爸在就好了,我就不用管了。其实这里面有家庭关系的错位,我的沟通问题。我把自己认为的好强加到别人身上。我一直不断的跟自己说放下放下,分割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我想这就是成长吧!是我要突破的功课。放下对原生家庭有责任的执念。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我不能干预。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0

  虽然看着像没营养的畅销书却击中了我,哦别人都是被溺爱伤害的啊,作者很多观点是对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比那本自以为平等却缺乏换位思考的《非暴力沟通》靠谱。最近感觉自己高龄少女的叛逆期到了,小的时候有很多无法表达或者尝试表达的都被暴力地压抑了,那个时候就是拒绝沟通或者内心总想着卑微地先活着吧,毕竟家这个地方给我了最基本的吃住,想要的只好记住以后自己去挣。现在即使接受了无法改变的过去也改变不了动摇的信任,一直以来被转移了很多压力。那样的他们是容不得质疑的`,独自承受的压力和内心的周折都在折磨自己。最难受的是他们赞美了自己的狠心,要求也太多太难了吧虽然我大部分做到了,但这种伤害换来的结果怎么值得你们得意呢。

  最近工作上的问题也是,为啥总是我去换位思考别人并且执行了分外工作,但别人却浑然不知他们已经享受了我的助力反而来质疑来要求我呢。感觉自己坏掉了,可能是我换位思考的时候只是想回避沟通吧(因为觉得东拉西扯做事情更慢,项目清单上的东西也多)。当我用证据回击的时候却感到,可能是我的期待太高了,却得不到回报吧。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1

  爱永远是好的,家永远是温暖的,这是我之前心里的定见。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广泛存在的概念进行了深刻剖析,读之让我对爱和家的功能与作用有了全新的认知。

  父母、夫妻、亲子,这些最亲近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似乎每个人天生就知道如何去处,但说实话并不一定科学,很多时候属于当局者迷的状态,即使蕴藏着很大隐患,如果不能得到恰当的.指导,也根本察觉不到,更不用说找到问题的病根对症下药了。

  本书的长处就在于将常见的家庭各成员之间关系的问题展现出来,让我们明白很多严重后果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因为很多问题如果不明白形成的原理,是不大可能做到最好的,因为很多时候需要从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和视角观察与理解。通常,恋人或夫妻之间吵架也好,父母和孩子之间闹矛盾也罢,更多的是纠结于一时一事,很少有人会想那么多那么深,对于对方的不讲道理和无理取闹,往往是难以理解、徒然助长火气。

  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就会完全不同,再面对类似问题时,至少心里有深度探究的概念、更妥善处理的方法,不至于只是火上浇油、激化矛盾了。

  如果不去了解这些知识和理念,一味按照自己的观念,根据自己的喜好,将自己的意志、想法和做法强加给家庭成员,或者任家人处置的话,爱也会造成不好的结果,家也确实会伤人的……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2

  中国人是不善于给予爱和表达爱的。

  “缺爱”成了万恶之源。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

  “三岁看老”,的确一个人五岁之前和父母的相处关系为ta以后的人生埋下伏笔。

  得到足够的爱和关注,会朝着健康的各种关系发展,即使遇到各种变故,也较容易面对;缺乏爱和关注,长期和母亲分离,与社会各方面的链接就会就比较脆弱,较易出现各种心理疾病。比如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等等。

  父母与孩子之间、夫妻之间、人人之间,都要关注对方的“感受”。所谓感受,就是感同身受,就是共情,就是我体会到了你的体会,痛苦着你的痛苦。这样倾诉一方或是问题一方才会感觉到被理解,被支持,被爱。不要以你以为对的方式或是解释或是社会公认的对的`方式去“强迫”对方接受你的爱和付出。这样就会像,一只兔子爱上一只猫,它天天给猫胡萝卜吃,但是猫却越来越疏远它,兔子还委屈的哭诉,“我把自己最爱吃的都给了它,我难道还不够爱它吗?”所以爱要用对方式方法,不要一方面的想当然。

  方式不对,孩子会叛逆,夫妻会反目,朋友会疏离。

  所以要给予爱,要让爱流通。要让母婴关系健康正常,要让中国家庭关系和谐美好。

  读了本书会让人开始认识自己,探究生活问题根源,解析当下中国家庭很多方面的问题。

  我们的童年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现在和未来却可以在我们有意识的关注下悄然改变。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真话伤人的名言01-30

《一位家长与家长会》读后感04-28

家的读后感03-21

《家》读后感09-21

巴金家读后感03-17

关于家读后感04-22

巴金的家读后感03-22

家的读后感高中08-16

巴金《家》读后感09-20

《家》读后感范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