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质作文网>写作素材>哲理故事>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时间:2023-08-14 17:10:35 炜玲 哲理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通用40篇)

  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是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够到“天衣无缝”。下面小编整理收集了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欢迎阅读!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通用40篇)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1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帮他赎身,回国后再到政府报账。孔子一个学生赎人后未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批评了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这则故事实在是意味深长。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孔子是标举德行的,现在弟子有了道德的行为,宁愿舍弃到手的钱财,正是孔子自己所赞成的“君子喻于义”的典型,那孔子应该大力表扬才对,结果却被批评,这不是打击道德行为,让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吗?

  但是,换一个角度,孔子之所以批评弟子的行为,实在有深远的眼光。人都是社会的人,但不必是道德的人。是社会的人,就要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则;但遵守社会规则的人,不一定都是道德的。孔子弟子的行为,破坏了每个人都必须要遵守的规则,而却不一定就能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所以这行为,破坏性大,而收益可疑,孔子的批评,多么正确。

  我感觉孔子的伟大处,就是他没有像孟子一样,对人性抱有一种理想化的倾向。孟子说“人之性善,若水之就下”,这是一种无效推理。人性之善恶,与水的流向,并没有逻辑上的联系。孔子对人性,有一种切合实际的认识。当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时候,虽然标举君子,但对小人,实则持宽容态度。他知道人性中逐利的本能,与善恶无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做了好事而对自己的利益没有损害,才可能为做好事提供持久的动力。如果做了好事反而损害自己的'利益,那对大众而言,就没有任何动力,去持续做好事了。

  规则之所以大于道德,根本原因,就在于规则是面向人性有缺陷的大众的,而道德则只面对那些人性偏于完美的少数君子。用道德代替法律的最大危害,是制造伪道德。因为要求人人的行为都是道德的,这自然无法完成,其结果必将是大家将非道德的行为美化为道德的,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以道德的名目出之,这就泯灭了是非的界限,人也就一天天堕落为伪善和务虚。

  反对空唱道德的高调,要求人们遵守看来低得多的一条条规则,这就容易走向法治的轨道,人间的是非善恶反而能够纤毫毕现。孔子在担任鲁国司寇的时候,就带领鲁国人一步步走上法治的轨道。《荀子·儒效》中说:“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逾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修正以待之也。”根据《孔子家语》的记载,沈犹氏常常在早上用水把羊灌饱,以此增加羊的重量,欺骗买羊的人。慎潰氏生活奢侈,逾越法度。鲁国那些卖牲口的人,常常把牲畜打扮起来,以卖高价。而孔子却能用法治的力量,消除这些不法行为。这里面,就有对规则的敬畏在。设想,如果没有规则的力量,空唱“公平买卖”的高调,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能够根治吗?

  当然,绝不是说人就应该唯利是图。只是说,所有的规则,都是建立在尊重人的私人利益的基础上的。只有建立在私人利益基础上的规则,才有普遍性,也才被大多数人接受,才有实行的可能。保护自己的私人利益不受损害,并在公正的前提下通过自由竞争扩大自己的私人利益,这是一个社会走向繁荣的根本动力,绝不能用一句道德上的“大公无私”就轻易抹杀。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2

  1960年,美国因贫富差距悬殊,产生了许多社会矛盾。

  穷人不但仇恨富人,还对政府有抵触情绪,这些不好的因素,就像一枚枚藏在暗处的炸弹,令人不安。

  为缓和社会矛盾,美国政府想了许多办法。比如,给富人增税,给穷人增加福利,提高汽车、豪宅等奢侈品的售价,在穷人密集地设廉价超市等,但都收效甚微。

  有一天,一个叫罗伯特的电视记者拍摄到这样两组画面:一组的主人公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此人在办公室里超负荷地忙碌着,虽然西装笔挺,但神情憔悴,满面疲惫;另一组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写字楼工作的清洁工,他身着蓝色帆布衣服,破旧却整洁。只见他一边清扫垃圾,一边哼着美国乡村歌曲,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总经理是美国的`富人代表,而清洁工则是美国的穷人代表。这两组镜头在电视上播出之后,奇迹出现了:许多穷人不再仇恨富人,居然还有富人开始羡慕穷人的生活。

  很多政府官员和社会学家都觉得奇怪,仅仅是两组极普通的镜头,怎么就有这么大的威力呢?罗伯特道出了其中的秘密:以前,许多镜头都习惯于对准富人的资产和穷人的疾苦,矛盾便出现了。而这一次,他将镜头对准的是富人和穷人的内心。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3

  有一位农夫,家境贫寒,散淡疏放,疏于劳作。

  别人忙于农事时,他却常常躺在树边的树荫下自去乘凉。

  一次,又值农忙季节,一个下田去干活的`邻居看到他还像没事人似的悠然躺在大树下,劝道:"你不该这样活着。"

  农夫问:"那么该怎样活着?"

  精明的邻居说:"你应该比别人更勤于耕作,春天不要偷懒,夏天不要怕热,起早搭黑,把你田里的庄稼种好。"

  "那以后呢?"农夫问。

  "到秋天,你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邻居说,"你再省吃俭用,又会节余下很多粮食。把节余的粮食卖了,换成钱,又可以买许多田地。有了更多的田,你可以打更多的粮,卖更多的钱。这样下去,你就越来越有钱,过些年,你就可以盖深宅大院,买许多螺马,雇一大群人,替你干活了。"

  "那以后呢?"农夫问。"

  那以后你就自在了。别人去干活,你就可以舒舒服服躺在树荫下过日子啦!"

  "那么,你看现在呢?我不就是舒舒服服地躺在树荫下吗?"农夫问。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4

  相传老子的恩师叫常楸。

  有一年,常楸老了快病死了,老子赶去探望。老子扶着常楸的手问:“先生怕快要归天了,有没有遗教可以告诉学生呢?”

  常楸缓缓回答:“你就是不问,我也要告诉你的。”他歇了口气问:“经过故乡要下车,你知道吗?”

  “知道了,”老子回答,“过故乡而下车,不就是说不要忘记故旧吗?”

  常楸微笑着说:“对了。那么,经过高大的乔木要小步而行,你知道吗?”

  “知道了,”老子回答,“过乔木小步而行,不就是说要敬老尊贤吗?”

  “对呀,”常楸又微笑着点点头。想了一会儿,常楸张开嘴问老子:“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

  “在啊。”老子回答道:“您为什么这样问?”

  常楸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又继续问道:“那你看我的牙齿还在不?”

  “一颗也没有了。”

  常楸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老子想了想,答道:“知道了,舌头还能存在,不就是因为它柔软吗?牙齿所以全掉了,不就是因为它太刚强了吗?”

  常楸摸着老子的手背,感慨地说:“对啊,天下的事情,处世待人的道理都在里面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告诉你了。”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5

  美国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十分有名的实验。有一年他们对即将从哈佛大学毕业的一群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这群学生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27%的人,没有目标。

  25年后,合佛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之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了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逸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异常的成绩,恢复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的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埋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哲理:梦想是指路明星,没有梦想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6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

  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

  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

  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

  事情严重了。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

  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

  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

  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

  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

  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其实,世上有许多的'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许多人在笑话他们是疯子的时候,别人说不定还在笑他呆子呢。

  做人呆呆,处事聪明,在中国尤其不失为一种上佳做人姿态。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7

  能控制,也还是放弃好。

  一位在感情上极度失意者感叹:“一个人一生之中的悲欢离合,如果能由心控制,那就好了。”听到他这样说的人,自然都以为他在异想天开,绝无可能。

  若是真可以由心控制的`话,那么任何人都会只选择一个“欢”字,其余一切皆可不论,离、合只不过是一种现象,并不重要,离可以欢,也可以悲;合可以欢,也可以悲,所以重要的只是:欢。

  但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之中,只有欢这一种感觉,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也可以说他根本没有欢。因为若没有了悲来作比较,如何能知道欢之所以为欢,是和悲大不相同的呢?

  人一生下来,就承受大气压力,大气压力的力道相当强,可是不会有什么人觉察到这种压力的存在,就是因为一直有这种压力存在的缘故。一个人的一生之中,若只有欢,就等于无欢,道理也在此。

  所以,就算悲欢离合,可以中心控制,也还是放弃这种控制能力,听其自然的好。若当真由心控制起来,想来一定无趣得很,不会像如今生活那样,变化无常,多姿多彩。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8

  有一位富翁,整日闷闷不乐,愁眉不展。

  一天,富翁贴出告示:谁能够给「完美人生」一个准确答案,将会得到他的巨额奖赏。

  要求就是:这个答案必须能够适用在任何一种情况,包括示意、得意、快乐、烦恼、成功、失败……

  几天里来了许多人,也给出了许多答案,但没有一个答案令富翁满意。

  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位尼姑。她对富翁说:“三天后,我会给你一个完美而又令你满意的答案。”

  三天后,尼姑献给富翁一张纸条,只见上面写着:「一切都会过去。」

  禅中道义:人生本来就有起有落,有得有失、有好有坏,这原本是生命的'常态,然而这一切终将都会成为过去。面对生活,待机而动是虚掷光阴、是不可取的行为。生活是不能等待的,随时随地都要随着因缘际遇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顺逆成败,都能让人得到新的经验和成长,那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禅宗第三祖僧灿大师说:“至道无难,唯嫌憎爱,洞然明白。”所以,不必将顺逆成败看得过重:在逆境时,不要自暴自弃;在顺境时,也绝不可得意忘形。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9

  老酒鬼在柜台前坐下,要了价值26美分的食品。他吃起来像是真的喜欢吃似的。店主威廉斯先生要他付款时,老酒鬼不撒谎,也不假装摸衣袋,而是突然亮出衣袋上的一个洞。

  他直截了当地说:“没钱。”

  店主吼叫着说:“没钱你为什么进来吃东西?那食品是我花钱买来的`!”

  威廉斯先生从柜台上跳过来,将酒鬼从椅子上推下去,用汽水瓶揍他的头,然后他退后几步,看着酒鬼流血,后来有又踢了他几脚。

  我看见酒鬼血流满地,便走了过去,说:“别打他了,威廉斯先生。我来付那26美分吧。”

  酒鬼站立起来缓慢地挣扎着扶住椅子,随后又扶着柜台,靠在柜台上过了一会儿,直到两条腿不再颤抖得那么厉害。他恶狠狠地看着我:“留着你那26美分吧,你不必付钱,现在不必了。我刚才算付钱了。”

  他开始往外走,从我身旁走过时,他伸手摸着我的肩膀说:“谢谢,孩子,不过现在太晚了。你为什么不早些为我付钱呢?”

  我感到难为情,我等的太久了,想帮助人已经为时过晚。

  光有助人之心是不行的,还需要你及时地付出行动。可以想像一下,一个掉进洪水中的人,若无人及时伸出双手,他瞬间就会被冲得无影无踪。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10

  一位国王忽然心血来潮,要到那些偏远的乡间旅行。结果因为道路崎岖不平,遍地碎石子,咯得国王双脚疼痛难忍而败兴而归。等回宫后,气急败坏的国王一边揉着青紫的双脚,一边愤愤不平地下了一道圣旨:“把全国的道路给我用牛皮铺起来!”而且他还颇有“人文关怀”,认为这样大动干戈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国百姓的双脚着想……于是越想越觉得应该铺路。

  可问题是就是把全国的牛都杀掉,也不够用来铺路。然而圣旨如山倒,谁敢不从?于是百姓们只得摇头叹息。这时,有一位聪明的仆人斗胆向国王进言说:“与其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牛,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双脚呢?”国王如梦方醒。

  当我们的`前进目标遇到阻碍时,与其去“愚公移山”般地改变外界,不如“反求诸已”,去首先改变自己——同样,当我们要进入的市场尚不成熟时,与其做一个栽树与人的先烈,不如学会调整自己的目标与节奏——同样,当职业经理人进入一家新企业,发现诸多看不入眼的“怪现象”时,与其螳臂挡车地去改变企业,不如先改变自己,融入进去。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11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子俩的日子很不好过。

  母亲为节俭开支,克服没有能力买纸笔墨砚的困难,亲自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每次总是她在地上先写出一个字,再教欧阳修先读,然后写,反复多次,直到欧阳修会默写为止。两年后,欧阳修已经能认识几千个字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

  欧阳修很懂事,懂得母亲的艰辛,为此读书很用功。但是要读书,就得买书,买书就需要钱,家里没有钱,他也不愿意张口向母亲要钱。怎么办呢?只好借书,于是,他就向别人借书来读,只要借到一部好的书,就不分昼夜地抄下来,在约定归还的日子,把书如期归还给主人。他要求自己把好的`文章背下来,能默写。

  他喜欢读古诗,从《诗经》到唐宋名篇,都能背诵。他读的书多,背的文章多,理解也深刻,因此写起诗和作起文章来既快又好。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12

  亚里克刚上大学时,爸爸和他约定:每月15号给亚里克寄500美元的生活费。

  亚里克用钱既无计划也不节制。三天两头与同学到校园餐馆挥霍。结果第一个月还没过完,亚里克的口袋里就只剩下几个钢繥儿丁当响了。第一个月,爸爸容忍了儿子的.无节制做法,提前把第二个月的生活费寄了过来。然而亚里克却不知悔改。第二个月、第三个月还是一如既往。

  终于,在离第四个月的收款日还遥遥无期的时候,亚里克又捉襟见肘,身无分文了。万般无奈之下亚里克只好拍了一封电报回家,内容简短明了:“爸爸,我饿坏了。”爸爸很快回了电报,也非常简短:“孩子,饿着吧。”

  生活真是太奇妙了。在那之后只有20美元的10天里,亚里克绞尽脑汁节衣缩食,出手之前必会细细打算,竟然也把艰难的日子熬过去了。

  从此以后,亚里克开始精打细算,并且发现,其实只要稍稍节制一下不必要的支出,每月400美元生活费就足够了。这样一来,每个月亚里克甚至可以积攒下一些钱。亚里克用这些钱买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书、磁带、唱片,做了一些比如旅游、捐款等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也没有忘记偶尔和朋友们到餐馆聚聚。

  亚里克的大学生活比以前过得充实而丰富多了。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13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在森林中,不小心被树枝戳伤了胸部,於是它捂住伤口摇摇摆摆的回家。一路上遇到其它的猴子就出示伤口,以博取它们的同情,猴子们为了表示关怀,也都拨开它的伤口,仔细的检视,并且七嘴八舌的建议它怎么样治疗,於是原来的小伤口渐渐变成了大伤口,并且紧急感染发炎了。就在小猴子奄奄一息时,其它的猴子为了表示友爱,纷纷跑来看它,再三拨开伤口检视,甚至期望它恢复活力,抱着它活蹦乱跳的,经过这三番两次的折腾,小猴子承受不了,终于气绝身亡了,其它的猴子不相信它竟因如此小伤而死,一再的'拨弄它,期望能使它起死回生,一直到小猴子的尸体发臭,才暗然的把它埋葬了。

  大家不可以苛刻猴子们彼此间的关怀与友情,但却没办法不痛心其愚昧无知,竟然由于好心而断送了小猴子宝贵的生命。在为枉死的小猴子叹息的同时,不禁警觉到,在万物之灵的人与人之间,不是也常发生类似的问题,许多小小的误会,造成的委屈与不平,由於亲友们的拨弄检视,造成伤口愈来愈大,终至不可拾掇,永远没办法愈合。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14

  一只小象出门旅行,在路上碰到啦同样旅行的小猪。小象看着小猪,忍不住哈哈大笑着说:你的鼻子那么短,真是太好笑啦,太差劲啦,哈哈。小猪反驳道:笑个P啊,你鼻子那么长,就象脸上长个J8似的,还笑呢。两个小家伙互相嘲笑着前行,继续他们的旅行路程。

  他们来到啦一颗苹果树前,又红又大的苹果挂满啦树冠膨大的苹果树。两只小家伙不禁口水横流,垂涎三尺。小象来到树下,用他的长鼻子轻松地将苹果击落下来。于是两只小家伙开开心心地吃起来。小猪边吃边说:原来你的鼻子也不是那么讨厌嘛,嘿嘿。

  吃完苹果,他们继续前行。走着走着,他们来到啦一块番薯地。小猪说:看我的。说完,小猪用他的.鼻子去拱地,拱啊拱啊,把埋在地下的番薯都拱啦出来。于是两只小家伙开开心心地吃起来。小象边吃边说:原来你的鼻子也不是那么差劲嘛,哈哈。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15

  有一天,两只井底之蛙对造物主说:“请你帮助我们离开这个巴掌大的地方吧。”造物主说:“行,现在有两条路供你们选择:其一,给你们延长二十年的寿命,你们大概要花十年的.苦功练习跳跃之功,等有朝一日依靠双腿的力量跳出井底后,则可以自由生活在广阔的大地;其二,用你们的双腿换取一双翅膀,能像鸟一样飞翔,但是必须一直飞下去,不能有片刻停息,落地之时则为死亡之时。”

  甲蛙选择了第一条路,乙蛙选择了第二条路。十年后,甲蛙凭借健壮的双腿,终于跃出井底,放眼四周时,发现乙蛙正躺在井口不远处呻吟,看样子已无生还的希望。原来,失去双腿的乙蛙,以为拥有翅膀就可以弥补自身的缺陷,很是庆幸地享受着飞翔带来的快乐。但是时间一长,它感觉到无休止的飞翔非常单调乏味。最后,它下定决心,明知落地即亡,也要让拍打击翅膀停下来。

  启示:个人成长成才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许多时候,弥补人生短处或劣势,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而是努力化已所短为已所长。正如翅膀要比腿飞得高,但它毕竟只属于鸟不适用于蛙。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16

  从前,赵国有户人家,家中老鼠泛滥成灾,于是,他就到附近的中山国寻找一只善于捕捉老鼠的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在中山国是有名的捕鼠好手的猫。只是,它有个比较特别的习惯,即不仅善于捕捉老鼠,还喜欢吃鸡。一个多月后,赵国人家的鼠患被消除了,老鼠带来的困扰不见了,可是随之而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家里的老鼠被捉干净的同时,饲养的.鸡也被猫吃了个精光。

  儿子觉得这是个严重的问题,便对父亲说:这只馋猫吃光了我们家的鸡,为什么不把它赶走呢?你有所不知啊,我们家的祸患是老鼠,而不是有没有鸡。试想一下,假如家里没有鸡,顶多在饿时我们不吃鸡就是了,还不至于挨饿和受冻!但是假如家里有老鼠,它就会偷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物,损坏我们的家具,打穿我们的墙壁,到那时我们就要忍饥受冻了。那样,岂不是比没有鸡更可怕?照这样讲,我们能把猫赶走吗?父亲告诉儿子说。

  人生哲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学会站在整体效益的角度和高度上去考虑问题,用长远的目光权衡事物的利弊。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17

  一位渔民告诉我,因触礁倾覆的船比被飓风掀翻的船要多。人生的许多关头不在于抗风雨,而在于补漏洞。

  一位园丁告诉我,不是所有的花都适于肥沃的土壤,沙漠就是仙人掌的乐园。人生的许多成败不在于环境的优劣,而在于你是否选对了自己的位置。

  一位羊倌告诉我,他很快活,因为他可以与野花攀谈、与飞鸟对话,随白云飘荡、随绿草起舞。人生的许多空虚不在于人的孤独,而在于心的寂寞。

  一位厨师告诉我,真正的好汤从不添加味精,而是慢慢熬成的原汁。人生的'许多档次不在于外在的包装,而在于内在的品质。

  一位炼钢工人告诉我,炼钢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淬火,把滚烫的钢锭放到冷水里急骤降温。人生的许多辉煌不在于狂热地宣泄,而在于冷静地凝结。

  一位教师告诉我,他发现,上课积极提问的学生比认真听讲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人生的许多境界不在于跟随,而在于自我探求。

  一位画家告诉我,大师的作品常常留白,太满太挤容易使人失去想象的空间。人生的许多魅力不在于完美,而在于对缺憾的回味。

  一位高僧告诉我,如来并不住在西方极乐世界,他就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人生的许多寻找不在于千山万水,而在于咫尺之间。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18

  从前,某个国家的森林内,喂着一只两头鸟,名叫“共命”。这鸟的两个头“相依为命”。遇事向来两个“头”都会讨论一番,才会采取一致的行动,比如到哪里去找食物,在哪儿筑巢栖息等。

  有一天,一个“头”不知为何对另一个“头”发生了很大误会,造成谁也不理谁的仇视局面。

  其中有一个“头”,想尽办法和好,希望还和从前一样快乐地相处。另一个“头”则睬也不睬,根本没有要和好的意思。

  如今,这两个“头”为了食物开始争执,那善良的“头”建议多吃健康的食物,以增进体力;但另一个“头”则坚持吃“毒草”,以便毒死对方才可消除心中怒气。和谈无法继续,于是只有各吃各的。最后,那只两头鸟终因吃了过多的有毒的食物而死去。

  在一家公司内,每个组织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个大家庭,成员中的兄弟姐妹,应该和和气气,团结一致。若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大家应开诚布公地解决,不应将他人视为“敌人”,想尽办法敌视他。因为大家都在同一家公司内服务,一旦某个组织溃不成军时,其他组织也将深受其害。

  亲密是介于组织、主管和员工之间的一条看不见的线。有了亲密感,才会有信任、牺牲和忠贞。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19

  哲理、常理本应各得其所

  哲学家、数学家坐船渡河,数学家问正在用力划桨的船夫:“你懂数学吗?”

  船夫摇摇头,数学家不无遗憾地说:“那你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

  过了一会儿,哲学家问:“那么你懂哲学吗?”

  “不懂。”船夫还是摇摇头。

  哲学家感慨地说:“那你只剩下一半儿的`生命。”

  这时,一阵狂风吹来,打翻了小船。哲学家、数学家和船夫都落到水里,精通水性的船夫问哲学家和数学家:“你们会游泳吗?”

  两人大叫:“不,我不会!”

  船夫深深叹息道:“那么你们将失去全部的生命!”

  这个故事耐人寻味,每次阅读,都有不同于上一次的感受。这次是想借来说“常理”与“哲理”。哲学家和数学家,对船夫讲的大概是“哲理”,因为对他们来说,不懂哲学或不懂数学,哲学家或数学家的生命意义确实难以谈得出来。而船夫,对哲学家和数学家,讲的是“常理”或“常识”。风大浪高,小船倾覆,如果不会游泳,生命不保,更何谈生命意义呢?若说这个故事是讽刺两位“家”,其中讽刺的就有他们不知场合地乱弹“哲理”。因为哲理和常理,都是理,却有着各自不同的适用环境和对象。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20

  一位到新加坡游览了两个星期的外地朋友,在临别晚宴上,谈起新加坡的名胜,如数家珍。

  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越听越惭愧。

  他眉飞色舞地描绘着的好些名胜,寻幽探秘的.好些岛屿,都是我足迹未及的。

  不是全然缺乏寻访探究的好奇心,只是因为这些名胜都近在咫尺,就像是握在掌心里的东西一样的安全牢靠。心里老想:又飞环掉,急什么嘛!这样无意识地一日拖一日,一年拖一年。地方慢慢的老去了,人呢,始终没有把脚步印上去。最最糟糕的是;不去、不看,心里居然也没有任何遗憾的感觉。

  近读上海女作家查志华女士的散文集《无华小文》,内有一段文字:

  人对自己初来乍到的城市都有一种寻访探究的浓厚兴趣,而对自己生活其中几年几十年的地方却常常无意中薄视并怠慢了。所以有人写诗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

  薄视、怠慢。

  对对对,身在庐山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置身于庐山的那个人对于气势磅礴的庐山心存怠慢。

  被怠慢7的风景,可以等即使等上十年八年,那风景,依然妩媚如昔。可是。倘若被怠慢了的是人才,这人才,可经不起一等再等呀!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21

  在美洲中部和南部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种吸血蝙蝠。它们可是名副其实的以血为食的动物。别看它们长得很小,却是野马的天敌。

  吸血蝙蝠常在天黑后开始活动。它们先飞落在野马的'附近,然后爬到野马的腿上,趁野马不注意时,用牙齿刺破马腿,再用尖尖的嘴巴吸食马血。

  受到突然袭击的野马,会不停地蹦跳、狂奔,可是不管它们怎么努力,都甩不掉这些“吸血鬼”。而吸附在马腿上的蝙蝠,却可以悠闲地饮着马血,然后心满意足地飞走。

  野马呢,常常在愤怒、狂奔和绝望中死去。

  蝙蝠为什么能致野马死亡?动物学家经过分析指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野马的真正原因,是它性情暴躁,一旦被吸血就会愤怒不已,四足狂奔,导致筋疲力尽而死。

  由于野马易于暴怒这一弱点,才轻而易举地被小小的蝙蝠致于死地。如果野马能够在遭遇袭击时,冷静地思考一下对策,就不会死得如此悲惨。

  在风浪面前,保持沉着冷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狂怒和暴躁绝不可取。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22

  一个农夫的家里总是有老鼠到访,于是他安装了一个捕鼠器。

  一只老鼠透过墙壁上的洞,看见农夫和他的妻子正在摆弄一个捕鼠器,急忙跑到农场的院子里发布警报。

  但院子里的鸡、猪、牛等动物均一笑置之,认为与自己无关。

  当天晚上,一条毒蛇被捕鼠器夹住了,农夫的妻子赶来查看时不小心被毒蛇咬伤了。为给住进医院的妻子补身子,农夫把鸡杀了。

  邻居和朋友们听说了此事,纷纷轮留照顾农夫的.妻子,为了款待他们,农夫又把猪杀了。

  后来农夫的妻子毒发不治而死,许多人前来参加葬礼,于是农夫又杀了牛款待。

  一个小小的捕鼠器竟累得鸡、 猪、牛等动物失去了生命。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23

  一天,年迈的猴王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我刚才随手从一棵李子树上摘了三颗李子,其中有一颗是甜的。现在你们每人挑一颗吃,谁吃到的那颗是甜的,谁就继承我的王位。”三个儿子觉得这样很公平,于是一致同意了猴王的`决定。它们每人都从猴王手里拿过来一颗李子,塞进了嘴里。

  “父王,我这颗是甜的!”大儿子惊喜地说。

  “父王,我这颗才是甜的!”二儿子争辩道。

  “是吗?你们俩人吃的都是甜的?”猴王问道。

  “是的,父王,我敢发誓我吃的才是那颗甜李子。”大儿子和二儿子异口同声地说。

  “那么你呢?”猴王问小儿子。

  “父王,我吃的这颗李子又苦又涩,王位就给哥哥们吧。”小儿子轻声地说。

  “不,孩子,我决定把王位传给你,因为你是个诚实的人!”

  原来,那三颗李子都是又苦又涩的。猴王早已先尝过,只不过想借此来判断三个儿子的品性如何。结果小儿子说了实话,而大儿子、二儿子明知所吃的李子又苦又涩,但为了得到王位,便欺骗猴王说自己所吃的李子是甜的。却没料到聪明反被聪明误,王位最终属于了诚实的小儿子。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24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 “你长大后想要当甚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 “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的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25

  战国时期,有一个北方人,要到南方的楚国去。他从太行山脚下动身,骑着马儿朝北进发,一路上遇人便说:“我要到楚国去!”脸上并且还流露出一股兴奋劲儿。

  有些路人看到了,好心地劝说他:“到楚国去,应该要朝南走,你为什么反而向北跑呢?”

  这个北方人回答说:“不要紧,我有一匹好马,它可是我国有名的千里良驹,你看它跑得多快啊!”

  “不管你的马跑得怎样快,朝北走,总是到不了楚国的!”过路人说。

  “不要紧,我还带有充足的旅费哩。”

  过路人又说:“旅费多也不济事,朝北走,无论如何是到不了楚国的。”

  “不要紧,我还有一个顶好的'马夫,他可是我国赶马技术领域里数一数二的高手,我有他帮我赶马,还怕到不了楚国吗?”那个北方人说道。

  可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马愈好,所带的路费愈多,马夫赶马的技术愈高,只能是离楚国愈来愈远。

  一个人做事,如果方向不对头,那么,条件越好,主观努力越大,就只有使他距离目的越远。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26

  一个猎手非常喜欢在冬天打猎。这天,天气异常寒冷,猎手准备到几十里外的乡下去。到达乡间野地不久,他就惊喜地发现了鹿留下的痕迹。在鹿痕的引导下,猎手来到了一条结冰的河流跟前。

  河面完全被冻冰所覆盖。虽然冰面上明显地留下了鹿走过的`踪迹,但能否承受得了一个人,猎手并没有一点把握。

  猎手伏下双手和膝盖,开始小心翼翼地在冰面上爬行起来。当他爬行到将近一半的时候,他的想象力开始空前活跃起来。他似乎听到了冰面裂开的声音,他觉得随时都有可能跌落下去。巨大的恐惧向猎手袭来,但他已经爬行得太远了,无论是爬到对岸还是返回去,都危险重重。他的心在惊恐紧张中怦怦地跳动个不停,趴在冰面上瑟瑟发抖,进退两难。

  就在此时,猎手听到了一阵可怕的嘈杂声。一个农夫驾着一辆满载货物的马车,正悠然地驶过冰面。当农夫看到匍匐在冰面上、满脸惊恐不安的猎手时,一脸莫名其妙。

  很多时候,我们踌躇不前,并非因为外界的阻挡,而是受到了内心的羁绊。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27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最后忍辱负重,终获成功。中学生也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但母亲的苦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除非你打算继续让母亲享受苦难,否则,这些现实的问题不容回避。

  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

  相反,在很多时候,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

  一切没有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都是没有价值的。不要表扬下岗工人勤俭节约,农民衣着朴素。在被动地从事一件他完全不得已的事时,我们不要一味地赞叹受难者的勤劳勇敢,那会显得我们全无心肝。

  一座偌大的`城市找不见厕所,市民忍耻到墙脚排泄,被归为“素质低”;一个乡村教师三十年如一日,省吃俭用,自费买砖,亲自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山,被高度赞扬,却只字不提教育部门的失职;这种文化培养出的道德,鲁迅称为“瞒和骗”。它把一切需要改良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

  这种苦难美学不值得赞美。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28

  墨子在前往北方齐国的路途中,遇见了一位以卜卦算命为业的阴阳先生。阴阳先生对墨子说:“天帝正好是今天在北方屠杀黑龙,而先生的皮肤是黑色的,所以千万不要到北方去。”

  墨子没有听信阴阳先生的这一套,毅然继续向北前行。可是在到达山东的淄(zi)水南岸后,适逢河水猛涨,无法摆渡,于是只好原路返回。

  阴阳先生再次见到墨子时,不无得意地炫耀:“我不早就对您说过嘛,先生不要到北方去。现在的事实果然证明,我的预言是正确的。”

  墨子对此不以为然,他反驳说:“现在是南方的人不能到北方去,北方的人也不能到南方来。其实,他们的肤色各不相同,有的黑,有的`白,为什么都不能如愿呢?这只是因为淄水猛涨形成了阻隔的缘故啊。况且依照你的理论,天帝每逢甲日乙日在东方屠杀青龙,逢到丙日丁日就在南方屠杀赤龙,逢到庚日辛日就在西方屠杀白龙,逢到壬日癸日就在北方屠杀黑龙。如此说来,天下之人就都不能出门远行了。这样做,既违背了人的意愿,又将使得天下空虚,一事无成。所以,你的虚妄之言实在是听不得啊!”

  墨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批驳了阴阳先生的迷信妄说,这种建立在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基础上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学习和发扬的。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29

  一个旅客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后,又累又渴,发现前面的大树底下有一口水井,于是奔过去捧起清凉甘冽的水美美地喝了个够。大树底下特别凉快,微风吹来很舒服,由于太过疲乏,他就躺在井旁睡着了。

  可是,他的位置十分危险,只要一翻身就会掉进井里。命运之神看到他危险的境地,感叹地说:人啊人!净让我为难!他找到了井水,却并不感谢我命运之神对他的'照顾。可是如果他在这个时候掉进井里淹死了,人们肯定会诅咒我的不公平!

  命运之神走过去,正要把他叫醒,旅客果真一个翻身就掉了下去:天啊!命运之神啊!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旅客掉下去的时候喊叫道。

  明明是你自己不小心,还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我!先让你吃点苦头!命运之神让旅客抓住一块突出的石头,让他在那里悬挂了足足半天,最后才被一个过路的人救了上来。

  人生哲理:人遭遇的不幸和波折大都是因为自己的疏忽和大意。与其抱怨命运的不公,还不如感谢上天,毕竟它给了你一个吸取教训的机会。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30

  古时有一位太子,声望已经很高了,可他还要去周游列国,以提高自己的声望。

  这时,突然来了一个乡下老头儿,要求见太子。他腋下夹把破雨伞,言不压众、貌不惊人,但自称可以做君王的老师,帮助君王平天下。

  通报以后太子延见,这老头儿说,听说你要周游列国,但就这样去不行,你要拜我为老师,要处处捧我;在各国宴请你的时候,上位要让我坐,这样你才能成功。太子问他,这是什么道理?

  老头儿说,你是太子,出去绝对不会坐次要的位置;而你的`声望已经这样高了,此去也不会再增加多少。如果带上我这样一个糟老头子,并处处恭维我,那么大家对你的认识就不同了,他们会认为你很了不起。第一,你礼贤下士,非常谦虚。第二,这糟老头子的肚子里究竟有多大的学问,人家搞不清楚,对你就更敬畏了。如果使各国对你产生了这两种认识,你就成功了。

  太子照他说的做,果然成功了。

  有时候,要把好位置让给别人坐,自己在旁边帮着抬轿子,这就是“君子三畏”的道理。一个有思想信仰的人,其成就绝对不凡;而一个无所畏惧的人,不会轻易成功。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31

  做完是交差了事,是最起码的要求;做好是尽力而为,追求完美。一字之差,意义相去千里。

  许多人做事都只求做完,品质粗糙,架构松散,许多加工品就是如此,只求量不求质,价值不高,口碑不佳。

  但许多艺术品千锤百炼,千雕百塑,量虽不多,品质却完美,赢得不少眼光与赞美。

  “做完”、“做好”各有因由,各有需求,用力用心也各不同。无论人际,无论职场,无论托付,无论交代,无论交易,无论承诺,都应以做完做好为目标。

  有位师傅要徒弟整理庭园。第一个徒弟粗心大意,割草砍树,未见庭园之美,反添荒凉之感;第二个徒弟很用心,不但整地除草,还依地形地貌,植花莳草,庭园一下变得有气势、有特色。师傅对第一个徒弟说:“你做完了。”对第二个徒弟说:“你做好了。”差别立现。

  有人为赶做完,草草了事;有人为求做好,费尽心力。结果一个有负所托,一个有了交代。当然评价有所不同。

  聪明如你我者,“做完”需耐心,“做好”需智慧,有耐心、有智慧就能“做完”又“做好”。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32

  小河边有只狮子一动不动的趴在地上,他的鼻子下面有一只青蛙蹦蹦哒哒在跳舞,有几次险些跳到狮子的鼻子上去。狮子始终没动,完全没有兽王的`威风。

  一只猴子在树上看见了这一切,心里琢磨狮子为什么不吃青蛙?难得是狮子生病了或是受伤了?他在树上跳上跳下尽量弄出大声来,想看看狮子有什么反应,可狮子懒洋洋的趴在河边一动不动。

  这时猴子笑了,因为他想这准是只受伤或是生病的狮子,要不他早就发出震慑的吼声了。

  于是猴子跳下了树,他打算威风一下,在狮子面前表现一下自己的勇猛,他先慢慢地试探着走向狮子,可细微的响动还是惊动狮子,他抬起头虚弱地看了猴子一眼又趴回了原地。

  猴子见此放心了不少,一躬身跳到狮子面前,把青蛙吓得噗通跳进了水里,他嬉笑了一声道:“哼!兽王就了不起吗?起来咬我呀?”

  狮子像是没听见还是一动不动,猴子彻底放心了,耀武扬威地在狮子面前走来走去,狮子还是没动,猴子欢呼了一声,得意忘形地手舞足蹈大喊大叫,青蛙闻声伸出了头,正好看见狮子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咬死了毫无防备的猴子。

  青蛙恐惧地捂住眼睛,心里叹息说:“笨蛋,你就没看出狮子是在用我诱惑你吗?”……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33

  在非洲丛林里,生活着一种通体毛色黝黑、长相十分滑稽可爱的黑面疣猴,它们数十只、上百只聚为一群,靠吃野果和植物嫩叶为生。

  动物学家在考察黑面疣猴生活习性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每当猴群发现挂满野果的树木时,低矮、易攀爬处的果子总是让成年猴摘走,如有幼猴来摘,成年猴会毫不客气地把它们赶走,幼猴们只好眼巴巴地看着成年猴把低处的果子摘光后,才战战兢兢地爬到摇摇晃晃的高枝上摘果子。它们随时都有摔下来的危险。

  动物学家不解,为什么成年黑面疣猴不把方便留给幼猴呢?通过长时间观察才找到答案:每到食物匮乏的.季节,黑面疣猴们都要爬到山险林密、既高又细的枝头寻找野果,如果幼猴不在开始自己觅食的几年之内练就身手敏捷、爬高攀险、在树枝间做长距离跳跃的本事,就可能会因寻找食物而坠亡。

  阻止幼猴得到天赐的便捷,促使其到危险的最高处去摘果子,磨练生存能力,就是黑面疣猴能在原始森林里繁衍至今的原因。

  天上掉下的馅饼,往往潜藏着陷阱,如果总走一马平川的坦途,就无法应对前路的坎坷。只有不避凶险、不惧辛劳地练就本领,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34

  几乎世界上没有人不知道大理石雕刻大卫像,它是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被公认的最伟大的作品。但是,在当米开朗基罗刚雕好大卫像的时候,主管这件事的官员跑去看,竟然觉得不满意。

  米开朗基罗问:“有什么地方不对吗?”

  “鼻子太大了!”那位官员说。

  “是吗?”米开朗基罗站在雕像前看了看,好像也赞同他的观点,大叫一声:“可不是吗!鼻子是大了一点,没关系,我马上改,等一会绝对让您觉得满意。”说着就拿起工具爬上架子,丁丁当当地修饰起来。

  随着米开朗基罗的凿刀,掉下好多大理石粉,那官员不得不躲开。隔一会儿,米开朗基罗就修好了雕像,他请那位官员到架子上去检查:“您看,现在可以了吧!”那个官员爬上了架子看了看,高兴地说:“是啊,好极了!这样才对啊!”

  送走了官员,他的'朋友问他:“我觉得你雕刻得很好啊,为什么他说不好,你就马上修改?”米开朗基罗回答道:“我刚才只是偷偷抓了一小块大理石和一把石粉,到上面做做样子,其实我根本没有改动原来的雕刻。而官员之所以觉得雕像有问题,就是因为刚开始他是在高高的架子下仰视。”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35

  1984年,我们从惠普聘请了一批人设计图形界面电脑,他们没有字体大小比例的概念,也没有鼠标的概念,认为所谓的用户界面只是在荧幕底部加上软体键盘。

  他们对我大吼大叫,说设计鼠标要花5年,每个鼠标的成本高达300美元。最后我受够了,就去外面找到大卫·凯利(DavidKelly)设计,结果90天内就有了成本15美元的鼠标,而且功能可靠。

  当时我发现,苹果在某方面缺少那种能多方面掌握一个想法的人才。这需要有一个核心团队,但由惠普的人马组成的团队显然不行。这和专业的黑暗面无关,而是因为惠普团队失去了方向,无法进行多方面的思考。随着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他们便想复制最初的成功,并且许多人认为当初成功的`过程一定有其奇妙之处,于是他们开始尝试把当年的成功经验变成制度。

  为什么制度本身变成了答案?这大概是为什么IBM会失败的原因。IBM拥有最好的制度管理人员,但他们忘了设计流程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最佳答案。

  苹果也有了这种状况,我们之中的很多人很会管理流程,却不知如何寻找答案。顶尖的人会主动寻找最佳答案,虽然他们是最难管理的人,但我依然乐意与他们一起工作。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36

  森林里有一只很著名的狗熊,他的著名之处在于:每年冬天森林里有猎人来猎熊的时候,只有它能逃脱。

  于是,一只年轻的熊前来求教。老熊却先问他是否见过猎人如何猎熊。

  原来,根据当地的捕猎习惯,猎人们在猎熊的时候通常都会采取围捕的方法——几个猎人带着几条猎狗联合起来,先将冬眠的熊从树洞里赶出来,然后四面出击,一步步缩小包围圈,最后将已经晕头转向的'熊逼入罗网。

  年轻的熊向老熊转述了他听来的猎熊场面,老熊表示他说得没错,随后又问它是否听说过有哪头熊被猎狗咬伤的事情。年轻的熊想了想,竟发现森林里的熊多是被猎人活捉,没听说过有哪头熊被猎狗咬伤过。

  老熊告诉年轻的熊:狗不咬熊是因为它们知道打不过熊。猎狗们只是在周围狂吠,目的就是把熊吓懵,使其迷失方向,最终逼入罗网——这就是猎人们猎熊的奥妙所在。所以逃脱的秘诀就是:首先不要被吓晕,因为没有谁敢上前拦住一头熊,而熊要做的就是让自己从冬眠中清醒过来,然后辨清方向一路跑下去。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37

  60年代中期,当时在福特一个分公司任副总经理的艾科卡正在寻求方法,改善公司业绩。他认定,达到该目的的灵丹妙药在于推出一款设计大胆、能引起大众广泛兴趣的新型小汽车。在确定了最终决定成败的人就是顾客之后,他便开始绘制战略蓝图。

  以下是艾科卡如何从顾客着手,反向推回到设计一种新车的步骤:顾客买车的惟一途径是试车。要让潜在顾客试车,就必须把车放进汽车交易商的展室中。吸引交易商的办法是对新车进行大规模、富有吸引力的商业推广,使交易商本人对新车型热情高涨。说得实际点,他必须在营销活动开始前做好小汽车,送进交易商的展车室。为达到这一目的,他需要得到公司市场营销和生产部门百分之百的支持。同时,他也意识到生产汽车模型所需的厂商、人力、设备及原材料都得由公司的.高级行政人员来决定。艾科卡一个不漏地确定了为达到目标必须征求同意的人员名单后,就将整个过程倒过来,从头向前推进。

  几个月后,艾科卡的新型车,野马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了,并在60年代风行一时。它的成功也使艾科卡在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整个小汽车和卡车集团的副总裁。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38

  最难听的声音是嘲讽、讥笑;最好听的声音是赞美、鼓掌!

  "体验,是体谅的开始!"当我们被人侮辱、歧视、瞧不起时,我们才知道,自己是多么不愿意"受侮辱、受歧视、被看轻";然而,这也是我们学习到的功课。以后,我们绝不能像那些"没口德"的人一样,去无情地伤害别人。

  爱默生说过:"用刀解剖关键性的字,它会流血!"

  真的,听到别人刺伤我们、没口德、或刻薄的话,我们的心真的会"流血"。也因此,"会让别人的心流血"的话,绝不要从我们的口中说出;因为,没"口德"的人,就没有"品德"啊!

  犹太人说:"天下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东西也是舌头。"

  有些话,未经思考即脱口而出,它对别人的杀伤力,比砍对方一刀还痛,痛不欲生。所以,最难听的`声音是嘲讽、讥笑;最好听的声音是赞美、鼓掌!

  美善的沟通,是具有极大魔力的!它能融化人际厚厚的冰墙,也会带给人们快乐与温暖!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39

  美国有一个名叫诺曼?沃特的收藏家,他看到众多收藏家为收购名贵物品而不惜重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收藏一些劣画呢?于是,他开始收购两种劣画:一种是名家的“失常之作”,另一种是价格低于5美元的无名人士之作。没多久,他便收藏了200多幅劣画。

  1974年,沃特在报纸上登出要举办首届劣画大展的广告,声称目的是让年轻人在比较中学会鉴别,从而发现好画与名画的真正价值。沃特的广告广为流传,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人们争先恐后地前往参观,有人甚至专程从外地赶赴展馆。出乎他的意料,画展非常成功。

  还有一个与“劣画大展”极相似的展览——“失败产品陈列展”。

  美国有一家市场情报服务公司,经理叫罗伯特。他酷爱收藏,共收集了75万件“失败产品”。后来,罗伯特试着创办了一个“失败产品陈列馆”。这个陈列馆把许多企业和个人费尽心思研制,却因种种原因失败的产品展示出来。参观者络绎不绝,罗伯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 40

  《文汇报》2月15日刊登解本友的文章说,缅怀王选院士,不仅要纪念他勇于创新的精神,也应读一读他生前的一些隽语。

  “错误地把院士看成是当前领域的学术权威,我经常说时态搞错了,没分清楚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王选说,自己38岁的时候,在电脑照排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处在最前沿,但是是无名小卒;58岁时,当选中国两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但已离开了具体设计一线;今年68岁,虽然3年前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离学科前沿更远了,现在靠虚名过日子。

  “名人是过时的人。”——王选说,名人要保持普通人的心态,知道自己是一个过时的人。别人尊重你,无非是自己过去有点贡献,仅此而已。

  “上电视说明科学生涯快结束了。”——王选说,上电视说明我的'科学生涯快要结束了,一个处在创造高峰期的科学家是没有时间频繁上电视露脸的。媒体记录的王选院士的这些典型话语,至今读来发人深思。社会各界大大小小的“名人们”,不妨抽空读读这些隽语,像他一样保持普通人的心态。

【规则与道德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道德哲理小故事12-08

爱情哲理故事哲理故事03-28

哲理的故事及哲理03-21

哲理故事及蕴含的哲理12-17

哲理故事02-06

经典哲理故事02-06

哲理的故事02-12

经典的哲理故事06-09

哲理的故事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