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积极进取的名人故事
关于积极进取的名人故事 1
1、等待机会是一种非常笨拙的行为。
2、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3、除了一把锋利的斧头外,没有别的木头。
4、首先要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5、所谓英雄,其实是指那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生存下来的人。
6、相信你朋友的忠诚。相信你的勇气。相信敌人的愚蠢。
7、不愉快的时候不要钻入悲伤,想想有笑声的'日子。
8、大脑左右两边的耳朵控制着我们的大脑。
9、你比那些躺在坟墓里的人更值得期待。
10、思想就像一把钻子,必须集中精力钻下去才有力量。
11、上帝帮助那些努力工作的人。也许你不必为你的努力而得到回报,但你不必为你的努力而得到回报。
12、我们选择自己的方式,即使我们跪着完成;因为一旦你开始,你就无法停止。这就是所谓的真正的坚持。
13、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观。虽然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
14、在鱼找到网的入口之前把网打开。
15、看似平坦的成功之路往往是无数失败的石头用轰轰烈烈的沥青铺成的。
16、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
17、每个人至少有一个梦想和一个理由去坚强。
18、人的精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老,但赋予生命的思想却会随着日月而永存。
19、现实是很残酷的,就像战场一样,输家是强盗,赢家是国王。
20、问候不一定要细心,但一定要真诚感人。
21、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记今天的痛苦。
22、为了不给我们的生活留下遗憾,我们应该抓住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改变我们的生活。
23、因为没有人能记住第二名,所以我会努力成为第一名!
24、心要像个孩子,很简单很简单,才能取得飞速的进步。要简单,但不要刻薄。
25、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取决于你能否克服它。失败了,你是英雄,是生活中的强者。
26、与其征服敌人一万次,不如征服自己一次。
27、他总是一个失败者,总是因为挫折而灰心丧气。只要努力工作,坚持不懈就会通向成功!
28、人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许多人试图逃避痛苦一段时间,但一辈子。
29、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应该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30、去学习,去判断,去仔细思考,去辨别,去认真行动。
31、行动是治疗恐惧的最好方法,拖延只会助长恐惧。
32、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能贬低我们。如果我们强大,没有任何影响可以打败我们。
关于积极进取的名人故事 2
1、没有手的画家
法国名画家纪雷有一天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请求他收为徒弟。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废人,就婉转拒绝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 可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但是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就用脚趾头夹着笔画了起来。他虽然是用脚画画,但是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在场的客人,包括纪雷在内,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纪雷很高兴,马上便收他为徒弟。这个矮个子自从拜纪雷为师之后,更加用心学习,没几年的工夫便名扬天下。他就是有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
启示:没有手竟然能成为画家,岂不是很不可思议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排除万难的毅力和恒心,你就能创造奇迹,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2、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3、八十二岁的状元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4、匡衡凿壁借光读书
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5、鲁迅在“三味书屋”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感悟】学习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会学习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人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积极进取的名人故事 】相关文章:
宽容的名人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07-06
经典名人故事12-04
经典名人故事05-08
名人故事05-15
名人故事(经典)05-19
名人的故事05-13
【精选】名人的故事08-23
名人的故事11-02
名人成长小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07-06
积极进取的名言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