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质作文网>写作素材>成语故事>中国历史成语故事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

时间:2023-02-24 19:07:25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成语吧,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都有哪些经典的成语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历史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

  牛角挂书

  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有个护卫叫李密,有一天杨广问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护卫队里那个黑脸小伙子叫什么?”宇文述回答说:“他叫李密,是前朝大臣李宽的儿子。”隋炀帝说:“他站那里左看右看,我看他不太一般,不适合做警卫。”宇文述过了几天对李密说:“你应该走文路,不适合在这儿当警卫。”于是李密便开始努力读书,有一次他骑着看碟去缑山的时侯,牛角上挂着一本《汉书》,他边走边读书,被越国公杨素看见。杨素跟他交流了一番,觉得李密是个人才,他跟儿子杨玄感说李密不是一般的人。杨玄感后来跟李密成了知已,杨玄感在黎阳驻守的.时侯把李密接到那里,李密这时鼓动他起兵反隋,结果兵败被杀。李密被抓后逃跑了,投奔了农民起义军瓦岗寨。后来李密得到了瓦岗寨翟让的信任,被推先为瓦岗寨首领。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2

  战国时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质地优良,因此扬名天下,成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宝。后来,这块宝玉被赵惠文王所拥有。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听说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机欺辱赵王。于是,秦王提起笔来给赵王写了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这封信件,明知这是秦王使诈,想将美玉骗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给他,他又会把此事当做借口,攻打赵国。而当时秦强赵弱,一打起仗来,赵国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赵王对此事无法决断,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愁得不行。

  这时,有人对赵王说,平民蔺相如是个饱学之士,经常帮人解决难题,如果请他到宫殿上商议,或许能出个好主意。赵王听说赵国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兴,忙派人宣蔺相如来见。

  蔺相如见到赵王后,就请求由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走一趟。他说:“假如秦国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那么这笔买卖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国;如果他们没有献城的.诚意,我再把玉完整无缺地送回我邦。”

  赵王虽然觉得这样做也太冒险了,但又想不出别的主意,只好拜蔺相如为使者,命他到秦国去献和氏璧。

  蔺相如到了秦国,来到秦王宫中,把和氏璧双手奉上。秦王将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胜,根本不提用十五座城交换的事情。

  蔺相如看秦王并无献城之意,便赔着笑脸对秦王说:“这块美玉上有一块瑕疵,不注意看还真看不出来,待小臣指给您看一看。”

  秦王虽然狡诈,也中了蔺相如之计。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处,就把美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气冲冲地说:“依我看来,您并不想把十五座城交给赵邦,只想欺辱我国,让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话!所以我用计调回宝璧。您如果逼迫我,我的脑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块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损坏,急忙从旁劝阻。他一面表示绝不食言,一面答应斋戒几日后举行迎璧大典,让蔺相如将和氏璧正式献上。

  蔺相如根本信不过秦王,回到住处后就将和氏璧交给随从,让他将璧送回赵国。

  到了秦王举行典礼的那天,蔺相如严肃地对秦王说:“我已派人将和氏璧送回我国,您如果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献与我国,我国大王一定会将和氏璧给您送来。如果不这样,您即使把我杀死也无济于事。因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义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得放蔺相如回国。

  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盖世奇功,赵王就将他由一介平民封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专门为君王出谋划策。

  ◎成语释义

  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原主。

  ◎故事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出处译文

  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3

  十鼠同穴

  三国时期,鲍勋是曹丕的侍从,因为鲍勋为人正直经常规劝曹丕,因此曹丕对他非常的不满。曹丕当了魏文帝后鲍勋又多次劝阻曹丕,但魏文帝此时已经不听他的了。有一次魏文帝带兵打仗,回来的时侯在陈留郡休息。大军刚驻扎下来,营地只是建了矮墙圈了范围。这时陈留太守孙邕正好来看望好友鲍勋,他想跨过标志走近道,军管刘曜不让他进来,鲍勋看营地还没造好便劝刘曜通融一下让孙邕进了军营。后来刘曜因为犯错出了事,鲍勋提议免去刘曜的职务让他回家,刘曜因此十分不满,便向魏文帝举报了鲍勋私放孙邕入阵营的.事。魏文帝此时正好小题大作令廷尉治他的罪,廷尉议决“判刑五年”,但三官却以“依法罚金二斤”驳了回去。魏文帝听了以后生气的说:“你们如此宽容,鲍勋这斯岂能活命,把三官给我抓起来跟那些犯人关在一起,让他们跟‘十鼠同穴’一样。”魏文帝为了发泄自已的私怒最后还是把鲍勋给杀了。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4

  誓死不二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典狱官李离为人正直,秉公办案,执法量刑均以律法为准绳,对高官与百姓一视同仁,做到有法必依,有罪必罚。他发现一起错判死刑的冤案,认为自己有责任,让下属绑了自己去见晋文公。文公要放他,他则认为应该对律法誓死不二。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5

  手不释卷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典故】《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注引《江表传》

  【释义】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勤奋好学

  【近义词】学而不厌、爱不释手

  【相反词】不学无术

  【成语造句】

  ◎ 谷秸的最大乐趣,是手不释卷,闭门读书。

  ◎ 他的一生养成了好读的习惯,一直到老年仍然每天手不释卷。

  ◎ 说到学习,现在有很多同志可谓手不释卷,无时不学,因此,他们进步也快。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6

  宠辱不惊

  【成语故事】唐太宗时期,官吏卢承庆奉命调查漕运船只失事的责任问题,先后三次给漕运官更改考评政绩,该官吏表现出宠辱不惊。后来卢本人也大起大落,命运坎坷,他的心情始终平静如水,并不因起落无常而改变自己的为人原则。

  【出处】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  晋·潘岳《在怀县》诗

  【解释】宠:宠爱。受宠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

  【用法】作谓语、宾语;形容人豁达的`性格

  【相近词】置之度外

  【反义词】患得患失、宠辱若惊

  【成语造句】

  ◎ 县府大门前一对石狮,见惯清朝的黄龙旗,目睹过辛亥年间的五色旗,早已宠辱不惊,惟留一身岁月斑驳痕迹。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7

  舍死忘生

  【成语故事】绎州龙门大黄庄农民薛仁贵自幼喜欢武术,20岁时学成十八般武艺。他一心想投军报国,父母鼓励他为国要舍死忘生。

  他对父母说:“今当国家用人之际,要扫除夷虎,肃靖边疆,凭你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8

  十羊九牧

  南北朝时期,杨尚希在明帝、武帝、宣帝三朝都有担任过要职。在北周政权被隋文帝掌控以后,杨尚希也是忠心耿耿的对隋文帝。隋文帝改变了鲜卑族的统治,恢复汉制,以此来适应汉人的愿望。当时在隋朝设立的州郡相对秦汉时期多了有一倍,千户人家便分作两个郡;方圆百里便设有几个县,这样的分法导致官员卒吏多了很多,国家的负担日益加重。杨尚希对此顾虑重重,他向隋文帝上书报告说:“我们国家现在州郡这么多,这就像是十羊九牧,这样会把国家托垮掉,目前最重要的是把真正需要的州郡留住,不需要的都可以撤掉。对于国家来说,人口、面积还是这么多,国家的收入不会减少,但是开支却大大的降低了。这样还可以把有用的贤才能人派到需要的.地方去发挥作用,可以提高整体效率。”隋文帝按照杨尚希的建议撤掉了很多的州郡,在国家的治理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9

  楚囚对泣

  【成语故事】公元316年,刘曜率军灭了西晋。司马睿在王导的拥护下在建康建立了东晋王朝。一些贵族及大臣每当天气晴朗时到建康城外的新亭饮酒,武城侯周凯发感慨引发大家都哭了起来,丞相王导说要收复神州,不能像楚囚那样相对哭泣。

  【出处】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晋书·王导传》

  【解释】楚囚:原指被俘到晋国的楚国人,后泛指处于困境,无计可施的.人。比喻在情况困难、无法可想时相对发愁。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相对发愁

  【相近词】悲观失望、束手无策

  【反义词】谈笑自若、败而不馁

  【成语举例】今日之行,荣于登仙,诸君何至作楚囚对泣耶?  清·陈康祺《郎潜记闻》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0

  蜻蜓点水

  唐朝时期,每一年春天的三月三日帝王、官吏、以及平民百姓都会到长安的曲江池游览观光。那些诗人墨客在观赏完曲江池以后总是要饮酒作诗一番。公元七五七年,杜甫到长安任左拾遗一职,当时国家状况还可以,杜甫的个人处境也比较安定。那时侯他下朝以后都会去饮一番酒。酒后他看到曲江池的美景不禁十分欣喜,便作《曲江二首》诗,诗中真实地描绘着曲江的.景色:花草丛中蝴蝶若隐若现,水面上的蜻蜓轻轻地点着水面。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1

  南山隐豹

  春秋时期,宋国陶邑的大夫答子在位三年,他不但没有为百姓做事财产却多了近三倍,他的妻子叫他不要贪图财富,劝了答子很多次也是枉然。三年过后答子把钱装回家时他的母亲非常高兴,当她看到媳妇因此哭泣的时侯责备她说:“你的`丈夫有钱了,你不高兴却还哭丧着脸,这是为何?”答子妻子回答说:“他当了三年大夫积累的这些钱财是会给他带来灾难的。过去楚相国子文为国家积累了很多财富,自已却很清廉,因此受人尊敬留名后世;南山的玄豹碰到雨天大雾会为了避免皮毛受到损伤而连续七天不下山寻找吃的东西。答子当了三年的大夫,贪了大量的钱财,陶邑的百姓却个个怨声载道,如果有人把这些情况向上反映,答子就会为此付出代价,您说我怎么会不心痛呢?”答子母亲听了非常生气,便把媳妇赶了出去。果然没过多久,宋王收到了检举答子的材料,宋王非常愤怒,下令处死了答子。这时侯答母才知道后悔,赶紧找到媳妇跟孙子叫他们回了家。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2

  视同儿戏

  【成语故事】汉文帝时期,匈奴与汉朝关系紧张,汉文帝安排宗正刘礼驻守灞上、祝兹侯徐历驻守棘门、河内郡太守周亚夫驻守细柳抵御匈奴,并亲自视察灞上与棘门,见到刘礼与徐历把防守视同儿戏,十分生气,见到周亚夫严密防卫才放心。

  【出处】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解释】把事情当成小孩儿玩耍一样来对待。比喻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极不重视

  【近义词】率尔操觚、视为儿戏、视若儿戏

  【反义词】三思而行、小心翼翼

  【示例】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可草菅人命,视同儿戏。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3

  道边苦李

  【成语故事】王戎七岁时,曾经与很多小孩一起到外边玩耍,看到路旁有许多李子树上长满了李子,枝头压得很低。其他小朋友赶忙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他说李子树在路边能有这么多李子证明其很酸苦,否则早被摘光了。

  【出处】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解释】比喻庸才,无用之才。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庸才

  【相近词】无用之材

  【示例】云霄直上,诸公衮衮,乃作道边苦李。  宋·姜夔《永遇乐·次韵辛克清》词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4

  安贫乐道

  德高望重的孔子有三千余学生,最出名的有七十二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门生之一。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称心如意。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颜回,字子渊,也叫颜渊。有一次孔子推心置腹地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这是什么样的品德呢?孔安国说,这是“安于贫而乐于道”。还有一次,鲁哀公开诚布公地问孔子:“你三千多学生谁最好学?”孔子实事求是地回答说;“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颜回孜孜不倦地学习,他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知错就改。颜回29岁头发尽白,40岁就死去了。孔子为他的短命感到非常悲痛。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

  刀头燕尾

  宋代时期,有个华原人叫赵光辅,他是一名画家,特别擅长于画跟道家以及佛家有关的人物画像,同时他对塞外西域所产的良驹好马也很有研究。赵光辅在宋太祖时期在图画院当过学生,许昌的`龙兴寺跟开元寺也有存有他的壁画。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赵光辅》中称“工画佛道,兼精蓄马,笔锋劲利,名刀头燕尾。”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02-22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1-24

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04-13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11-25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5篇)11-25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8篇12-04

成语故事07-22

经典成语故事01-11

经典的成语故事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