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质作文网>写作素材>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

历史成语故事

时间:2022-02-14 19:36:26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历史成语故事 15篇

历史成语故事 1

  塞翁失马

历史成语故事 15篇

  在两个国家的边境上,住着一个老头儿。有一回,老头儿家的一匹马跑丢了。左右邻居知道了,都来安慰老头儿。老头儿并不着急,他说:“这算不得什

  么。跑了一匹马,未必不是件好事。”过了几天,跑丢的那匹马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千里马。左右邻居知道了,都来向老头儿道贺。老头儿并不高兴,他说:

  “这算不得什么。白得一匹千里马,可能会惹出什么祸事来。”老头儿有个儿子,最喜欢骑马。有一天,他骑着那匹千里马出去玩儿。

  马飞奔起

  来,他拉不住缰绳,摔下马来,折断了大腿骨。左右邻居听说了这件事,又都来安慰老头儿。老头儿仍旧不着急,他说:“这算不得什么。孩子的大腿骨固然摔断

  了,也未必不是件好事。”过了一年,两个国家发生了战争。边境上的年轻人有的被这边拉去当兵,有的被那边拉去当兵,十个倒有九个没回来。那老头儿的儿子因

  为脚跛了,没被拉去,因而得到了保全。

  “塞翁失马”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通常跟“安知祸福”连在一起用。如果发生了一件坏事情,但是事情发展下去,可能有好的结果,就可以用“塞翁失马”来作比喻。有人遭到了什么不幸通常也用“塞翁失马,安知祸福”来安慰他。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伯乐相马

  春秋时期,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非常善于识别马匹的优劣。于是人们用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官名字伯乐来称呼他。

  一次,伯乐路过一个地方,看见一匹很瘦很瘦的马。那匹瘦马拉着一车盐巴,慢慢地向前走着。它越走越慢,已经累得浑身大汗淋漓,几乎走不动了。伯乐乘的马赶上了那匹瘦马拉的盐车。伯乐仔细看了一下,不禁惊叫起来:“唉呀,这是一匹千里马啊。”他立刻跳下了车,脱下自己的袍子盖在瘦马的身上。他为千里马受委屈而难过得痛哭起来。那匹千里马遇到了知音,仰起头来放声嘶叫。那叫声直云霄,好像金石般铿锵动人。

历史成语故事 2

  一、凿壁偷光成语故事

  在距离现在20xx多年前,有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名字叫做匡衡。他小时候很聪明,但是因为家里穷,没钱去上学堂。

  后来,父亲让他跟一个亲戚去学认字,慢慢的匡衡就认识了许多字,自己都可以看书了。但是小小年纪的匡衡买不起书。那个年代,书是非常非常贵重的东西,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的。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去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他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慢慢的`长大了,也能够帮家里干活了,他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吃完饭休息的时候,才有时间看一会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花几天才能够读完。

  匡衡心里很着急,他想:白天要在庄稼地里干活,根本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这可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默默地背诵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邻居家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于是他赶忙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每天都读到邻居家熄灯为止。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匡衡少年时期勤奋读书的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二、画蛇添足成语故事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员喝。参加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个痛快。这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

  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 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再想显示自己的本领, 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还洋洋得意地说: “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 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么?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 他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三、枕戈待旦成语故事

  西晋的时候有两位有名的将军,一个叫祖逖,一个叫刘琨。

  他们年轻的`时候,常常在一起,互相勉励,决心为国家效力。夜里他们睡在一个床上,同盖一条被子,一听到鸡叫,就赶忙起来,跑到庭院里舞剑(闻鸡起舞)。

  后来,祖逖当上了将军,领兵北伐,收复了一些失掉的地方。刘琨得知非常兴奋,他给亲戚朋友写信说:“我时刻准备去砍掉敌人的头颅,常常担心祖逖走到我前边去了,每天都是枕着武器在等待天亮(枕戈待旦)!”

  四、夜郎自大成语故事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五、杯弓蛇影成语故事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历史成语故事 3

  1、亡命之徒

  唐朝末年,乐彦桢的儿子乐从训经常与狐朋狗友聚众滋事,他买通都统王铎的歌女,率领一帮亡命之徒杀了王铎的全家,夺取他的金银财宝。乐彦桢任相州刺史时,他更加肆无忌惮地滥杀无辜。不久乐彦桢被儿子气死。罗弘信率军消灭了乐从训这批亡命之徒。

  2、十步芳草

  唐朝初年,唐太宗十分重视选拔人才,他吩咐右仆射封德彝推荐人才,封德彝没有完成使命。唐太宗教诲他: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关键看你能否发现他们,用人就要用他们的长处。封德彝点头称是,于是给唐太宗推荐了很大人才。

  3、自惭形愧

  故事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母子前来投靠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

  他对卫母说:“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此刻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齐,我真是太难看了!”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几乎哄动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想了解一下卫万玠以外貌漂亮,学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

  人们嘻笑着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是啊,和我这外甥一齐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4、畏首畏尾

  春秋时期,郑国出于晋国与楚国之间,晋楚争霸经常打击与拉拢郑国。一次晋灵公召集小国开会,郑穆公没有去,晋灵公想出兵威胁,郑公子归生知道后给晋灵公写信劝止,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如果被逼无奈就投降楚国,两国和谈。

  5、学而不厌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危在旦夕

  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包围了孔融屯兵地都昌,孔融派太史慈去请平原相刘备出兵救援。太史慈到平原对刘备说孔融目前危在旦夕,盼望出兵前去解围,刘备立即派精兵3000随太史慈前去,起义军见援军已到,立即解除对都昌的包围。

  7、物以类聚

  战国时期,齐宣王要辩士淳于髡推荐贤士,他一天就推荐七个,宣王感到惊讶,问是不是在滥竽充数。淳于髡说:“鸟有鸟类,兽有兽类。只能到山上才能采到柴胡,这就是物各有类,我经常与贤人打交道,因此可以为您推荐更多的贤人。”

  8、欲盖弥彰

  春秋时期,齐国大臣崔杼谋杀齐庄公,为掩盖自己的罪行,强令记载历史的太史把齐庄公的死写成病死的,正直的太史如实记下“弑君”事实,崔杼杀了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也是如此被杀害,结果弑君之罪没有掩盖,反而非常清楚暴露出来。

  9、一日千里

  战国时期,同在赵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与秦国嬴政相处很好。嬴政后为秦王,对来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百般刁难。太子丹逃回燕国找田光商量对策,田光说他已经不是一日千里的骏马了,但能推荐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

  10、万死不辞

  东汉末年,董卓掌握朝中大权,骄横跋扈,为自己修筑宫殿,准备篡位。忠臣王允担心汉室江山,他问自家歌ji貂禅能否帮他的忙。貂禅说她为大人做事万死不辞,于是王允将貂禅许配给吕布后,又进献给董卓,借吕布的手杀了董卓。

历史成语故事 4

  传说,从前有一个农民上山砍柴,见一条小蛇冻得发僵,非常可怜.农民就把它揣在怀里,带回家中喂养起来.小蛇慢慢长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农民就把它放在山后石洞里,渴了饮山泉,饿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对农民很感激。

  过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长出棵小小的灵芝.它精心守护,培育,灵芝越长越大,越长越神奇.人们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护,谁也不敢近前。

  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张贴了一道皇榜:谁能采来这棵灵芝,就受重赏.这个农民想得到赏赐,就央求大蛇把灵芝送给他.大蛇答应了他的要求,农民就把灵芝献给皇上,得到一批金银财宝的奖赏。

  又过了些日子,皇后的眼瞎了的',御医说只有龙蛇的眼珠才能治好。

  皇上又想到这个献灵芝的农民的,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许诺他事成之后,封他为宰相.这农民发了财,又想当官,就又来央求大蛇给他一只眼珠的。

  大蛇只好忍痛让他挖去一只眼珠,皇后的眼睛复明了,农民遂当上宰相,他当上宰相后,养尊处优,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生怕哪一天死掉,丢下这万贯家财.于是,就想到长生不老之法.听说吃龙蛇心能够长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给他一颗心,成全他长生不老。

  大蛇见他如此贪心不足,就张嘴叫他去挖.这个贪婪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里,再也没回来。

  古代典故和民间传说有所不同.一个是说蛇的贪婪——"蛇吞象";一个是说人的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这大概是口头文学传播演变的结果.无需鉴别真伪,都是比喻贪心不足,不得好下场.教育人们要克制欲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长乐".当然这句话用在事业上,学业上是消极的,不对的,而在克制私欲和贪心上,则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历史成语故事 5

  见利忘义

  秦末,郦商在高阳起兵,归顺刘邦。他将自己的四千兵马交给刘邦统率,自己冲锋陷阵,立下不少功劳。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他当右丞相,深得朝廷器重,后来退休在家。

  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中。她封自己的侄儿吕广、吕禄为王,打算将刘家的天下变为吕家的`。吕后病死后,吕家的人蠢蠢欲动,眼看一场政变就要发生,汉朝大臣们个个捏着一把汗。

  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紧急磋商,讨论对策,最后决定为了平息祸患,必须诛灭吕氏家族。但是,当时的兵权在吕禄的手中,他掌管北军,周勃虽然是名义上最高的将领,但是如果拿不到兵符就无法调遣部队。

  周勃和陈平想了半天,就想利用郦商的儿子郦寄与吕禄是好朋友的关系,除掉吕禄。周勃首先劫持住郦商,威胁郦寄引出吕禄,乘机夺取兵符。吕禄听从郦寄的劝告,出外狩猎散心,周勃夺了兵符,趁机控制北军,随后便把吕氏家族全部诛灭。

  郦商在诛吕事件发生后不久就去世了,郦寄由于立下大功,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来史书评论郦寄,说他见到有利可图,就出卖了朋友,是个没有道义的人。

历史成语故事 6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不料,梁鸽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之后,梁鹄果然来与他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说:“喂养鹰鸢,要使它凶猛,这样才可以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历史成语故事 7

  楚地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他读了《淮南子》,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在捕蝉时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他十分高兴,于是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蝉时用来遮蔽自己的树叶。偶然发现了,就伸手摘下来。不料失手,那片树叶竟飘落地下。树下原本就有落叶,(混在一起)再也无法辨认。于是,他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收了足足有几斗回家。 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树叶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后来,折腾了一整天,妻子于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烦,便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人一听心里暗暗大喜,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闹市,他举着树叶,旁若无人,当面拿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押送县衙。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 县官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知道他是个书呆子,训斥了一顿就把他释放了,并没有惩治他。

历史成语故事 8

  【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语出】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人物】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历史成语故事 9

  声名狼藉

  秦始皇在世时,十分信任大将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一个大臣,名叫赵高,此人身体强壮,并对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并命他当自己的小儿子胡亥的老师。

  有一次,赵高因为受 贿舞弊,犯了大罪,刚好蒙毅受理这个案件,蒙毅对赵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处赵高死刑。可是,秦始皇却念赵高是个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还为他恢复了官职。

  赵高因此对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将军恨之入骨。后来秦始皇出宫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时本应由公子扶苏即位,可赵高却乘机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为秦二世,并用阴谋手段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害死。

  赵高掌握了朝廷大权后,对胡亥说:“先帝在世时本打算立你为太子,蒙毅不赞成。于是立了扶苏,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则会有后患。”胡亥听了,就把蒙毅抓起来,逼蒙毅自杀。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过劫难,便大骂了赵高一通,说道:“从前秦穆公杀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个国君都因杀了良臣,他们的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希望皇上要引以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

历史成语故事 10

  【拼音】qí xī zhī jǔ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之间权力斗争十分激烈,范宣子赶跑了他的外孙栾盈,并杀了他的'同党羊舌虎。大夫祁奚向晋侯请求告老还乡,晋侯问他谁可以接任,他推荐了他的仇敌解狐。晋侯问谁可以担任中军尉,祁奚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

  【典故】历官三朝,年逾一纪,凡所称荐,罕避嫌疑,实有祁奚之举。 唐·姚元崇《答张九龄书》

  【释义】祁奚举荐贤人,不避亲仇,公正无私。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用人

  【近义词】祁奚之荐

  【成语举例】又是臣门户子弟,堪任兖州刺史,公家之事,知无不为,是以敢希祁奚之举。 蔡东蕃《两晋演义》第四十六回

历史成语故事 11

  华而不实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阳处父到卫国去出使。在回国的途中,他经过鲁国的宁城,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宁嬴看到阳处父长得仪表堂堂,很有气势,心想他肯定品德出众,就对妻子说:“多年来,我一直梦想着能够侍奉一位品德高尚之人,但总是没有找到这样的君子。现在,我觉得阳处父这个人挺好的,所以想投奔他,为他办事。”

  于是,店主就去找阳处父,表示自己愿为他效犬马之劳。阳处父觉得有这样一个人在自己鞍前马后服务也很不错,就表示自己求之不得。到了第二天,宁嬴辞别妻子,跟随阳处父走了。

  两人往前走,宁嬴就和阳处父聊起天来。经过交谈,店主发现阳处父并没有真才实学,个人品德也不高尚。他想了一想,就改变了主意,离开阳处父回到家中。

  妻子见他回来,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就问丈夫:“你不是要去晋国吗?为什么走到半路上又回来了呢?”

  宁嬴回答说:“我看他长得相貌堂堂,举止有度,以为这人必是品德高尚的贵人。没想到他不说话还好,一张口就夸夸其谈,让人讨厌。亏他还能出使外邦!他这个人虽然外表好看,但总是不务实,只怕会招来别人的怨恨。

  “我跟着他,不但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反而可能遇到祸害。我越想越觉得跟着他走不靠谱,就离开了他。”

历史成语故事 12

  【释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人物】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河北邯郸人)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历史成语故事 13

  唐人传奇小说中,有一篇《枕中记》(沈既济作),内容大意是:

  青年卢生,旅途中经过邯郸,住在一家客店里。道人吕翁,也住在这家客店里。卢生同吕翁谈话之间,连连怨叹自已穷困的境遇。吕翁便从行囊中取出一个枕头来,对卢生说:“你枕着这个枕头睡,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这时,店主人正在煮黄粱饭(黄色的小米饭),离开饭时间尚早,卢生就枕着这个枕头,先睡一会。不想一睡下去,立刻做起梦来。

  在梦里,他娶了清河崔府里一位高贵而美丽的小姐,生活阔绰,十分体面。第二年,又考中“进士”,后来步步高升,做官一直做到“节度使”、“御史大夫”,还当了十年“宰相”,后来又受封为“燕国公”。五个儿子,都和名门望族对了亲,而且也都做了官;一共有十几个孙子,个个都聪明出众。真是子满堂,福禄齐全。他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寿终正寝。

  梦一结束,他也就醒来了。这时,他才发觉原来是一场梦,店主人煮的粱黄饭还没有熟哩。卢生想想几十年荣华富贵,竟是短暂的一梦,很觉惊异。吕翁笑道:“人生就是这样!”

  元人马致远和明人苏汉英,曾根据这个故事,稍改情节而先后写成杂剧《黄粱梦》。明人汤显祖也改写过杂剧《邯郸记》。清人蒲松龄还将故事情节加以发展,写成《续黄粱》。“一枕黄粱”这句成语,就是从上述故事而来。

  “一枕黄粱”,就是一场空梦的意思,也说作“一梦黄粱”、“黄粱美梦”,或“黄粱梦”、“邯郸梦”。和“南柯一梦”的意思差不多。但通常用的时候多半带有讽刺的意味。

  其实,人生在世,也许真的.就是一枕黄粱,梦中的一切奋斗和追求,在梦醒后都变得毫无意义。那么,人生的真谛到底在哪里呢?也许放弃梦中那不实的追求才能最终找到答案。

历史成语故事 14

  以强凌弱

  孔子有个朋友,叫柳下季,是一位大贤。柳下季的弟弟跖是一个强盗,人们都管他叫做盗跖。一天,孔子去找盗跖,想劝他改邪归正,像他的哥哥那样,当个受别人尊敬的人。

  盗跖一见孔子,就气不打一处来,对他说道:“你这个欺骗天下人的伪善之人!今天,你如果顺从我的心意,我还可以饶你一命,否则的话,我就一刀宰了你,摘了你的心当饭吃!”

  孔子听了,毫不害怕,说道:“凭你的才华,足可以成为一路诸侯,享受荣华富贵。可是你却当起了强盗。难道‘强盗’二字就那么好听吗?我劝你呀,还是不要舞刀弄枪、侵犯百姓了。”

  盗跖觉得孔子的话不合他的心意,就说道:“你不要用功名利禄引诱我,我可不是愚昧的人!当初尧、舜位居天子之位,可是如今他们的.子孙连立锥之地都没有。所以我对荣华富贵是不稀罕的。”

  说着,他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从黄帝以后,天下就争斗不止,到处打仗。尧和舜当了天子,就设立了百官。商汤起兵谋反,居然把他的君主流放到南巢,周武王起兵造反,更是逼得君主自焚而死。从此以后,社会上都凭借强大欺凌弱小,以多数欺负少数。所以从商汤、周武王开始,全是靠征伐杀戮而犯上作乱。

  “到了现在,你却把仁义之说传授给众人,欺骗各国君主,妄想靠这个牟取富贵。这样看起来,天下的盗贼就数你最大了。天下人真是糊涂,为什么不叫你盗王,而偏要称我为盗跖?”

  孔子见话不投机,只得回转曲阜。回去后,他叹口气说:“我真是自己触霉头,闲着没事,亲身涉险。我这次不顾一切去摸老虎胡须,却险些被老虎吃掉。”

历史成语故事 15

  含义: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典故: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邯郸学步的道理: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都忘了“东施效颦”“邯郸学步”都强调胡乱模仿别人,“邯郸学步”强调学习别人的忘掉自己的;“东施效颦”强调生搬硬套。

【历史成语故事 】相关文章:

历史成语故事04-20

历史成语故事11-08

历史成语故事经典11-10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12-03

历史成语故事15篇11-12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02-22

历史上跟马的成语故事11-17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篇02-24

成语故事精选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