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成语吧,成语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深奥的,含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成语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故事1
【成语故事】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都是达观生死的高士,他们情同淡水,置生死于度外。子舆生病,子祀去问候他,他十分高兴。子来生病,子犁去慰问,他支走了他的家人对他说:大自然真是神奇,你死了要把你变成鼠肝还是变成虫臂呢?
【出处】以汝为汝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庄子·大宗师》
【释义】庄子原意为人世间事物变化无定则,像人那样大的形体也能变成微小的东西。比喻极微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小人或物
【近义词】鼠臂虮肝
成语故事指手画脚
【典故】见这李虞侯、张干办在宋江前面指手划脚,你来我去,都有心要杀这厮,只是碍着宋江一个,不敢下手。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五回
【释义】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瞎指挥
【近义词】指手划脚、比手划脚
【押韵词】恩怨了了、鸿泥雪爪、养儿备老、探头缩脑、一双两好、东横西倒、鸿笔丽藻、不可缺少、娉娉袅袅、江山不老、......
【成语故事】贾府热闹非凡,贾母开宴庆生日,贾政陪贾母一起玩闹、猜谜与讲笑话,大家十分高兴。贾政因故离开,宝玉就神气活现了,他跑至围屏灯前,指手画脚,满口批评,说这个的`这句不好,那个的破的不恰当,就像开了锁的猴子一样活泼。
成语故事2
[成语拼音] wéi shàn zuì lè
[成语解释] 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常用为劝人多行善事的格言。
[典故出处]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
成语故事
刘苍是刘秀的儿子,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進爵为王。刘苍博学多才,汉明帝对他很器重,每次外出巡视,都把京城交给他管理。刘苍虽然地位很高,却毫无骄奢淫逸的贵族习气,而且很关心百姓的生活,还常常提醒汉明帝,为东汉初年的“太平盛世”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他品德浑厚、待人至诚,声望也越来越高,他非常不安,多次请求辞去职务,想回他的`封地东平国(今山东东平县),汉明帝拖了很久才答应。
回东平后,刘苍仍对国家大事提了许多有益的见解。汉明帝很关心他,有一次问他在家里做什么最开心,刘苍说:“为善最乐”。
成语故事3
【成语名字】半疑半信
【汉语拼音】bàn yí bàn xìn
【近义词】:半信半疑、半信不信、可有可无
【反义词】:坚信不疑、确信无疑
【成语出处】唐·元稹《古筑城曲》:“因兹请休和,虏往骑来过。半疑兼半信,筑城犹嵯峨。”
【成语解释】有点怀疑,又有点相信。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半疑半信造句】这事有点悬虚,弄的大家都是半疑半信。
【半疑半信的成语故事】
古筑城曲五解 唐代 元稹
年年塞下丁,长作出塞兵。自从冒顿强,官筑遮虏城。
筑城须努力,城高遮得贼。但恐贼路多,有城遮不得。
丁口传父言,莫问城坚不。平城被虏围,汉?城墙走。
因兹请休和,虏往骑来过。半疑兼半信,筑城犹嵯峨。
筑城安敢烦,愿听丁一言。请筑鸿胪寺,兼愁虏出关。
成语故事4
出处:《庄子·外物》。
意思:原意是捕到了鱼,就忘记了筌。当初比方成功以后,就忘掉了赖以胜利的事物或前提。筌(quán):捕鱼的笼子。
古代道家学派的`主要人物庄子,他在谈到“义”时,列举了一些古代圣贤的故事,他说:尧要把帝位让给圣贤许由,许由不接受,逃跑了;帝汤筹备把君位让给务光,务光不接收,而且无比赌气。纪他听说了这件事,惧怕商汤找到本人头上,于是带领弟子们躲避到?(kuǎn)水河边。诸侯们担忧他投水而逝世,纷纭到?水河边吊慰。三年当前,申徒狄据说这些贤士的业绩,十分敬仰崇敬,竟投河而死。
举了这些事例后,庄子总结道:“筌是用来捉鱼的工具,我们不应该得到鱼之后就忘掉了筌;蹄是用来捉兔子用的,我们不应当得到兔子之后把蹄忘却;言词是为了表白某种意义的,咱们不应该由于已经懂得到这种意思,就把言词忘记。对那些‘忘言之人’,我是决不跟他们念叨的。”
成语故事5
大凡去皇家宫殿、陵墓等景点时,导游小姐一定会津津乐道于此处如何蕴藏龙气、山形地势是怎样的风水宝地。“来龙去脉”便是由地理环境的风水而来。
“来龙去脉”,典出宋代赵与时《实退录`卷二》:“朱文公(朱熹)尝与客谈世俗风水之说:‘冀州好一风水,云中诸龙来也。’”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云:“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乃大富贵之地。”这个成语原是风水先生的说法,认为山势如龙,从头到尾都有血脉连贯。堪舆(即风水)家称山脉的起伏为“龙”,称其主峰为“来龙”,观察山脉的走向、起伏,寻找聚气之势;称山谷中溪流为“脉”,称而其主流则为“去脉”,追寻水的源头和流向。来龙去脉,指从头到尾像脉管一样连贯着的地势。
清`刘熙载《艺概》诗曰:“律诗中二联必分宽紧远近,人皆知之,惟不省其来龙去脉,则宽紧远近为妄施矣!”亦作“来踪去迹”。后比喻人或事情的来路和去向,也泛指事物前后关联的线索。
从来龙去脉这个成语中,可以窥见古人对居住环境的认识。
人类的居所历来与自然条件密不可分,如身处沙漠的人懂得用厚厚的土墙防热,而居住在森林中的人会在树上建房防潮防虫,爱斯基摩人会制造冰屋等等。
在地处温带气候区的中国,人们很早就发现如将住房建在河流的北边或山坡的南边,住宅便可以接纳更多的阳光,躲避凛冽的寒风,同时可以避免洪水的侵袭。环境与建筑方位何其重要,在中国古代特殊的文化氛围中,它们同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特质。这个体系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其一是正统的儒家思想,并获得官方认可的方位体系。这是一个以正交方向为基础,也包括斜交方向的方位体系,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方位、季节、色彩、音乐、五行等多种文化要素的统一,同时,内蕴有宾主、长幼、君臣、男女、尊卑、礼敬等多种仪式性要素,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二,则主要是基于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的与住宅方位相关联的阴阳术数与风水理念中。中国古人把风水称为堪舆,也叫地理,我们不妨连起来一起读做:堪舆风水地理。也不妨这样解释:观察天(堪)、勘察地(舆)、空气空间(风)、水文水质(水)、地形地质(地)的研究分析理论(理)。
“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简易经》里记载:“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这里所指的风水应是风水的原义。风水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虽然晚期迷信的色彩渐重,但其中不乏有科学根据。
中国的风水学主要有下面10种内容:(1)观天。宇宙星体对人的作用。(2)辨质。风(空气)、水、地(土)的质对人的作用。(3)察形。风、水、地的形貌对人的作用。(4)乘气。风、水、地的气对人的作用。(5)测方。风、水、地的磁场方位对人的作用。(6)定位。阴阳宅的位置选择和方向选择。(7)择时。风、水、地与时间配合对人的作用。(8)施工。阴阳宅的设计施工与风、水、地的改善。(9)循礼。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风俗礼仪,体现孝道的重要方式。(10)积德。勉人尽孝,劝人为善,催人向上,使人得福,告诉人们顺应自然规律。这是风水学的基本理念与最高目标。
我国早期地理学知识比较发达,约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区域性的地理著作《山经》和《禹贡》。《山经》突出讲了区域地形,把我国山地分为南、西、北、东、中五个走向系统,每个系统中有起首、结尾和伸展方向。《禹贡》全书由“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四部分组成。两书均对山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以山为纲讨论了地域位置、山系、水系、矿产资源等。
在我国文化地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西北山脉主峰昆仑山,历来为风水先生所重视,察山必求与昆仑山脉的关系:我国在昆仑山的东南面,天下山脉,祖于昆仑,下生“三龙入中国”。
“三龙”指山脉的三大干系,以黄河、长江为中界,将南北地域分为南干、中干与北干。北干系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诸山,山脉从西北高原展来,主脉山脊以西之水,流入龙门西河;山系一支脉为太行山,太行山绵延千里,其最长一分支为燕山山脉。中干系指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地域山系,其山脉由蜀汉而来,一支至长安,而尽于关中;一支下函谷,以至嵩岳,支尽泰山。南干系指长江以南区域诸山系,其主脉祖于岷山,也有若干分支。
风水先生将山系分支作为山脉祖宗支派的大纲,若要探寻龙脉之来源,必先洞悉以上诸山之支派,按图索骥。继而他们也吸收了一定水文学的成果。比如成书于三国时期的《水经》。这部第一次较详细描述水系分布的专著中记述了黄河和长江等137条河流,不仅说明其发源地、流向和归宿,而且较详细地说明了经行之地、主支流的空间展布和次序。北魏科学家郦道元撰巨著《水经注》,将河流数量增补至1252条,其描述水系不仅比《水经》详细,而且还记述了水系的演变及其鉴别方法、水系区域及水汛和泥沙等特征。大概由于山、水弯曲的走势,黄河和长江二者都被比喻为“龙”。
总归中国山脉水系的大概以及纳阳御寒的'气候实利功能,风水先生概括出了一个“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这个环境模式是一种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围护的格局:建筑基址背靠一座山称“来龙”,其北有连绵高山群峰为屏障;左右有低岭岗阜“青龙”、“白虎”环抱围护;前有池塘或河流婉转经过;水前又有远山近丘的朝案呼应。基址恰处于这个山环水抱的中央,内有千顷良田,山林葱郁,河水清明。这种环境模式既适于寺庙,也适于村镇或庄园。目前采用这种格局最著名的当属安徽黄山世界遗产地宏村。
而后对于建造在其中的具体住宅,则主要参考自有唐一代以来的《宅经》,将一座建筑按照方位和八卦,分为24个方位,然后划分阴阳两个范畴,规定各个方位的基本吉凶属性,判断“阴宅”和“阳宅”。
从这一点上来说,选址的风水学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山峦可以挡住冬季的寒风,而在水边可以享受夏季的清凉,并方便取水、用水。缓坡有利于避免洪涝之灾;左右围护,使植被茂盛,形成的封闭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同时在战乱之时亦易攻难守。总之,这种地形环境适合我国的气候特点,也适合我国古代以农为主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方式。
早期的风水学有着不少科学道理,可惜到了明清,杂糅了浓厚的阴阳观念、五行生克理念、谶纬学说等等,非理性的色彩渐重。凡事事必言阴阳,否则不能行,这就太迷信了。所以说,事物的好处妙在“恰到”二字,做事留有余地,否则便是过犹不及。
成语故事6
成语名称:剪须和药
成语拼音:jiǎn xū hu yào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须:胡须;和:混和,拌。剪掉胡须拌药。比喻上级体恤下属。
成语来源:《新唐书·李勣传》:“帝乃自剪须以和药,及愈入谢,顿首流血。”
成语造句:
剪须和药的成语故事
唐朝初年,李勣忠心效力朝廷,皇帝认为他是一个可托付大事的人。一次李勣生了重病,医生说要用胡须作药引。皇帝立即自剪胡须给他当药引和药,不久李勣病愈入朝拜谢,磕头磕到流血。皇帝说:“这没什么,我是在为江山社稷考虑。”
剪字开头的成语
剪须和药
包含有剪字的'成语
剪须和药
成语故事7
[成语拼音] tng dìng sī tng
[成语解释] 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典故出处] 唐·韩愈《与李翱书》:“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成语故事
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为解朝廷燃眉之急,文天祥毅然辞去右丞相的.职务,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元营谈判,并伺机窥察军情。到元营后,文天祥慷慨陈辞,痛斥了元军南侵的罪行。元军统帅伯颜被其才华折服,企图劝他归顺元朝,但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
不久,元军强迫文天祥跟随贾余庆一起前往元朝的京城大都。文天祥本欲以死明志,但想到国恨家仇,就忍辱负重跟随贾余庆一同前往。船到京口(今江苏镇江)时,文天祥趁人不备,乘上一条小船逃走,碾转来到了真州(今江苏仪征)。他把敌人的军情虚实告诉了真州守将苗再成,又写信给淮东、淮西两位边帅,约他们联合行动,驱逐元军。不料,驻守扬州的淮东边帅李庭芝以为文天祥已投降元军,这回是来代敌人骗取扬州城的,就下令逮捕他。文天祥百口莫辩,只得出城,从此改名换姓,死里逃生,一路渡海南下,来到福州。
逃亡路上,文天祥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后来汇集成《指南录》。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叹道:“生与死是像昼夜转移一样平淡的事。死了也就算了,但是艰难险恶的处境反复错杂出现,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得了的事情。痛苦的事情过了之后,再回想起当世的痛苦,这种痛又是多么深刻啊!”。
成语故事8
北宋时期有一个著名画家,名叫孙知微。有一次,成都寿宁寺请他为该寺院画一幅《九曜图》。他画好墨笔轮廓以后,因为要去一个朋友家去赴约,便把他的学生们找来,叮嘱他们说:“草图我已勾勒好了,剩下上色涂彩的工作,你们接着去做吧。”
他的学生们得到老师的信任,非常高兴。老师走了之后,他们便准备上色,突然发现图中水星菩萨的侍从童子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荡荡的,都感到非常奇怪。一个名叫童仁益的学生对师兄弟们说:“老师平日画瓶,总要在瓶上画一束色彩鲜艳的插花,这一次可能是急着去赴约,构图时过于匆忙,忘了画。我们给添上怎么样?”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于是,他便在水晶瓶上添画上一支粉红色的莲花。
第二天,孙知微回来了,当他看到水星菩萨的侍从捧的.瓶子中冒出一朵莲花时,简直气坏了,马上让人把徒弟们找来,脸色铁青地问:“莲花是你们添上去的?”童仁益等人回答说:“是我们添上去的。你看,添上莲花不是更好看了吗?”“真是胡闹!”孙知微气得差一点骂了起来,“你们虽然用心是好的,但却是干了一件大蠢事。你们不知道,《道经》上说,这水星菩萨的水晶瓶,乃是他用来镇妖伏水的宝贝,瓶中根本没有也不应有什么花儿草儿的,添上花,就不是神物,而是一只普通的花瓶了。这样一来,这幅画也就全让你们给毁了。”
童仁益等人原以为老师回来会夸奖他们几句,谁知道却闯了这么个大祸,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成语故事9
杀鸡儆猴
【拼音】shā jī jǐng hóu
【释义】本意是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某个个体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近义词】杀一儆百、杀鸡骇猴
【成语由来】
绳之以法,犯军令韩信斩殷盖。杀鸡儆猴,振军心枪毙韩复榘。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才可以逐步进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采用这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猴子一见,便全身软化,任由捉获了。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穰苴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作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集合。第二天,穰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计时器的标杆和滴漏盘。约定时间一到,穰苴就到军营宣布军令,整顿部队。可是庄贾迟迟不到,穰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容到达营门。穰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庄贾无所谓,只说什么亲威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我总得应酬应酬吧?所以来得迟了。穰苴非常气愤,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有监军重任,却只恋自己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庄贾以为这是区区小事,仗着自己是国王的宠臣亲信,对穰苴的话以为然。穰苴当着全军将士,命令叫来军法官,问:“无故误了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穰苴即命拿下庄贾。庄贾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随从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请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没有赶到之前,穰苴即令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看到主将杀违犯军令的大臣,个个吓得发抖,谁还再敢不遵将令。这时,景公派来的使臣飞马闯入军营, 拿景公的命令叫穰苴放了庄贾。 穰苴沉着地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见来人骄狂,便又叫来军法官,问道:“乱在军营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来使吓得面如土色。穰苴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于是下令杀了他的随从和三驾车的左马,砍断马车左边的木柱。然后让使者回去报告。穰苴军纪严明,军队战斗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胜仗。
成语故事10
成语名称:惜墨如金
成语拼音:xī m rú jīn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轻易动笔。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补充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惜:爱惜。爱惜墨就像金子一样。指不轻易动笔。
成语来源:宋·费枢《钓矶立谈》:“李营丘惜墨如金。”
成语造句:孙犁《秀露集·夜思》:“有些文艺评论家,赞美我在文字上惜墨如金。”
惜墨如金的成语故事
李成,字咸熙,长安人。原是唐代皇室,五代时避乱于山东营丘,故又称李营丘。李成学问高深,为人磊落不凡,但仕途失意,寄情于山水之间,对权贵采取不结交的态度。一次有位姓孙的显赫人物慕名求画,李成断然拒绝,那人只能用别的方法搞到其画。当李成在其家看见挂着自己的画,当即愤然拂袖而去。这在当时,被士大夫看作是人格高尚的'表现。
惜字开头的成语
惜墨如金
包含有惜字的成语
惜墨如金 弃之可惜 食之无味
成语故事11
【汉字书写】:卖剑买牛
【汉语注音】:mài jiàn mǎi niú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循吏传。龚遂》:“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蔆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停止战争;也作“卖刀买犊”。
【卖剑买牛的意思】:卖掉刀剑,买回耕牛。原指战争结束放下武器,从事耕种农业生产。后比喻改业务农或坏人改恶从善。
【卖剑买牛的近义词】:解甲归田、马放南山、偃武修文、卖刀买牛、刀枪入库;
【卖剑买牛的反义词】:南征北战、投笔从戎、东征西讨;
【卖剑买牛的故事】
西汉时期,昌邑王刘贺手下有个郎中令名叫龚遂,敢于开诚布公地对上司提出批评。到了汉宣帝刘询时期,渤海附近农民起义。宣帝刘询决定派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去做渤海太守。经丞相、御史的推举选中了龚遂,当时龚遂已经七十多岁。龚遂上任以后,裁减各县查捕强盗的人员。他大力宣传,凡是拿起镰刀、锄头从事农业生产的,都当作好老百姓看待,对私自保存或使用武器的人,则按照强盗论处。他又开仓借粮,奖励农桑,救济饥民。原来持有刀剑的百姓,纷纷卖掉宝剑购买耕牛,参加农业生产。没过多久,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老百姓都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成语故事12
【注音】shú wèi shēng zhāng
【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寇准镇守北部,收蜀人魏野到门下。当时北部有一个漂亮而举止生硬的妓女,士人叫她生张八,来寇府聚会,寇准即兴要魏野作诗,魏野立即作诗:“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话,半生半熟未相谙。”
【典故】
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士人谓之‘生张八’。……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六
【解释】张、魏:都是姓,这里泛指人。泛指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泛指认识的或不认识的.
【相近词】生张熟魏
成语示例
1、顶着他的姓接纳生张熟魏,甚至当筵诉说她的嫁后光阴如何如何,或者这家人家的阴私家丑。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
2、 在外交上,除了招待一切来敲办公室门的生张熟魏,对注册处有成绩的传递,对教务处有课程的关系,对事务处有领取痰盂,茶壶等交涉。
成语故事13
“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吾恐回与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农之言。彼将内求于己而不得,不得则惑,人惑则死。”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颜渊(即颜回)从西方的鲁国出发,东去齐国,想用三皇五帝的治国之道说服齐国国君。
孔子觉得时机不够成熟,因此面带忧色。
另一个学生子贡离开自己的座位,毕恭毕敬地问孔子说:“学生我大胆问一句,颜回东去齐国,老师您面带忧色,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你问得太好了!”从前,管子说过几句话,我十分赞赏。管子说:“小布囊不可以盛大东西,短绳索不可以汲取深井里的水。”同样的道理,人受命于天,愚智各有所成;受形于造化,各有各的特点,鹤足长却不可截短,凫足短也不宜续长。
我担心的是,颜回向齐侯谈论尧、舜、黄帝的'治国之道,再加上燧人氏、神农的言论。齐侯听了这些言论,根本不能领悟,却在内心提出这方面的要求,结果又做不到。既然做不到,一定会心生疑惑,由于颜回超过自己而心生妒忌来。这样一来,必定杀死颜回。
成语故事14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江淹
江郎才尽:比喻才情减退。
江淹的简介: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中国南朝文学家。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东)。江淹出生于南朝宋,年少时即因文章而声名显著,一生为官历南朝宋、齐、梁三朝。晚年他仍担任齐、梁朝的高官,但是作品质量却大不如以前,被认为是才思衰退所致,因此世人说他“江郎才尽”,至今传为文坛掌故。
江郎才尽的故事: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 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 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
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江郎才尽的启示:
满足于功成名就的现状和在文学上不思进取,这才是江郎才尽的主要原因。这告诫我们要不满足现有的成就,只有努力上进,积极进取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成语故事15
【注音】zhù shè dào bàng
【出处】此所谓筑舍道傍,无时可成。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七年》
【释义】傍:通“旁”。在路旁盖房子,同路人讨论事情。比喻人多口杂,办不成事。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没有主见
【结构】补充式
【相近词】筑室道谋
【押韵词】一石激起千层浪、鲸波鼍浪、倒街卧巷、音吐明畅、蒸蒸日上、举措必当、重岩叠障、文章绝唱、穷形极相、遣兵调将、......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汉章帝想命令博士曹褒负责修订礼乐工作,班固则主张召集京城所有的儒生共同研究制定礼乐。汉章帝认为让儒生来做就等于“作舍道傍,三年不成。”,就坚持让曹褒完成,经审阅,共采纳150篇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02-17
成语故事07-22
经典的成语故事01-18
古代成语故事02-25
中国成语故事02-26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02-22
历史成语故事经典11-10
人物成语故事11-05
历史成语故事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