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质作文网>体裁作文>读后感>教师读书心得

教师读书心得

时间:2023-06-26 14:23: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师读书心得集合15篇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读书心得集合15篇

教师读书心得1

  《简·爱》(Jane 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简爱》记叙了一个出身卑微、父母双亡的孤女成长的历程,而其中有又插入了精彩的爱情故事。喜欢这部作品有两个原因:

  第一,如同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别开生面一样,书中对爱情故事的描写也与众不同,没有任何露骨、低俗的刻画,而是让男女主人公谈了一场纯净、动人心弦、至高无上的恋爱。他们的爱超越了外貌、地位、金钱、年龄,完全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之上,是需要用心细细品读才能体会的。

  第二,简·爱迷人的品格与气质不仅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和其他人的尊重,也赢得了我的心。相信每一位读者心情都会跟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而时起时伏。

  《简爱》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灰姑娘”的奋斗史,简爱坚强的面对困难,挫折,她还追求男女间的平等,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平等。正如她所说的那样:“我跟你有一样的灵魂,有一样的心。”

  读完此书,我完全被简·爱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那丰富、明确、坚定的追求女性社会上的独立与尊严的个性所深深的震撼。我也为海伦的爱心、真诚、智慧所感动,是的,虽然她在人世间的生命是短暂的,可她的一生却绽放出流星般的光芒。我还为罗切斯特先生的热情奔放、敢作敢为,、敢爱敢恨、有同情心而感到敬佩。

教师读书心得2

  寒假走进苏霍姆林斯基,使我反思语文教师的素养。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踏过教学的脚印,回眸,却发现,当一切的西方“后现代”改革渲染我们的课堂时,蓦然,教师的专业素养却成了我们应对的高山。

  对于语文老师而言,专业素养意味着什么呢?

  我以为,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那里的“语文”应是“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语文的方式,不仅仅仅指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更是指用语文的方式来思考、来感悟、来表达,叙事、隐喻、抒情、对话,乃至一声问候、一句评价。那课堂上的分分秒秒,语文老师不仅仅仅属于自己,他就应当成为语文。是否还能够这样说,如果以前我们说“我是教语文的”,那么,我们这天应说“我是用语文教人的”。若爬过这座山,到达这境界,语文教师的素养务必提高。

  有人这样评价我们语文教师:视野不宽――知识贫乏,学识单薄、干瘪,以本为本,拘泥教材,搬教参,对答案,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对课文知识进行有效扩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开;底蕴不厚――缺乏见解力和创造性,智慧疲软,人云亦云,教学没有深度和厚度;修养不足――育人乏术,职责心似乎挺强,艺术性却很差,貌似很优秀,其实问题多多,自我感觉良好,反思潜力低下;情趣不多――教学生活乏味,类似套中人,心灵缺乏阳光,难与学生交往沟通。

  君不见,语文教学的原点不在上课的老师形象怎样的迷人、课件怎样的精彩,甚至也不完全靠教案的设计多么精彩、教学布局怎样的巧妙,以上这些都能够靠外在的人力、物力辅助加以弥补。然而,衡量一堂课的好坏,依我看,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学科本位的`价值获得,二是教育学的含量。这两者恰恰要靠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准和教育教学潜力来引导帮忙学生完成,而前者却是前提。

  在清华附小,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简单地概括为两句话:第一、解读教材的功夫,第二、课堂教学的功夫。然而如何培养这素养,让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和积累下来的专业经验,溶于教师课堂上的言谈举止之间,成为教育的机智和情怀,为学生的成长引路、照明,成为能够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吸引学生热爱语文的强有力的磁场,这或许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

  于是,每一位立志“用语文教人的”语文教师,是否就应当以一颗为师者应有的良心思考自己的课堂、自己的专业素养?

  专心行走于课堂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直接体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方式莫过于在课堂上的行走。一名语文老师是否至少应当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够有勇气行走于语文的课堂: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从这些年来的成长经验中提炼、总结而成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谈素养的蕴藉和提高。我要求清华附小的语文教师,就从这些最基本的素质谈起,我们的学生从清华附小毕业时也努力要做到这几条。

教师读书心得3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就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我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就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仅就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就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构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此时就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构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此时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透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就应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此时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用心的`人生态度,此时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此时我们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这就是保证我们的教育,个性就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教师读书心得4

  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引领教师在读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努力打造终身学习型教师,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0月6日晚上,实验二小全体教师相约在学校会议室隆重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期的教师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让我们的生命更灿烂”。

  交流活动精彩纷呈,掌声不断。大家围绕九月份的阅读主题:“《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感言”畅所欲言:王娟娟老师的《读书感悟成长收获》,董亚红的《在阅读中思考,在实践中提高》,李佳老师的《更新观念愉快教学》,王银淑老师的《让生命的价值在课堂中闪光》,张艳敏老师的`《对合作学习的思考》,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大家一起分享品味在读书中不断成长的感悟与体会,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最后栗晓燕副校长就我校教师读书现状、教师为什么要读书、教师怎么去读书以及对教师下一阶段读书提出几点指导性的建议,交流会在和谐、愉快、奋进的氛围中结束。

  一年来,我校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契机,以加强教师理论学习为抓手,倾力打造名师队伍,目的是以教师发展推动学校发展。除了每学期正常的教研活动之外,学校还定期每月举行一次教师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读书范围既可以是学校提供教育教学著作,也可以是教师自己选定的相关作品。通过举办读书交流会等各种活动,教师为学生树立了努力学习的榜样,逐渐形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良好习惯,让学习成为改进工作和激发创新精神的动力,使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教师读书心得5

  我记忆中看的最早的课外书就是小学的时候学校里订阅的《当代小学生》。这本书使我的写作本事有了很大的提升。还有许多开发智力的板块也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忙。初中以后会根据教师的推荐读一些名著,印象最深的就是《鲁滨逊漂流记》。我喜欢看奇幻类的书籍,这些书籍很好地丰富了我的想象力。高中的时间学业很重,没有看很多课外书,这是我的一个遗憾。那时候似乎没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错失了很多开阔眼界的机会。大学因为专业的关系我读了基本外国名著,像《飘》《傲慢与偏见》《汤姆叔叔的小屋》等等。其实大学时光是一段很好的与书为伴的完美时光,此刻想来有点后悔没有好好珍惜。

  我虽然喜欢读书,但读的书并不多。最近在培训的过程中受到许多教育家的启发,翻阅了《读书与旅行》这本书。《旅行与读书》台湾作家詹宏志所著,詹宏志是台湾各界的阅读狂人,家中藏书四万册,每年买书两千本,一小时阅读十万字,出版十余部著作。《旅游与读书》是作者把自我人生的两大志趣书写集结。

  他的旅行多由读书而起,十个推理小说般的精彩故事,犹如一场百科知识的脑内冲浪与日常哲思的马拉松。被一本托斯卡纳食谱指南引路的摊牌考验;因尽信书而惊险万分的瑞士登山之旅;在印度无力招架念诵着鲁拜集的高明地毯商人;在南非草丛中充满生命体验的萨伐旅;在灾难过后的巴厘岛矛盾复杂的旅人心境……十场梦幻旅,别样新人生。就如梁文道在序言所说:他在印度高价买下一张其实用不了那么多钱的地毯,中了明眼人一看就知底细的局,而原因只可是是因为那位地毯商人能用古波斯语吟咏奥玛伽音的诗句。这是典型的书呆子才会犯的错误。但另一方面,书也会让他变得聪明,明白许多一般游客不清楚的内行门道。例如,就为了“伊斯坦布尔人为了两个羊头哪个比较好吃而争论不休”这就话,他把两位本地作者合作的《吃在伊斯坦布尔:探寻巷弄中的美食》当作拐杖,丈量伊斯坦布尔的美食地理,效果竟然远胜大众旅行网站的团体智慧。

  我们耳熟能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界是一本书,那些不旅行的人只读过其中一页”,我们都很向往远方,可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等待,等适宜的时间等适宜的人等忙完手头的工作等长大了再去,当时不了解,之后才明白真的长大之后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应当早一点丢下一切就出发的。旅行与读书的.关系极其微妙,读书常常在旅行之前很久就已经开始了,甚至在不自觉之处,常常是因为书中所述的某件事,触动你前往某处的动机。可能是一处古迹,可能是一位故人生活的地方,也可能仅仅有一处美食,你就来了,要来看一看,和书中描述的是不是一样,去体验,去感受。在旅行之前,我们对旅行地的阅读是一种“想象”,在旅行之际,我们对旅行的阅读则是一种“摸象”,仅有在旅行完成之后,才是我们真正对旅行地了解的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勇敢,也是我们对书本资料的验证。

  《读书与旅行》除了描述旅游和读书的关系,最最重要的是里面有世界各地的美食,读来让我不由得咽了好多次的口水,有佛罗伦萨牛排、肉酱宽面,印度囊、羊肉咖喱炒饭,巴厘岛的原味烤肉大餐,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是日本的料理,摘抄一段吃龙虾的描述“我用刀叉将龙虾肉剜出,切开小块沾满酱汁送入口中,龙虾肉将熟未熟,软嫩无比,酱汁则极浓郁,有奶油的滑润与白兰地的香气,更有浓的化不开的龙虾虾膏滋味,但又带了一点番茄酸度,显得清爽不腻,的确相当高明。”

  读书不停步,旅行不止步,勇敢前行,有多远走多远,远方的路总有期盼,总有归宿,爱读书,爱旅行,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教师读书心得6

  学校孟主任买了几本教育书籍,我顺来看了一本,有不少收获,特别是孩子自己怎么学,和其他孩子怎么一起学,学习中的常见规律等,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给学习伙伴的作业

  学习伙伴是促进积极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对一的组成学习伙伴是比较有效的一种组成形式,学习伙伴可以短期也可以长期。学习伙伴可以承担范围很广的任务。我们可以给自己的学习伙伴一定作业,相互促进。例如:

  1、一起讨论作业;

  2、就某一个知识或者课堂活动相互交流;

  3、互评作业;

  4、对于某一次的共同阅读相互提问;

  5、一起回忆某个知识点;

  6、一起把不明白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来;

  7、相互考查所学知识;

  8、对比课堂笔记;

  学习伙伴是相互的,给伙伴作业的时候也是给自己作业,或者两人一起完成,这避免了独学的弊端,同时也锻炼了孩子分享和倾听的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期望

  1、对于所学学科的课程名称你有什么问题

  2、你想从这一课程中获得什么信息或技能?

  3、你不需要什么信息或技能?

  4、你想从这一课堂中得到什么?说出某一事情。

  5、你对这一课有何希望?你关心什么?

  6、课堂目标与你的需要匹配吗?

  7、你感觉自己需要拥有什么知识与技能?

  8、你对这一课程有何期望?

  9、为什么你会选这一门课?为什么你会来?

  10、对这一主题,你从以前的课堂中获得过什么?

  这是获取学生目标的10个问题,学生的需要、期望和关注点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计划。

  在老师的备课中,这应该叫备学生,在这个备课环节中,老师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知识水平,对孩子自身的期望关注不够。

  例如在课程超市中的篮球班,我更多的是了解不同年级每个孩子的篮球水平,没有很好关注孩子选择篮球班他们自身的期望。他们通过参加篮球班期望得到什么或者获得什么?只是单纯的从我的角度去教孩子,如果课堂目标和孩子期望是一致的,那孩子在课堂中的训练也会更为自觉更为积极。

  (三)成倍增长的学习效率

  在听讲型课堂中,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学习效率容易下降,但是研究显示:在课堂中加上视觉因素会增加14%-38%的记忆。在英语课堂的词汇教学中如果有视觉辅助,会有多至200%的提高。而且,如果使用视觉手段来辅助动词的呈现,那么所需时间可减少40%。一张图纸可能抵不上1000句话,但比仅仅说话的效率要高上3倍。

  其实,听觉和视觉是属于两个维度,教学中都含有这两个维度的话,所学知识会被两个传递系统所强化。在实际学习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偏爱的'传递方式,如果课堂中或学习中包含这两个维度,那么就可以满足多种类型学生学习的需要。

  因此,要注意引导孩子找到自己偏爱的信息传递方式,以达到成倍增长的学习效率!

  (四)学习需要主动性

  “你可以很快地告诉学生他们需要知道的,

  但他们会更快地忘记你告诉他们的。”

  需要教的东西比讲出来的东西多得多。学习绝不是简单地将信息塞入学生的头脑,而是需要学习者自身的心理参与和操练。

  是的!学习单单依靠外力的强制是不具有持续性的,学习需要学习主体的主动性,这样学习才能具有持久性。

  学习主动性是可以培养的,例如:

  1、团队:创设合作、相互依赖的氛围;

  2、合作:以小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3、情感;关注孩子感受、价值与态度。

  当然,方法很多,最主要的还是找到孩子能主动学习的源动力,主动学习永远要比被动学习具有持续性和愉悦性!

  (五)“议长制”参与法

  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积极学习,议长制就是一中孩子积极参与学习的一种方式。团体成员轮流对主要问题作出简短反应。如果想要快速地从每一个孩子获得一些信息,议长制是个好方法。

  在实施议长制时,孩子可以选择“Pass”来弃权,同时为了避免重复,在该过程中可要求孩子都给出自己的解释。回忆自己的课堂,进行提问时,如果孩子没有回答,可能紧接着就是下面的问题:

  “好好想一想。”

  “其他同学能帮帮他吗?”

  “大胆的说,不要紧!”

  ......

  孩子不会的时候或者没有考虑成熟的时候,他们也有Pass的权利,同时也能让课堂更为有效。课堂中如果孩子不能回答某个问题,我会尊重他们Pass的权利!

  (六)成倍增长的学习效率

  在听讲型课堂中,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学习效率容易下降,但是研究显示:在课堂中加上视觉因素会增加14%-38%的记忆。在英语课堂的词汇教学中如果有视觉辅助,会有多至200%的提高。而且,如果使用视觉手段来辅助动词的呈现,那么所需时间可减少40%。一张图纸可能抵不上1000句话,但比仅仅说话的效率要高上3倍。

  其实,听觉和视觉是属于两个维度,教学中都含有这两个维度的话,所学知识会被两个传递系统所强化。在实际学习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偏爱的传递方式,如果课堂中或学习中包含这两个维度,那么就可以满足多种类型学生学习的需要。

  因此,要注意引导孩子找到自己偏爱的信息传递方式,以达到成倍增长的学习效率!

  (七)你知道大脑怎么工作吗?

  大脑并不像录音机或录像机那样,大脑不仅仅接受信息,它会加工。为了有效地加工信息大脑会向内或向外的进行反思,这时如果我们与别人讨论信息,如果有人叫我们提问,那么大脑能学习的更好,

  研究表明,让孩子与同伴讨论老师在课堂上一定时间间隔内呈现的内容,相比没有任何讨论停顿的控制组孩子,这些孩子的成绩要高上两个等级。

  如果对知识做以下事情,学习会得到加强:

  1、用孩子自己的话陈述知识点;

  2、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印证知识点;

  3、找到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4、生活中实际应用。

教师读书心得7

  没错我也差点没弄懂作者的脑回路,一下子讲乡村教师,一下子又是讲什么宇宙什么星球,愣是啥都没看懂。不过越到结尾感觉越是恍然大悟。文中的有一句话我觉得很可悲。他们说教师是一个早已消失的太古文明词汇,很生僻,在一般的古词汇数据库中都查不到。在地球上在那个星球上唯独只有那位乡村教师还在坚持着。真是感谢他在多少的艰难困苦下,在病痛的折磨下却还在坚持住。他有着地球人很可贵的品质,他在坚持他认为对的事“文明”,在他身体里,最后的那点烛光消失时,他还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好好读书。

  读完整本书才发现除了书中那两个孩子外,好像其他人都是没有姓名的'。

  然后呢我觉得孩子们可能会永远记住牛顿的那三条定律吧。

  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教师读书心得8

  自从工作以来,很少静下心来去读一遍文章或一本好书。借这次寒假作业的机会,想着让自己沉淀下来,找个时间安安静静的读一本书。然而大抵是太久不读书了,又要考虑到时间俗物各方面,一时之间对读什么书很是茫然。幸亏学校很有先见之明的考虑到了,推荐了很多好书,于是一早我就兴冲冲挑着自己感兴趣的买了。很可惜,事与愿违,一个春节过下来,读书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加上笔下生涩,竟是不知如何下笔。于是这个心得只能姗姗来迟,粗糙难看了。

  从事历史教学也有几年了,自己其实一直知道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需要大幅度的改进,但是大概是有了职业倦怠,竟是不能下定决心,每每想到在课堂上教导学生勤奋好学便深感汗颜。其实自己才是更应该勤奋好学的那一个,不论是历史专业知识还是教育教学技能都亟待提升。而读书毫无疑问是提升的一个基础前提。基于自身目前这种麻木的状态,我深深的觉得首先要学习一下如何来读书,于是陈四益先生的《站着读还是跪着读》、英国艾德勒的《怎样读一本书》让我醍醐灌顶。

  关于老师读书的态度及怎样读书和读什么书的问题,我在网上曾经多次关注过,也见过很多人的观点及推荐的数目,但是陈先生关于读书态度的精辟见解和分析还是让我深深折服,感触颇深。“站着读”和“跪着读”实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读书态度。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跪”意味着屈服和逆来顺受,而“跪着读”体现的则是一种迷信书本,想书本“下跪“的读书态度。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吸收书中的精华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有所感悟。书本是一种知识的载体,书本的知识是抽象的,他传递着作者当时的所想所悟,建立起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读书更重要的还是读者自己对命运的感受,对事物的理解。如果一个人在读完一本书后一无所获,而只是不加自己理解地将书中的内容一切照搬且深信不疑。

  抱着这样读书态度的人,我相信终其一生也不会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对于“站着读”这种读书态度,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早有体现,先生提倡对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我们都要用辨证的眼光去看待,在接受和传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提炼。特别是对于文化的继承,更需要我们以一种“取其精华,祛其糟粕”的方式来对待,万不可一股脑儿全体接受。古往今来,书中的确蕴涵很多经历时间的冼礼而流传下来千古名言,但其中也夹杂着不少谬误或是不适合如今时代发展的经验。

  如果读书之人再以谬传谬,后果不堪设想。孟夫子也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跪着读书,禁锢了人的思想和创造,阻碍了人类进步的步伐。所以我们读书的时候应该以平等的姿态去看待所读的书。在读的过程中,读者与作者进行着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在交流中思考,因思考而质疑,甚至因质疑而反驳在读作者双方灵魂的撞击下达到读书的最佳状态,这样才能使读书发挥出其更大的效益,才是真正会读书,读懂书。

  陈先生的《站着读还是跪着读》给人们如何正确读书指明了方向,站着读书是我们每一个读书人应该具备的品质。读书着是美丽的,思想着是美丽的,坚持着更是美丽的。在这个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我们不仅要提倡站着读书,其背后蕴涵的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提倡我们要在站着读书的基础上学会站着做人。特别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自身的“挺直”才是教导学生的基础,如果不是站着读,而是跪着读,那这书不如不读。

  我们的`老师讲课又何尝不是跪着讲呢?有时完全屈服于教参,屈服于专家,屈服于权威,而没有自己的丝毫见解,岂不悲哉!我们的学生听课难道不也是跪着听吗?大多数听从老师的讲解,听从资料书的解释,不敢质疑,不敢发问,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试想一下,这样的教育能向前发展吗?

  艾德勒的《怎样读一本书》却是用了大量的证据证明了英国中学生乃至大学生基本阅读能力匮乏而导致的高分低能的现象。这里的阅读能力不是指读小说一样的识字能力而是指对一般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读这边文章的时候,我总是会联想到我们的学生,我的历史课堂,学生在把握重点,梳理知识方面的欠缺,当然,他们还只是初一,有很大的提升余地。但是即使如此,考虑到当今国家应试教育的普遍存在,如果他们的理解还是“跪着读”那样的全盘接受,后果会如何呢?我们民族的创新将来源于哪里呢?

  最后,还是忍不住唠叨一下自身的抱怨疑问。对于一个教历史的老师来说,历史是指过去了的事,也就是说,历史是既定的史实,似乎没有什么可供你发挥的余地。而历史又与政治息息相关,很多地方更是不容置疑或发挥。或者你并不赞成某个观点,但是在现在教科书的标准答案下,在分数的单一标准下你还能怎么做呢?我只能说有时候上历史课的时候心情很复杂。

教师读书心得9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教育教学能力,高素质的研究型教师队伍。要建设这样的教师队伍,强化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无疑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科教研组是学校中各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同一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学科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是以新课程精神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教师通过教研活动,能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所需的技能、技巧,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具备了过硬的教育基本功,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并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本学期化学教研组在学校以及教科室的指导下,开展了很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很多老师都反映,活动有层次,有主题,有内容,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修。反思这些教研活动,我总结了这么两点有效的提高活动效率的策略。

  我很担心说不好将想法说出来

  化学教研组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多名老师有着很多荣誉,大家也都很有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换成其他学校的教研组,可能有一些老师在组内讨论时会很沉默、不说话;担心自己说不好,不能在讨论时聚拢老师们的`思维,并将讨论引向深入。

  应该说在这一点上,鳌江中学化学组一直有着优良的传统,本学期在组长的带领下,化学组每次都是畅所欲言,每次的讨论都不是讲空话,是对具体课堂的研讨,因为我们只是想把正在探讨的东西表达出来,并不是接受专家的考评。

  当然,在参加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指定主评人,或者是参加说课的人选等。

  谁先来发言话语顺序调整出效果

  教研组活动经常会围绕一节公开课来展开评课和讨论,但是谁先来发言呢,按照以往的惯例,开课者先讲思路,然后同年段老师先点评,因为他们对教材比较熟悉,其他年段老师再补充,或者组长让一位老师主评,其他老师再补充,这种发言形式的优点是讲评比较到位,先有完整评析,再有细节补充。缺点是后轮到的老师可讲的内容比较少,尤其是可能会让本不多讲的年轻老师更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得到的锻炼机会更少了。我在想,是不是可以换种方式,让年轻的老师先讲,再由经验丰富的老师补充,这样会更多的把机会留给年轻人,更多的让他们得到锻炼。大家也会意识到,青年老师们讲得蛮好的,重视我们年轻老师。

  让年轻老师先发言,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压台,表面看是打破了以往的规则,其真实的意义是为群体对话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空间。因为,这使得讨论中的话语控制权不再仅仅掌握在经验丰富者手中,而是掌握在整个团体中,让参与活动的每一个成员的独立思考都成为一种资源,成为对摆在桌面上的不同见解的一种迎接方式,进而使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可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准之上有所长进。

  总的来说,教研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同伴互助的集体学习,它的有效展开关涉到有着同样的问题或者对同一件事情有着热情的工作伙伴的参与,如何让参与的每个人都卷入进来,需要一定的策略,也需要有个培植能力和习惯的过程。应该说,要使教研活动有效,我们需要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对方法进行选择,对过程进行调控。

教师读书心得10

  在《我的教学生涯》一书的扉页上,诗人臧克家为斯霞题诗一首:“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齐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风烟。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这是斯霞教师忠诚教育事业,是她“童心母爱”的真实写照。

  斯霞教师从事教学72载,包括解放前20多年和建国后各个历史时期,她所走过的是一条很不平坦的道路。在旧社会里被人嘲笑、瞧不起,受尽贫苦的折磨,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曾被打压和评判,但即使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她都不悔做一名小学教师。有人说过:“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信念在支撑着她的行为,又是什么让她身处逆境却对教育事业义无反顾在书中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案:“关于信念,斯霞自己也是说过的。‘当我在教育下,逐步树立了一切为着孩子的成长,一切为着祖国的未来这样的信念时,我感到我是幸福的.。……有了对所从事的工作执着的热爱,再平凡的岗位也能够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正像苏霍姆林斯基以往说过的:“信念仅有在积极的行动之中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得到加强和磨炼。”斯霞教师正是如此,她没有让自己的信念成为“花瓶”,而是用她的实际行动丰富了她的信念,让它看起来是有血有肉的。她用她的信念和行为诠释了爱岗敬业的真正含义。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什么是爱岗敬业呢,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第二条是这样说明的“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它是一个标准更像是一个方向标。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故事:有人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呢”第一个工人没好气地嘀咕:“你没看见吗,我正在砌墙啊。”第二个工人有气无力地说:“嗨,我正在做一项每小时9美元的工作呢。”第三个工人哼着小调,欢快地说:“你问我啊朋友,我不妨坦白告诉你,我正在建造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这也许就是问题的症结。有些人,不明白尊重自己的工作。他们把工作视作取得面包、衣服、房子的一种厌恶的“需要”,一种无可避免的苦役。而在一个人将他的工作视为苦役与痛苦时,他是决不能在工作上竭尽所能的。爱眼下的工作吧,选择了做教师,就努力做一名像斯霞一样的人民教师。也许不能像她一样成功,但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不愧教师这个称谓了。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我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生命的投影。它的美与丑、可爱与可憎,全操纵于我们的手中。人们常说:教师是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人梯,让别人踩着自己的肩头攀登辉煌;教师是艄公,把一批批的学生送达梦想的彼岸。这些都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赞许,但同时也强调了教师的平凡。教师这个岗位是平凡的,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同时也就选择了平凡和奉献,在芸芸众生中,他平凡得像银河里的一颗星,大海里的一滴水。在他的一生中,也许不会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然而,只在真正做过教师的人,仅有把自己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教师读书心得11

  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一句亲切的叮嘱,让人心头一热。当我们谈论教师这一职业,或谈论教育事业的时候,首先要关注这一个个“人”――生活中的“人”。他的性格、爱好、情趣、志向和平常的心态等等,都需要互相的关注、关心、理解、帮助。教育教学是一份充满“爱”的工作。试想,普通老师生活缺乏稳定,对自对人对社会的心态调整不好,能期待他们平静而清醒地走进教室吗?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育人”首先要“育师”、“育己”,然后才能“育学生”。“一流的教师”才能育出“一流的学生”。由此,无论是从学校、还是社会和国家层面看,教师是第一位的,有全社会敬重的第一位的生活,有充满智慧和激情的第一位的工作。

  教师的成长,生活和工作是分不开的,生活中乐观、有情趣、自我认同感强的老师,在学校里肯定自信、积极,有个人魅力。同样,许多工作优秀的教师,他们对生活现状的理解和对未来的追求充满幸福感。所以,许多名家、大家优秀的表现和出色的成绩,除了用专业理念技术去解读外,还可从其生活中的个人性格、品质和精神上去理解。看余老师的《致语文老师》一书,其长者、智者的风范令人敬仰。余老聊的是教学,也是个人迎难而上的成长修炼,这修炼的过程,有坚定的目标,有系统的规划,有艰苦的执著,有挑战的智慧,有说不尽的苦乐滋味,有沉甸甸的收获。其修炼的智慧之语,既可心引领我们认真地工作,也可以启发我们用心地去生活。

  我们无论是自愿,还是巧合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注定了此生与他人有些不同。除去虚幻神奇的道德评价,因为职业的特点,我们的.生命历程真的有些特别我们需要(应该)掌握更多的文化,我们有机会站在人类思想的前沿,这是我们有时清高的原因;我们肩负着文化传承和思想播种的责任,我们的工作与其说是教育教会学生,不如说是熏陶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往大了说,我们的事业真的能改变命运和世界;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丰富思想和鲜活情感的学生,我们每天的工作少有重复,我们每个教育教学的细节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和人文个性,我们每天都新奇有趣的挑战;我们此生真的要“活到老学到老”,需要吐故纳新,才能与时俱进,很少有职业像我们这样需要终生修炼和成长。

  凡职业,都需要为了生活,从事教师职业也需要“养家糊口”,这点标准不一,争议不断;凡职业,都需要有敬业的精神,都可以经营成事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是不论哪行,都能用心做到极致。从古至今,“状元”总是凤毛麟角,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想法每个人都会有的,为难的是,成功需要面临各种挑战,不是每个人都能勇敢地、努力地坚持下去。

  所以,余老在序言中对年轻教师(在余老面前,凡站在讲台上的先生们,都是年轻的)谆谆告诫:

  (新部编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_新部编语文教材培训心得)“我视成长智慧为第一。”

  “我珍视在事业奋斗中对生命的历练。”

  “趁着年轻多做事。”

  不能失去“追求的勇气”,要“保持追求人生目标的持久性和忍耐性”,“让自己具备走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坚强意志”。

  要承受“刻骨铭心咬牙坚持的历练”,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

  要能“苦做”,“成功的机会在八小时之外”;还要“巧做”,成功讲究方法,能让我们更早、更多地品味奋斗的快乐滋味。

  要“永远相信‘积累’的力量”,“学会摘抄、摘录、摘记”并“分类研究”,“越是有丰富的积累,越是容易看到事物的空白,越是容易触发灵感和把握成功的机会”。注重学习积累的人,会拥有“很高的洞察力”。“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还有无数个空白无人问津或者涉之不深,任何时候进入这种研究都不能称之为‘迟’”。

  所谓“专家”,“是哪些几十年坚持不懈的人。”

  “心静”,是一种情绪和心态状态,“专心致志,这其实是非常高妙的思想方法”。

  做教育教学研究,没想像的那么深奥可怕,其实就是“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做好同一件事”,并“能够在细节上做出深度的”。那些所谓的大家、名家、行家,都是这样起步的。

  教育教学需要“创新”,什么是“创新”?“主要在四个字上下功夫:角度,难度。‘角度’好加上‘难度’大,就是高层次技能,就是创新。”

  读着余先生的“修身警言”和“思想火花”,觉得“高山仰止”,让人心虚和畏惧。这那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呀?

  那么,余老几十年如一日的历练成就和肺腑之言与我们有何现实的意义呢?

  作为教师,每个人的学识基础有不等,天赋条件也不一,外在环境机遇也不同,谁能说这些区别是无法改吗?我们学习余老,期望个个成为余老那样级别的人,那是不自量力。余老对我们一线广大普通教师最大的启发是,坚持做事业的规划,珍惜时间,坚持用巧妙的方法去践行,用心把教学工作中小事做到精致,做得有意思。人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生活中具备野心且能成大事的人毕竟少数。我们更多的普通人其实是“舞台有多大,心就有多大”一个教师,三尺讲台,一本教材,几十个学生,这是我们世界,很小。我们其实不需要大抱负,只要能脚踏实地,在教室里,在学生心里,把每件小小的事做精致,做的有意思,我们就会渐行渐远,越攀越高。眼界和心界是低头看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不是仰头远望出来的。坚持做精致的小事,这就是余老“静下心来”的修炼之道呀。

  思虑至此,便不再对余老“敬而远之”了。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习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习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x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平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习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习、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教师读书心得12

  书藉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是精神的生活盛宴,是强盛民族、进步社会、健康人生须臾不 可或缺的巨大支撑。

  读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阅读中蕴含着重要的内涵。阅读可以不爱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思接千载、出入****,与大家巨擘攀谈、泰斗耆宿交流、巨人英雄对话、向导领袖请教。他们高屋建瓴的奇妙哲思,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气势恢宏的.豪迈事业,感染你、引导你站在高山之巅,开阔你包容万物的胸襟,培养你崇高人格的大度、大气。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书藉记录着人类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让你在美丑的世界中行走,使你从正面和反面教材中受到启迪。如浴清纯之水中,自觉洗掉各种心理灰尘,培育真善美的情操。

  书藉是人类的知识宝藏。它存储着政治理论、历史、哲学、文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儒学、道学等包罗万象的人类智慧。时代的飞速发展,使我们每个人面临着“本领恐慌”的危机,只有涉猎书藉宝藏,才能在各种难题和挑战面前获得解难题和取胜的锦囊妙计,从而使我们产生办每件事、思考每一个问题,都有大师在前面引路的感觉,创新思维脱颖而出。

  鉴天读书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作用力和感召力,采用正确的读书方法,则是能否发挥以上“三力”作用的十分重要的前提。

  要确定一个读书坐标。书海卷帙浩繁,读无止境。必须把各类书藉划分为若干系列,规划某一阶段相对应读哪些系列的书,从而一个系列一个系列地循序阅读。

  在时间上要善于挤和钻。要养成手不释卷,巧用点滴时间的习惯。要尽可能挤掉一些应酬及打牌、下棋待娱乐事项;要尽可能钻进属于自己的时间,出差途中利用坐车的时间阅读,就寝前后牺牲一些休息时间进行晚读和早读,工作间隙和饭前饭后利用空余时间阅读。

  在态度上要敢于下吃苦的决心。面对书藉的知识高地,要敢于横下一条心,以冬战三九、夏战三伏的韧劲,以头悬梁、锥刺股的拼搏毅力,攻破一个个知识高地。

  要勤于动笔,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遗忘是读书的大敌,动笔则是加深记忆的良方。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把读书心得、启迪随手记下来,把重点语句圈点划连,是深化大脑记忆痕迹的有效途径。因此,手中的笔墨是苦攻书藉最直接的利器。

  读书学习对一个民族,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建立全民的读书型社会,终身的读书型组织,才能走上永不言败的科学发展轨道,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旨之一。愿更多的人们加入全民阅读的行列。

教师读书心得13

  哲人云:

  书籍是面包!书籍是营养!

  书籍是智慧!书籍是力量!

  ……

  而当今时代,更是知识经济时代,所以党中央、教育部一再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终生学习……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参与课改,创新教法,变“知识型”教师为“科研型”教师。要创新、要科研,必须学习;要学习,要思考,必须读书。古人谓人生三味为:“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确,诗词怡情,哲思明理,历史博见,科学增智……无论那一门类的书,只要不是“伪书”,读之对我们都是有益的。

  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经说过:“一息尚存要读书”。一个画家、一个耄耄老人尚且如此,面对知识更替、知识趋于爆炸的今天的我们,特别是我们这些为祖国未来授业解惑的教师,更应博览群书,顺应时代的`发展,做时代的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先行者。

  高尔基也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正是有了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书籍,人类才不断走向进步、走向文明、走向发达。当然,书籍也是个人进步、成功的基石。我国古代“手不释卷”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十分善于领兵作战,曾立下不少战功。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读书。

  有一次,吴王孙权派他去守护一个重要的地方,临走前嘱咐他:‘你现在掌管军政大权,应多读些史书、兵书,才能把事情办好。’吕蒙听了,感到很为难,摇头说:‘军队里事情太多,哪有时间读书啊。’孙权很不高兴,批评他说:‘你这话不对,时间是靠人挤出来的,我过去爱读书。主管国家大事以来,虽然很忙,还是挤出不少时间,攻读史书、兵书,收获很大。汉朝光武皇帝,领兵打仗很紧张,仍然手不离书本。你为什么不刻苦读书呢?’听了孙权的话,吕蒙觉得很惭愧,心服口服。从此以后,他努力读书,知识越积越多。

  有一次,吴国主将鲁肃和吕蒙讨论军事,吕蒙讲得很有见解。鲁肃听了非常高兴,他对吕蒙说:‘我以为你还是个大老粗呢,想不到你已变成了学问家,再不是过去的吕蒙了!’吕蒙笑着说:‘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咱们分别这么久,你还是用老眼光看我呢!’

  后来,吕蒙做了吴国的主将,他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吕蒙能做吴国的主将,他的进步,就是靠书籍。一个舞刀弄枪的“粗人”也能勤奋学习,刻苦读书,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会有何不能?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早年也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但他为揭开“歌德巴赫猜想”之迷,一有时间就进图书馆查阅资料。所借书籍,常常不分白天黑夜地攻读。一次,在路上读书,碰到了树上,他以为碰到了别人,赶紧说对不起……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不停地演算、证明,在不到6平方米的宿舍里,草稿摞的比人还高。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终于成功了。古今中外,不可计数的普通人都是通过自己废寝忘食地攻读、钻研,才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所以,古人说:“书犹药也,喜读之可以医愚。”还说:“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广见识、养灵性。”我国古代,还把读书人家称为“书香门第”,认为书是有香味的。的确,书就像一杯茶,一杯好茶,它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其绝妙之处。而我认为:书,更像一位老朋友,一个忠实的、知识广博的朋友,她随时为你增知,使你广闻,开你眼界,促你进步……

  读书吧,因为“开卷有益”,所以,我们乐闻书香。

教师读书心得1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通过读书可以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利用课余时间,我读了一些教育专著,很有感触。

  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从“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阐述了自己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的思考,这实实在在是作者以一个学者的思想在为我们解惑;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使我的心灵受到激荡,“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随意”与“从容”,突然间我觉得以前的“随意”是一种逃避,以前的“从容”包含着惰性;博士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运用了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他们凝练、隽永的文字和独到教育的阐释给我深深的启迪,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观和教育观。

教师读书心得15

  本学期,学校召开了多次有效教学教研活动,通过这几次活动,我认为校本教研的直接的目的就是提高教研活动质量。通过每一次有效教学教研活动,解决教研活动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在教研中如何把发现的问题提升为校本教研的问题,再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搞教研不是摆花架子,有效教研是每个老师都要积极参与,使每次的教研活动都有激烈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使每次教研活动更扎实,更有成效。下面讲两点自己的看法。

  一、依据教研计划,明确教研主题

  在开学初,我们备课组通过集体备课讨论设定本年度和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制定学习和提高的教研方向。通过每次的学习、讨论、交流,教研组全体成员提高了思想认识,以良好的师德形象立足教育。从而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

  对于有效教研,本人认为认真组织教研活动,加强备课环节的研究,开展备、教、批、复、考,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搞好有效教研工作的前提。为此,严格纪律,使教研活动、备课活动正常化,做到定时间、定地点、有内容、有主讲人、有记录。对于有效的教研活动,应该注重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在教研活动的之研讨课上,要力求在备课时做到统一思想想,统一进度,统一练习,使备課活动做到有序、有物。在每次的研讨课活动中,从上课老师进行说课开始,从备课思路到教学方法、从最初的设想到具体的实施等等,以其他老师进行认真的评课为延伸,大家都能从帮、教、学的角度,诚恳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通过评课,要评出缺点、评出优点、评出亮点、评出创新点。评课活动,使不同层次的老师都有不同层面的提高,也使教研组工作的开展更为有效。

  二、让活动变身,让教研精彩有效

  本人认为教研活动不是冰冷枯燥纯粹的教学研究,应该要有血有肉,要让大家有进步让大家欢喜。因此在语言上的暗示作用很总要,从任务布置的温馨提示到活动后的及时反思,及时写下心得,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这样形象的字眼让我们的教研更有爱,更有指向性,同时在教研中能正确对待生成的问题,还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研资源,从而提高教研资源,把原先可能的难点转化成教学的亮点。这样的教研更有效。只有有效的有爱的教研,我们教师才能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不断用教学专业标准要求自己,并且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有爱、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最佳境界。

  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我们要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记录,找出问题的所在,与同科老师共同探讨,解决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虽然以前每节课后也都写教学反思,但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及时把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真正的记录下来,通过本学期的教研活动,自己深有启发,对于每节课后,一定写出详细的教学反思。针对教学的闪光点、失误点、困惑点进行反思,使之具有针对性,把反思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注重理性思考,使之具有深刻性,做到课课有反思,形成理论性问题,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对于有效教学研究,我们还有很多的发展的空间和努力的方向。前进中的缺点和不足是在所难免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改正、不断的完善。

【教师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教师读书心得06-12

教师的读书心得03-24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6-13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3-12

教师的读书心得范文02-23

教师主题读书心得02-18

教师论语读书心得04-06

美术教师读书心得04-06

教师的论语读书心得03-27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