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质作文网>体裁作文>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4-07-23 08:47: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通用)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通用)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

  品三国,论英雄,青梅煮酒笑谈天下。拂羽扇,纶巾绸,赤壁东风一夜正浓。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如此猖狂之言却不会有人质疑。

  曹孟德在书中尽管占尽大逆不道、奸诈多疑之类的骂名,但谁有他那么足智多谋、心胸宽广呢?谁又可以担当的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名声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当时又有谁敢这样做?只有他——曹操。自古就是成王败寇,在逐鹿中原三国争霸时期更是能者居上。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造就一次又一次的军中神话。挟天子可以使他做任何事都变得名正言顺。他想了他便就做了,不管前途如何坎坷,他曹孟德就是一声不吭地迈步向前。

  乱世人命为刍狗。当初曹孟德领兵四千,兵谋叛,不叛者仅五百,“吾梦中好杀人”一言实属无奈。

  谋董卓,只因不想黎明百姓遭受更多的灾难;放豪言,只因不想江山在刘姓手中垮掉;招贤纳士,只因想再次开创太平盛世。

  曹操不像袁绍一般倨傲无理,他唯才是举,对待有才之人更是谦恭有礼,恐生怠慢。他的品德造就了一代真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卧龙先生隆中对,助刘备复兴业。

  孔明在三国内是个忠臣代表:领军最高统帅,军政权为一身。总有人说他料事如神、智而近妖,但又有多少人能明白他背后的禅精竭力?躬耕陇亩时,乡里人对他自比管乐之举不屑一顾,出山入幕后,将士对他亦是不信不满,而他从来没有一句抱怨,没有一滴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孔明是个有理想与承担的人,在那样的艰难环境中担负着那样使命的人是没有资格,也没有时间哭的。

  接受托孤,是为帝之诚心所动;出兵北伐,是欲伸大义于天下;北伐降官,只因心中有愧。

  白帝托孤时,刘备道:“君可自取”,孔明涕泣,竭忠尽节,再无多余的`言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智呢?孔明知道,刘备一言的重点不在“自取”,而是寄以大事,将蜀国的未来压在了他身上。所以他在李严劝受九、进爵称王时揶揄答道:“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他言行相符。在阿斗为帝期间,他一人掌管朝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十三年的丞相生涯期间为蜀国、为百姓日夜奔波。他心怀天下,心怀苍生,心怀百姓,竭忠尽节,只是为了天下太平,民足物丰。他自危急存亡之秋开始执掌朝政,凭一己之力日夜朝政,救蜀国于水火之中,又为了蜀国事必躬亲,最终积劳成疾,故于五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而今,世人多只见曹操“奸诈”,道诸葛不过“过誉”,一言以蔽之:“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现世浮躁,何不手泡香茗,青梅煮酒,浅读深品手中《三国》书卷?

三国演义读后感2

  刚刚读罢《三国演义》,放下手中的书,万千思绪浮上心头。

  读过三国的人都不免会被书中的各种情节怀所感动,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表达出一个多人构成的绚丽大舞台,在舞台之上充满着现代人所无法体验到的热血与豪情。

  道三国,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书中的主人公——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君主,刘备并没有如同吕布一样的绝世武力,也没有郭嘉、诸葛亮、司马懿之流的顶尖智慧,可是他却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一大帮优秀的武将辅助自己。关、张、赵、黄、马,哪一个不是名震天下的绝世勇将,诸葛亮、庞统、法正、徐庶、马良哪一个不是定国安邦的好手。

  刘备并没有曹操宦官世家家底之雄厚,也没有孙权坐享其成的江东。他唯一所拥有的甚至只是几双可笑的草鞋,但在这样的劣势面前刘备并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败有何可惧?谁无虎落平阳日,待我东山再起时!在这样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鞭挞之下。当刘备被迫离开自己第一个落脚点,平原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当刘备被吕布狼狈的赶出徐州,身边缺粮少兵的时候他依然没有放弃。在面对新野失守,只能带领手下残兵灰头土脸的依附东吴的时候,他还是没有放弃。如此惊人的毅力,放眼历史能有这样坚毅的又有几人?

  提到刘备,就不得不说他的“义”。在刘备的人生观里面,‘兄弟如手足’。这一句话被完美的显露出来。总所周知,刘关张桃园结义之名可谓是享誉至今,在西蜀刚刚平定的时候,关羽战死的噩耗传了过来,面对蜀中形势未定,东吴,曹魏双双压境。诸葛亮、赵云等重臣一致反对的情况下他依然还是坚持发兵讨伐东吴,哪怕是赌上自己的性命。

  同样对比之下,曹操。在族弟夏侯渊被斩杀,悲愤的情况下却依然下令退兵;孙权,在家兄被暗算身亡的情况下,他只是斩杀行凶者,对于背后的豪门大族们却是保持沉默;袁绍,当弟弟被人阻杀在投奔自己的路上之后,却只是发表了一片不疼不痒的檄文,草草了事。

  或许站在一个统率者的的角度上刘备这个决策无疑是错误的,可是站在“义”的角度上,这种做法堪称“义”的极致。

  纵观三国,人杰辈出,英雄无数,仅刘备一人就能让我们领悟到如此人生哲理。刘备的'持之以恒,诸葛亮的忠,曹操的奸,孙策的朗朗豪气,周公瑾的笑灭强虏…………

  在我看来,现代人看三国除了可以体会、感受当时朝代的铁血情怀以外。更能从里面不同的人物处事之中发掘他们各种各样的优点,以此来提升自己心灵境界和处事态度。用个中的哲学道理优化自己的人格,提升完善自己的世界、人生观。这样一来自然能做到在体会历史的同时,感悟历史,与历史共同进步。

三国演义读后感3

  其实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我很小的时候通过电视剧的形式已经浮光掠影般看过一遍。但是印象不是很深刻。这次暑假抽空仔细看了一遍这本文学名著。感触良多。

  古时候的人,可以为了兄弟而放弃一切,那种兄弟之间的感情是多么让人震撼。 但是他们友谊的背后也有这共同的利益。 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主子与奴才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暴露无遗。大家崇拜曹操。因为他雄才大略。有胆识有气魄。可是在他伟大的背后他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贪生怕死

  张飞在战场上是多么了得。有万夫不挡之勇。可是最后因为喝醉就死在2个士卒手上。关羽也是因为骄傲自大败走麦城被人砍下头颅。 刘备为了帮二弟报仇 ,不故大局。率大军与东吴开战结果被火少连营300里。这一把火烧尽了刘皇叔的气数。烧灭了蜀国复兴的希望。

  所以这些英雄人物都是不完美的。我认为这篇著作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的.鲜明。让人记忆深刻。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不同的特色。无论是外貌还是个性都很鲜明。这是我对这篇著作最欣赏的地方,可惜结局并不完美。不过这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谁能去更改呢。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懂的了许多道理。懂的了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相处关系。懂的了人才在竞争中的重要性。让我决定发奋图强。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在以后的竞争中能够站有一席之地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

  要是这么看来还是曹操懂得用人啊,袁绍和袁术有那么多良臣武将,最终未成正果怨谁呢?犹如健力宝集团的董事长李经伟,如果把体操王子李宁扶植起来以后,在李宁牌服装公司能给自己留条后路

  还是看刘备是如何笑着拥抱曹操的吧!刘备一看说了袁术和袁绍,曹操皆给否定了,这可如何是好?干脆还是说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和益州的刘璋吧!结果还像毛泽东说的那样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啊。人家曹操是大款老板一句话全部否定了。正如现在有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长设计再好的制度,呈交土豹子老板那里,咔咔几下就全给毙了。尽管人力资源部长满肚子委屈还得笑脸相迎迎合着说:还是老板高明啊!要不企业怎么会发展到今天,而且老板都成为什么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了。没有两下子能经常与政要官员研讨国事?

  刘备实在不知怎样应对了,满脑门子的汗都下来了,只好以服输的低姿态向曹操讪笑着说:除了这几个,简直想不出来了。曹操听后转身回到桌边,满满地自己倒了一杯衡水老白干一口闷下,又笑着对刘备说:一个英雄人物,应胸怀大志,腹有良谋,对于天下事要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刘备也不含糊会见缝插针,马上笑脸问道:这样的英雄,谁能称得?曹操就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如论当事英雄,只有你我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写的是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刘备、周瑜等众多人物形象。其中主要体现的是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以及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和谐的愿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对比和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最能体现的就是向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孔明的“智绝”。

  2、长于描述战争。全书描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突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等,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

  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复杂。作者却能写得脉络分明,描述既符合基本事实,也注意到艺术情节的连贯,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宏伟而严密的构思。

  4、语言精练畅达。在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仁君《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不朽作品,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为重要角色之一,也是人性表现、人物性格内涵最为复杂的人物形象。这对于《三国志》中的刘备的英雄形象而言有很大突破。本文从《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英雄形象出发,探讨他在《三国演义》成为“仁君”的必然之处。

  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在三国那样一个群雄争霸的乱世,刘备可谓是一个有心计有野心有权术的英雄。在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一向狂傲目中无人的曹操则直言不讳地称许刘备:“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第二十一回)更多的人则称刘备为“枭雄”,如蔡瑁称:“刘备世之枭雄,”(第三十四回);周瑜云:“刘备枭雄之辈”(第五十四回);张累对刘璋说:“刘备世之枭雄,先事曹操,便思谋害;后从孙权,便夺荆州。心术如此,安可同处?”(第六十回)刘巴劝刘璋:“刘备枭雄,久留蜀而不谴,是纵虎入室矣。”(第六十二回)所谓“英雄”,就是非凡出众的人物。刘备不可谓不是一个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5

  谈起三国演义,诸葛亮乃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巧布八阵图,安居平五路,智去南郡,襄阳,荆州......诸葛亮无疑成了我心中最崇拜的三国偶像,但我觉得有一位英勇的大将死的很冤。

  此人乃义阳人魏延也。身长八尺,面如重枣,魏延死的可真冤,我认为他之所以反叛有几点

  1.襄阳东门保护刘玄德冲出重围,但和文聘大战一时,没找到刘备,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直到刘备靠诸葛孔明的帮助下慢慢地重起了刘备集团的势力,并派云长(关羽)去取长沙郡,韩玄平生性急,所有将都想杀他,自黄忠战关羽没射死他,就喝左右推出斩之,魏延起了杀心,提刀斩韩玄头颅献给关羽,可诸葛亮来了却将魏延推出斩之,孔明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我认为魏延本来就是刘备的将领,根本和韩玄没有关系,况且韩玄还屡次侮辱他,杀韩玄是可以理解的嘛!还好刘备叫诸葛亮放过了他。

  2.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魏延出了一个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一举定秦川。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胆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如果诸葛亮能够采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议,以主力出陈仓或斜谷,以一部出陇右牵制魏军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袭长安,是能够一举定秦川的。但诸葛亮却过于谨慎,坚持所谓“十全必克而无虞”之道,坐失良机。反过来还讥讽魏延:“你以为中原就没有比你聪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击,管叫你有去无回!”结果诸葛亮还是倾举国之兵走陇右大道正面攻击,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自己也累死于征战途中。

  3.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时,托付杨仪主持全局工作,将兵法传与姜维。此时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杨仪当魏延闹情绪时可相机处死他。而魏延这边正气鼓鼓的: 论资格,他最老;论功劳,他最大;论文谋武略,他不输杨仪、姜维,而到头来这把年纪,还得听小辈调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举动: 放火烧了蜀军回撤的栈道,扬言要擒杀杨仪。最后还是杨仪和马岱合力斩了魏延。

  之所以造成魏延悲剧性的'命运结局,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关系。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诸葛亮却始终对魏延抱有成见,而且还当着魏延的面说一些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无论魏延怎样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诸葛亮用人不当不仅毁了魏延的一生,还毁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在几个关键性的环节上,在错误的地点,选择错误的时机,任用了错误的人,导致功亏一篑,抱憾终生!根导火索,当诸葛亮死后就爆发出来。

  魏延我认为是个响当当的好汉,只是诸葛亮不会用人,浪费掉了魏延,马谡......魏延的死

  我觉得真的很冤!

  ……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三国无双,里面的英雄任务特别吸引我。不知道为什么一读这本书就感觉自己置身于三国历史之中,让我欲罢不能。它的名字叫《三国演义》。说到《三国演义》这本书,你们应该知道吧,它可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里的主要人物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司马炎、诸葛亮等,他们都是智慧的化身、不朽的英豪。《三国演义》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1xxx到公元280年,魏、蜀、吴三国为夺权而展开了较量。

  里面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桃园结义的三兄弟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三兄弟中的关羽“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耍一把青龙偃月刀,骑着一匹赤兔马,他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几乎天下无敌。而且他很讲义气,孙权要他投降,要是不投降就杀了他,可是关羽还是不肯投降,结果英勇就义了。他是一个多么难能可贵的忠臣啊!刘备也很重情义,但操之过急。他一看自己的兵力强大了,就一心帮关羽报仇,不料中了孙逊的计谋。张飞有些鲁莽,而且没有防人之心,在为关羽报仇的途中,因为喝多了酒,就被范疆和张达这两个小人杀害了。

  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他是世上难得的人才。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个忠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正因为诸葛亮足智多谋,为了辅佑刘备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操劳过度,年仅五十四岁就病逝了。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只要有毅力,做好成功过程中的每一件事,相信成功一定会离不远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7

  孙权在整个《三国演义》之中可谓是一个最低调的霸主,然而他却并非平庸的霸主。他的管理才能丝毫不亚于足智多谋的曹操,甚至要强于没有诸葛亮撑腰的刘备。只是由于他的低调,没有过多地被人们所重视,才会被人们误认为他一生仅靠着:“内文张昭、外问周瑜”而活着。

  只要我们细心发现,就不难发现孙权其实是一位管理学的高手。尤其是在处理甘宁与凌统的内部矛盾问题上的态度及方法。

  起初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之后,为了独占长江沿岸的地理优势,于是便率兵到江夏去抢黄祖的地盘儿。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成功,部将凌操也被黄祖手下的甘宁射死了。

  后来,当孙权听说甘宁因于黄祖发生矛盾,欲投奔自己又恐江东记旧日之恨,犹豫不决之时,孙权主动将甘宁招致了帐下,并对他说:“兴霸来此,大获我心,岂有记恨之理?”于是甘宁受到了重用,甘宁也在破黄祖的战役中立了大功。

  事隔多年,凌操的儿子凌统也效力在孙权营中,常常想向甘宁报杀父之仇。在一次宴会上,他拔剑直砍甘宁,二人刀枪相对,孙权急忙劝住,并耐心地对凌统讲:“今既为一家人,岂可复理旧仇?万事皆看吾面。”孙权自知这件事并不简单,于是又做了人事调动:一是安排甘宁领兵去夏口镇守,以避凌统;二是加封凌统为都尉,以慰其心。这才是内部安定下来。

  然而当孙权决定要围攻曹操的皖城时,甘宁与凌统又在阵前发生冲突,孙权闻讯顾不得危险,急忙骑马前去劝解,二人矛盾才得以暂时平定。

  而后在一次出战中,凌统因马伤趴落地下,在曹即将刺杀他的关键时刻,吴军阵中发出一箭射伤曹将,救了凌统性命。凌统回阵拜谢孙权。孙权则抓住关键时刻说了这样一句话:“放箭救你者,甘宁也。”凌统闻知此讯,遂与甘宁结为生死之交。此后的数次联手也是胜多败少,为孙权能够稳守江东立下了无数战功。

  试想,倘若孙权不说这句话,甘宁是永远不会说的,因为他知道即使是自己说了,凌统也不会领自己情的.。而此时孙权站出来化解矛盾是最适合不过了,这一矛盾的化解,可以说孙权心头就少了一块心病,而凌统与甘宁的威力也能发挥出来了。他们一个不用总惦记报仇,另一个也不用总惦记被报复了。

  “群下外异者沦。”白菜总是从心里往外坏,部下人心涣散,甚至勾心斗角、自相残杀,这样的局面不沦亡才怪。

  成就一番伟业,其根基在于大家同心同德,协力并进,这样才能化零为整,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如果在对手攻击之前,自己内部先出了问题,内江四起,互不信任,这无疑是自杀的行为。

三国演义读后感8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盛世产庸吏,。"这是古人历经千百年而总结的经验,之前我一直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但当我读完《三国演义》后我对这句话便有了新的认识。

  说到《三国演义》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这本书是根据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期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改编而成。这本书内容故事精彩,情节更是扣人心弦。三分魏蜀吴,所出英雄名将是数不胜数。万军丛中单骑救主,唯有常山赵子龙,也或是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曹操,还有那为兄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哪个不是难得的惊世雄才?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以及辕门射戟的吕布……直至今日,岁月仍是不能掩盖住他们的光辉,我愿称他们为“乱世英雄”。

  就拿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来说,若用一句诗来形容他,那便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未出山时就已知天下之局式,后被三顾茅庐的刘备所打动,拜为军师,从此便开始在这乱世中大展拳脚。为得赤壁之赢,孤身犯险,舌战群儒;为对抗司马懿,冒险一搏,演唱空城。统一全国是他毕生所求,当刘备临终托孤时,他发誓定会辅助刘禅,完成统一大业,只可惜大业未成,壮志未酬。这个人,他本身就是一个英雄是一个传奇。但最终油尽灯枯,耗尽了他全部的力气。即使身已死,可他对蜀汉之忠,对玄德之忠,永久不止。天地可鉴,日月可证,他就是英雄!

  纵观整个三国,有志之士数不胜数,英雄名将更是甚多。他们或许平凡但不甘止于平凡,在乱世中挺身而出展露锋芒。或是框扶汉室,亦或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们在刀光剑影、残垣断壁、千军万马之下,那种忠信仁义、不惧生死的英雄气概,又岂是卿卿我我、纸醉金迷所能比拟的?这些英雄豪杰在那动荡不安,腥风血雨的风云乱世中逐鹿群雄,东征西讨。只可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时间是公平的,他们这些被战火洗礼过的灵魂,将同历史的.进程融在一起,最后他们的壮志化成一缕英魂,永久不灭!

  现如今在中国近代史上驻足观望。

  广州仍有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身影,他那毅然决然的神情令我敬佩;快听,那是大海在哭泣,它在为邓世昌而哀悼;戊戌六君子已为了中国的革新变法而永世长眠;南昌起义的号角仍在回响;包括千千万万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的中华儿女……他们生于乱世,毁于乱世,却也成于乱世。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哪个中华子孙不为他们感到自豪?不为他们而落泪?他们不失为龙的传人,他们的事迹将永远被世人所铭记!他们的精神将永存华夏大地!?

  三国是乱世,但正是乱世才尽显英雄本色,才能演绎出一部恢弘的画卷。乱世出英雄!吾辈虽未逢乱世,却也不可落于人后!复兴之路道阻且长,吾辈更应发奋图强!

三国演义读后感9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是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还有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他们三顾茅庐,请来了军师诸葛亮。打算一统天下,但因为刘备太子刘禅的无能,最后还是被灭亡了。但是,如果没有其中一个人,他们就不能在以前获得这么好的战绩。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三国演义》中,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那心胸狭窄的周瑜,那英勇无畏的张飞,让我难以忘记精彩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讲述了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反抗腐朽的东汉,后来被汉军镇压以后,东汉衰弱,皇帝无能,被奸臣把握住国家的大权,后来曹丕(曹操的儿子)逼迫汉末皇帝禅让其位,魏国成立;孙权入江东,独霸江东,消灭了江东所有的敌人,独霸一方,成立东吴;刘备是汉朝皇帝的后代,但是实力不足,后来三顾茅庐,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实力渐渐强大,成立蜀汉。东汉结束,三国鼎立。最后,魏国末代皇帝也被迫让位给司马炎,成立西晋,一统三国。

  在《三国演义》中,我看见了武艺高强的关羽,看见了狡诈的曹操,看到了仁义的刘备……在这些人物当中,我最敬佩的人物,是神机妙算的鬼才——诸葛亮。诸葛亮机智多谋,料事如神,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曾经大摆空城计,草船借10万支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草船借箭了。心胸狭窄的周瑜,心存嫉妒,想要害死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出话题,本来想让诸葛亮十天以内造出10万只箭,然后故意不给材料,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害死诸葛亮。

  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的计谋了,不过,诸葛亮为抗曹大局着想,为了水战能够成功,故意要说三天可以造10万支箭。他算好了有大雾天气,算好了以曹操狡诈的性格,绝对不会在大雾期间出兵,也算好了鲁肃的忠厚老实,利用草船,曹操“借”了10万支箭。周瑜不得不服了诸葛亮。诸葛亮真是一个全才呀!能算天气,能算人性,还想出用草船借箭这个好办法。诸葛亮让我们知道,我们要有更多的知识,做事才能胸有成竹,做成一件事。

  在《三国演义》中,我非常敬佩诸葛亮,也敬佩仁义的刘备。刘备之所以能成功,在三国中有一席之地,这是因为他非常的仁义,他的仁义让他获得了很多的人才,机智的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说起刘备请诸葛亮,也让我非常的敬佩,他是非常的有诚意去请诸葛亮。他三顾茅庐,三次去往隆中茅庐,只是为了能有一个贤才。

  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等的都不耐烦了,关羽觉得诸葛亮是徒有虚名,张飞更是要冲进去把诸葛亮绑起来。但是刘备,阻止了张飞,还是在那里等。最终,刘备被诸葛亮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为刘备忠心耿耿,打下蜀汉江山。刘备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获得一个贤才的指教,你一定要带着十分的诚意。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人物,他们在三国中逐鹿中原,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本事。是他们无法让我忘记精彩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我很喜欢小说、散文集等等,它们让我了解人生的至真,使我明白知识是无限。在这些书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一本书叫作《三国演义》的小说。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书描写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司马炎最终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不仅战争描写精彩,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我觉得这本书里的人物塑造得十分生动形象,例如诸葛亮聪明机智,一次次地阻止曹操。有一次,曹操要攻打周瑜,周瑜的箭很少,诸葛亮就有了一个主意,他向鲁肃借了二十只船,船上插上一千多个稻草人,在夜里将船连在一起,又命人擂鼓呐喊。曹操听到江上的声音,以为是东吴的.兵打过来了,便命弓箭手全部向江上射箭,箭都插在了稻草人身上,诸葛亮他们就有了十几万支箭。这就是诸葛亮的智慧。

  我很喜欢这本书,现在我推荐给你,希望你能喜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起这首诗脑海里便情不自禁地浮现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我十分佩服诸葛亮。草船借箭,他识人心,知天文,晓地理。明知周瑜想陷害他,不但没有揭穿,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周瑜心服口服。他在书中总是沉着冷静,解决了种种困难。

  不由想起了一次,我和好朋友一起打球,球一不小心滚到了一个又深又窄的洞里,我赶紧用手去掏,可是手不够长,没有拿到球。我又用小树枝想把球勾上来,没勾到球,树枝就折断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好朋友思索片刻,不紧不慢,气吁吁地搬来了一桶水,慢慢地往里倒。奇迹发生了,没过一会儿,球自己浮了上来。啊!我恍然大悟,原来是用了逆向思维,自己拿不到球就让球来找自己,太妙了!

  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用自己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人人都能当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在我很小时,就读了注音版《三国演义》这本书。我很喜欢这本书,每次读我都不会感到厌烦。

  三国讲的是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故事。书中有刘备、张飞、关羽、曹操、赵云等人物,我最佩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了。有一次,蜀国大军出去征粮了,城中只有诸葛亮和几个文官。这时,魏国大军向蜀国进攻。诸葛亮毫不慌张,他命令文官扮成百姓在打扫街道;自己坐到城楼上悠闲地弹琴。魏国大军以为城里有埋伏,赶紧退了回去,就这样诸葛亮用一座空城阻挡了魏国的大军。读到这时,我心里总会暗暗佩服诸葛亮的临危不惧和神机妙算。由此我想,在生活中,我遇到困难时也要向诸葛亮学习,积极动脑想办法,而不要退缩、害怕。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第一,它把高文典册的史书陈寿《三国志》通俗化了。是原来只有高级知识分子才能读得懂的史书,变成几乎连半文盲式的一般人都可以勉强看得下去,虽有种种原因,而文字通俗最为主要。

  第二,把正史变成小说,为了把一件事说的娓娓动听,把一个人说得栩栩如生,容许更多的夸张、虚构、无中生有,化不可能为可能,几乎可以说是作者得到解放,从必然王国走到自由王国。我没有核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有什么异同,但我想像桃园三结义、连环计、祭东风、草船借箭、蒋干盗书,以及之后的单刀赴会、玉泉显圣、骂死王朗、空城计之类,恐怕不是《三国志》中所全有的。

  第三,反过来说,《三国演义》不只是把通俗化了的高文典册放在一般人手中,还把一般人看的通俗读物放在高级知识分子手中,使他们更有兴趣地了解了高文典册,使他们发现:那些典重文字竟还可以写成这样妙趣横生的通俗文字,通俗文字还能如此驰骋于神出鬼没想不到的境界。这就是他们的眼界为之一宽,文风为之一变,甚至使没有读过陈寿《三国志》这样一不重要的史书的人,因为读了《三国演义》,实际上没有什么重大的遗憾。而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又会得到更多的启发。

  说话人当他们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或者别的'什么的时候,斗不过是个微小人物奉献一点薄艺,已解决自己和家人生计的一种手段。自然,他们力求说得动人、叫座、赛过别人而又能避免官方的干涉和舆论的非难。不知道自己的一点卑微的欲求和活动,与天下、国家、历史、文化之类的大事有什么关系,不知道自己正在干一种伟大的事业,是把高文典册的内容通俗化了交到略识之无甚至文盲的手里。他们的粗俗的语言进过一定的发展过程之后,取代了那些高文典册里的文章,成为正宗的文学语言,乃至一切文章的语言。关于这,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故止。

  每部小说是不是都有立场,把观点立场隐藏起来好还是显露出来好?这里都不讨论。只说《三国演义》是有关点立场的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谁是正面人物,谁是反面人物,都是很明确滴。那么,它的观点立场是什么呢?是天下者汉家之天下也。汉家即使不行,皇帝也该由姓刘的做。别姓人不能问鼎!万一汉家被别姓所篡,而别有姓刘的起来,这姓刘的是正统,别姓只是篡窃。第八十回回目“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就是这个意思。

  《三国演义》用这一观点立场塑造了三个典型:正面人物关羽和诸葛亮,反面人物曹操。不是说别的人物不够典型或写的不好,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器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褚、典韦,下至因行间而始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不过这里只说这三个典型。这三个典型,是中国长篇小说中最大也最久的典型,不但读书时活跃在你眼前,就是抛开了书了,他们也充塞大地,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当你一次次背叛别人的时候,你想过义气深重的关羽吗?如果没有,就看看《三国演义》吧!

  ——题记

  《三国演义》,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是一部流传极其广泛长篇历史小说。

  之所以选择了在四大名著中先阅读《三国演义》,是因为我喜欢书中的人物,我觉得书中的人,是整部小说的灵魂。在上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我知道了《三国演义》中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才高量窄的周瑜,忠厚守信的鲁肃,义气深重的关羽,粗豪爽快的张飞与“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从《三国演义》的前言中,我了解到,由于这本书的影响,诸葛亮被人们称为智慧的象征,关羽被看成是义气的代表,曹操被当做奸雄的典型,千百年来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的'心中。

  在几百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当中,无疑,我最喜欢的就是忠义厚道的关羽。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我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不,是三个英雄在张飞庄后的一个桃园内盟誓结为异姓兄弟。作为大哥的刘备还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句话,对于讲义气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承诺;对于不讲诚信的人来说,这,只是一个谎言。而在桃园三英雄当中,关羽无疑又是最讲义气的一个。

  在第七回——《约三事关公降汉》(有的书版本可能不一样)中,关羽把曹操拨给自己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都给了两位嫂嫂;把曹操送给自己的新战袍穿在里面,刘备给自己的旧战袍仍旧穿在外面;在第八回——《关公千里走单骑》中,关羽把曹操所赠财物一一封存,又把官印挂在堂上······这一切举动让曹操越发敬重关羽的为人,也让我,对这个排行老二的关羽,肃然起敬!

  关羽在和张辽“谈判”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这句话,到现在还使我记忆犹新:“第一,我只降汉帝,不降曹操;第二,照旧发给皇叔俸禄,奉养两位嫂嫂;第三,我得到皇叔消息,再远也要去投奔。此三事,缺一不可。”仔细推敲关羽说的话:第一,善良的关羽不会多杀一个好人(当时);第二,要坚持奉养两位嫂嫂;第三,因为义气,只要得到刘备消息,不管在哪都要去投奔。也许,对关羽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只有一次的生命,而是对别人的承诺,而是兄弟之间的义气!

  我认为义气,不仅仅只有在兄弟之间,姐妹之间,也需要这种“义气”,也许,这种义气,会使情谊永存。

  朋友之间,也需要这种“义气”,也许,这种义气,会使友谊长存。

  “以忠诚待人,以真诚处事,以‘义气’待人处事。”这,就是我的感悟。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今天,阴雨绵绵。我闲得无聊,走到家中老旧的书桌面前,读起了三国演义,顿时,有感于怀。

  三国演义这本书可以说是精彩纷呈,每一个人物的神态,思想,动作,精神都写得淋淋尽致,这本书把曹操的奸滑,刘备的仁义,孙权的善劝描写的惟妙惟肖,深刻而不反复,真实而不现实。它是百年以前,三国时期的见证,是罗贯中老先生一生的心血。

  我个人认为,书中说刘备的仁义,不如说是假仁假义,因为刘备刘向庞统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则事可成”这句话是他内心深处藏着的一句大实话的确曹操在当时是公认的汉贼与汉贼相反就肯定是英雄所以刘备的“仁义”是通过曹操的“奸诈”对比出来的。若他真的仁义,就不应该赖着荆州不走,若他仁义,他就不应该在汉献帝死后称帝,若他仁义,他就不改装着把自己的儿子阿斗摔在地上。因为古人云虎毒不食子。罗贯中老先生书中刘备的仁义,只是曹操衬托的`。刘备不善于打仗,他最擅长拢略人才,擅长哭,哭,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精神上的武器。

  曹操,是这本书中奸诈的代表,乱世之奸雄的他说出了具有他个人代表性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他胸怀大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是最好的见证,曹操性格多疑,但是,他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十分豪爽,但又嫉妒英才,杨修就是因为自作聪明,才被曹操所杀。

  我个人认为曹操聪明绝顶,又愚不可及;狡诈奸滑,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我认为孙权亦是一代英雄,世人大多来争论曹操、刘备,而很少提到孙权,其实他很有才干!在三国演义里,他充当了一个犹豫不决,总是听周瑜与张昭的意见,认为他没有曹操的霸气,刘备的仁义。但他可以与曹操刘备成三足鼎立之势,当然不可小觑。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可见其才;年仅二十六岁,孙权就继承了哥哥孙策的位置,在二十七岁时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业,可见其能;孙权劝学与吕蒙,可见他饱览群书,实际正是如此,他予历史、文学各方面都广泛涉猎。曹操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是最大的证据证明了孙权之能,向曹操一代枭雄,都能让他对敌人发出如斯感叹。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我读到的不仅仅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决战,它更是人生的哲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近几日应朋友的请求,接手了一个《赤壁之战》的剧本,由于《三国演义》是很久以前所看的,现在要想写好这个剧本,所以不得不回过头来再次捧起《三国演义》。自从大三结束至现在工作一年多,自己手捧经典的次数可谓少之又少,实在令我惭愧。

  之前在当当网网购了一套四大名著,放了很久都没开封,这次借这个机会,终于动了这套经典。拿起书,直接翻到了赤壁之战前夕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部分。还记得以前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看《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有特别喜欢看诸葛亮出山到蜀国鼎盛之时。从这个点就可以知晓我是一个不喜欢看悲剧的人,但是现在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越发觉得人生当中好多戏份都是悲剧,那些不完美的,遗憾的,失败的,伤人的,黑暗的等等等等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怪有人说,小时候或者年轻的时候喜欢看喜剧,喜欢看英雄,喜欢大团圆,喜欢完美主义,等到成年以后就喜欢看那些不完美的,有缺憾的,反映人性的东西。等到在老了以后,对于一切看平淡的时候,就喜欢那些能让人安静下来的东西。年少时追求完美,成年后经历挫折,人老后看破红尘。

  这让我很直接地想起我最喜欢的一首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词写的是人在不同的三个时期听雨所见所闻所听所想,与我甚是契合。

  人生必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产生不一样的.变化。如今我再读《三国演义》,我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更愿意去读《三国演义》前面的部分和后面蜀国衰败、诸葛亮去世的部分了。那些曾经在我们心中的英雄,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七进七出单骑救主的赵云,老将不老的黄忠,足智多谋的孔明……他们的人物形象不再是那样完美的英雄,不再是以一敌万,无所不能的英雄,在我心中慢慢变得有血有肉。刘备称帝前的落寞无助,关羽的自傲轻敌,张飞的鲁莽残暴,赵云的愚忠耿直,甚至于诸葛亮也有其无可奈何的遗憾。

  现在重读《三国演义》,我渐渐地不再去回避那些缺憾,渐渐地学会去面对那些不完美,就像自己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完美各种缺憾一样。智勇双全,忠义正直的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被杀,粗中有细的张飞被人砍头,刘备夷陵之战大败而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五丈原陨落,这一切的失败现在我都勇于接受了,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完美,而是在于追求的整个过程。

  自己也好,亲朋好友也罢,自己不奢求,不完美的自己去乞求别人的完美,用心地生活,用心去走完这几十年吧!

  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雄是在发现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此为终。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三国演义读后感02-29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7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4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7-26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4-11

《三国演义》读后感07-24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3-11

三国演义读后感07-11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1-23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