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质作文网>话题作文>植物作文>绿色植物的作文

绿色植物的作文

时间:2022-05-04 14:38:27 植物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绿色植物的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绿色植物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绿色植物的作文

关于绿色植物的作文1

  虽然2012年不是世界末日,但是相信时间末日可能有一天真的回来,现在人与自然关系极度紧张,人类过度砍伐森林,盲目开发耕种,大肆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任意挖掘自然资源,使地下矿藏日趋耗尽;废水、废物、废气源源不断排放,使自然环境严重恶化。所以,我相信,世界末日真的回来。

  人类向自然界过度的索取,遭致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飓风、暴雨、暴风雪、洪涝、干旱、虫害、酷暑、森林大火、地震等灾情不期而至,频频地袭击五大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98年发生在我国长江、松花江等地的`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这次全国性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250多亿美元。

  每天有许多的“环保卫士”手提塑料袋,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捡拾果皮纸屑,他们为校园环境的净化和美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景:早餐后,操场上有牛奶盒,晚餐后楼梯上有水果皮,中午走廊上有纸屑、食品袋。再看草坪,春天本是万物生长之时,可我们还有同学在践踏它,学校的绿化带中,不时发现有深深的脚印、有的地方甚至走成了宽阔的大道。

  同学们,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环保意识是现代人的标志。我们要立足校园,着眼身边,心系全球。多弯弯腰捡捡果皮纸屑,不要随地乱扔乱吐;多走几步,不要穿越绿化带,践踏绿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绿色植被,净化成化校园。

关于绿色植物的作文2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我们学校综合实践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快乐农场里种菜。为了更好地照顾我们的劳动果实,老师允许我们在离下课还有十分钟时去农场里看一看。我作为组长,决定今天带着我的一部分组员——王梓涵、靳珂鑫下楼到开心农场里看一看。

  到了开心农场,找到我们的菜地,前些天我们撒下的一整包菠菜种子,只长出了几棵小苗。同学们告诉我,这几棵苗不是菠菜苗。我定睛一瞧,原来是杂草呀!看来,种子是被水淹了。这些种子可能是被水冲跑了,我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伤心,因为这是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为什么会被淹死呢?看看别的班的菜地,都长出一大片了,绿油油的,真可爱;再看看我们班的,真是少的可怜。为什么这些同学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呢,难道只有让他们的劳动成果被别人破坏时,他们才会改过自新吗?难道是这些同学的自制力差,只会在老师面前装出一副样子,老师不在的情况下,就随意破坏?这些苗是弱小的,但这些同学的心里,却没有一丝悔意,既然它是弱小的,我们就更应该保护。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姐姐,姐姐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把雨衣披在蔷薇花的上面。破坏种子的同学们,假如你想逞强,就应该保护这些弱者,这也是强者本有的原则。

  它虽然弱小,但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我想向大家呼吁:保护你身边的每一棵绿色植物吧!

关于绿色植物的作文3

  绿色植物是在植物体内(叶、茎部分)含有叶绿素,能利用太阳光,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在植物体内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经光合作用(是一种化学反应)生成葡萄糖,并放出氧气的一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植物是绿色植物,那么绿色植物有什么好处呢?

  绿色植物可以为我们提供氧气和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为绿色植物可以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研究表明,植物每生长1吨,可以产生5吨氧。每公顷树林每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产生0.735吨氧气;每公顷草地每天能吸收0.9吨二氧化碳,产生0.6吨氧气。所以绿色植物对改善空气质量有很大帮助。

  绿色植物能对人体的健康起到很大帮助。据报道,地球上的.树木每天可向大气中散发1.7亿吨萜烯物质,这种芳香物质具有无可比拟的杀菌能力和兴奋作用。有数据表明,能分泌含有挥发性植物杀菌素的树木(如香樟、松树、榆树、侧柏、柠檬、桂树、丁香等)达300多种之多。可以看出绿色植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私人医生”。

  绿色植物可以减少噪声的污染。我们走在马路上,可以看到马路两旁都有许多树木,那是因为绿色植物对声波有散射作用,当声波通过被风吹摇的树叶时,会明显减弱或消失。据测定,林带可吸收噪20%-26%,使其强度降低20-25分贝。可以使我们的听力得到保护。绿色植物还有很多好处如吸尘作用、遮阴作用……所以绿色植物好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