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质作文网>高中作文>高考作文>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

时间:2021-12-25 11:07:35 高考作文 我要投稿

【热门】高考作文六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高考作文六篇

高考作文 篇1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临近,考生紧张,家长紧张,老师紧张,交警紧张,连不相干的我也紧张。二十年前的那场“千军万马涌向独木桥”的景象又不时的在梦中浮现,要么是忘了带准考证或纸笔等工具,要么是对某道考题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要么是爬山涉水累的气喘吁吁,要么是因某件事情耽搁而误了考期。然后,就是现实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真实起来,人性的摧残可见一斑,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干掉高考。

  科举取士,“天下士子尽入觳中”,从统治阶级来说,那是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维护稳定的需要,倘若这班“士子”流落到民间,再与老百姓和农民工结合,保不定哪一天回危及社稷的稳定和安全,于是乎用官位、用民粹、用你是人才的称谓作为萝卜来引诱,再用翻版的“八股文”以考试的模式慢慢的促使你贩依,好纳入他的旗下。问题是社会发展到今天,非得要得要通过高考这一渠道才能选拔人才吗?中学阶段“填鸭子”式的灌输能造就一批创造性的人才吗?我们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还是听话的奴才?诺贝尔奖与中国无缘,固然不能说明我们的国家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创新型人才,但是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差,好像已经形成了共识。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多年,但高考的指挥棒一日不改,所谓的素质教育就像一块漂亮的布,只能裁作内衣,以遮住羞处。

  有人说,高考是当前这个不公平的社会最为公平的一种模式了,至少农村的孩子能够通过高考这一途径公平的参与社会竞争。问题是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还有多少农村的父母以及下岗职工能够负担得起孩子不菲的四年大学费用?有人说我们可以通过贷款助学的方式,来救助因经济困难而难以就学的孩子。他们已然忘记了这完全是教育产业化的恶果,而现在却死死揪住了补救这一“牛尾巴”来缘木求鱼。

  解决农村孩子因取消高考可能导致的不公平竞争,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像九年义务之教育那样,将义务制教育扩大到十二年,乃至十六年。而不是通过中考和高考将一部分孩子阻止在高中和大学的学门之外,我们讲干掉高考,当然不是指从此以后学校就不要组织考试了,而是学校根据学生在中学修完各门课程的学分,给学生一个综合性的评介。大学根据中学阶段学生的学分和评介,以及学生自己的兴趣,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为高中学生提供进入大学进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制定一个统一的分数线,将一部分人阻止在大学校门之外。

  这显然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教育投入的问题。当前的情况是,由于高中教育投入不足,从事高中教育的学校与从事初中教育的学校在数量上并不匹配,致使初中学生为了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已然负担了与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一样的压力,升学压力进一步前移,如此紧张的学习压力,已然在十几岁就断送了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更惶论大学的创造力不足了?殊不知,一个国家最大的竞争力就是创造力呀。

  对教育的投入,据说我们国家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在世界的排名也非常靠后,而被我们所仇视的邻居日本,96.8%的初中生入高中学习,50%的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学习,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比例的48%。日本比较教育学者南亮认为:中国的初级教育相当于日本1905年至1910年的水平,落后日本85年;中等教育相当于日本1915年至1920年的水平,落后75年;高等教育相当于日本1920年的水平,落后70年;教育经费相当于日本1925年的水平,落后65年。我们宁可购买别国的国债,而不去修建学校,我们宁可在高考体制内转圈圈、修修补补,而不跳出圈子之外去想办法。

  增加教育投入,改变招考体制,干掉中考,干掉高考,还学生一个完整的身心,还民族一个活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高考作文 篇2

  (一)经营人心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其赚钱后便掺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经营人生的重要。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又一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人心是一笔无形资产,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对于企业、商家而言,经营人心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犹太人无

  犹太人不,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调查表明,在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约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人。

  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出版社和每年人均读书的数量上,以色列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之最。

  (三)成功之道

  一个青年向一个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却拿了三块大小不一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那块?”

  “当然是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

  富翁一笑:“那好,请吧!”富翁把那块最大的西瓜递给青年,而自己却吃起了最小的那块。

  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随后拿起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得意地在青年面前晃了晃,大口吃起来。

  青年马上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虽无青年的瓜大,却比青年吃得多。

  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占有的利益自然比青年多。

  吃完西瓜,富翁对青年说:“要想成功,就要学会放弃,只有放弃眼前利益,才能获取长远大利,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四)和为贵思想协调人类发展

  在20世纪,人类开始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重要性。一些学者更发现已有基本理论观念存在问题,导致人类社会提系列危机的存在民族冲突、文化冲突日益激烈,甚至有人放言,文明冲突将代替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成为世界的主题。针对这种现象,专家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博士生的话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一些学者认为,在道德伦理层面,孔子智慧可以起到主导作用已为大家公认。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主要指多样性的统一,多样性是“和”的先决条件,同时亦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事物仅停留在多样性是不够的,还要多种事物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人类社会的发展表明,少数几个大国瓜分世界的局面是不可能长久的。

  (五)苦难是道加法题

  有一位赫赫有名的集团老总,在40岁以前,穷困潦倒,家徒四壁,没有人看得起他,包括他的妻子。但他只身下海,从小本生意开始,在短短的十年内,把一家手工作坊扩张成了资产达亿元的私营企业。

  有记者采访他:“如果你出生在城市,受良好的教育,有稳定的生活环境,你现在的成就会更大。”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也许可能。但我相信,如果我不时生活在农村,没有经受过那么多苦难,而像其他城市人一样有衣穿,有房住,有人看得起,我会心安理得地过下去,绝不会开办自的家庭作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要感谢生活。”

  苦难并不意味着永远苦难,幸福也并不意味着永远幸福。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中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美国曾对一千位富翁做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大都出生在普通人的家庭,甚至有一部分少年是在黑人区里度过的。生活有时真的像魔术,会变幻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

  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认识到苦难本身蕴涵着无尽的契机,如果你认为它是一道减法题,那么答案你已经知道,它将减去你所有的一切,包括生命。如果你认为它是一道加法题,那么演算的结果可能就是一个无穷数。

高考作文 篇3

  生命中无法忘怀之轻

  天际的云朵,拥抱朝阳,燃得热烈,灼着目光,静下来,你可以看见那火苗耀眼的光,感受超越尘嚣的力量。

  ——题记

  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当我们沉浸于前进路上的琐碎而无暇他顾、疲惫不堪时,有没有静下来想一想,忽略了什么,或是值不值得? 我们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自己认为值得的事,并为此挥霍大把的光阴,到最后,当遇到下一件事时,犹豫的我们才会清醒,奈何难以回头。

  不如安静下来,听一听内心的呢喃——那些蛰伏在角落里的'声音,或许才是灵魂的梵音,让你看淡很多悲伤,给予你更从容的力量。

  如果你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那么他便真正的“失”了;如果你耿耿于怀于外在的成败,那么你离内心会愈来愈远;如果你甘于低头盲目追求当下,那么你会错过更多。 春花秋月何时了。吟诗作赋,对酒当歌,谁不希望沉浸在诗意般的人生里?可是,执着的追求过后,恐怕只剩凄美的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讲春水向东流!”在低头盲目求索时,怎不抬头望一眼?望一眼辽阔的国土,天下的子民——那些生命中无法忘怀之轻,究竟辛酸了多少人的眼泪!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我们都渴望有一颗忘忧草。希冀自己会更无悔地跋涉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冰心所写的旖旎风景,可是我们如此的浮躁,去哪里能瞥到一路花开?那穿枝拂叶的人们,有泪可落,而我们却只有感伤。

  其实尘世中并没有诸多沉重的桎梏,所谓的疲惫,不过是我们太过执念于那些本来无需挂怀的世事,而真正的轻盈,则被我们弃于脑后,被封存被遗忘。尘世的喧嚣与明亮,世俗的快乐与幸福,在沙漏中,汩汩流过。我们无法奢望太多,也无需牵强,只要快乐、安宁、没有悲伤就好;而这,不过是重新对话我们的生活而已,让眼泪打碎荒芜,濡湿遗忘的角落,去做我们本来“必修”的事情,重新参与生活。

  雄浑陶醉的场景,光彩炫目的字眼,都不过是要被时间涤荡得无影无踪。不必感叹人生易逝,岁月难留,而应增加时间的厚度,更加从容地让自己的人生厚重。有分量。

高考作文 篇4

  生活中充满变数,常常转角已是一番新天地。

  对预测乐此不疲的人,许是贪恋预测带来的掌握未来的感觉;对预测不屑一顾者又许是不愿浪费宝贵时间在未发生的事上,只愿过好现在的每一天。预先推测生活若是运用得当,由已知推未知便是掌握了未雨绸缪的能力。闻隐约的雷鸣,望苍穹阴云密布,便知倾盆大雨将至,善预者便会早早备伞,以免衣衫尽湿。见道路泥泞便小心谨慎,以防不慎跌倒陷入泥沼;见君王眉间紧蹙龙颜微怒,便懂得鞠躬示敬,言辞不敢造次,有心之人亦是心下一片冰清,以赞美之辞缓和君王心中不悦。

  由此我们就司以知道,成功地预测生活,由已知的表象推测可能发生的事件来调整自己的行动,可以让生活驶向自己期望的方向。这应当是我们生活中必备的技巧。而生活中亦存在许多没有明显已知条件的未知事物,它们神秘莫测,无穷无尽。你也不知道何人会金榜题名,何事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自己会因何人喜上眉梢,对何物一见钟情,于何处落地生根。瞬息万变的未来总会超乎我们的想象,带来万般感受。若在此时绞尽脑汁地去预测你根本无法预测的.未来便是无稽之谈。

  胡思乱想。更有甚者会去轻信无聊的算命之言来引航自己的生活之舟。这些预测并不具有什么价值,只会虚耗自己的光阴,耗费自己的心神,甚至怀疑生命的意义。面对这些充满许多不确定性的来知,最好的方法不是预测,而是去探索如何以平常心对待。因为生活中的未知为我们带来的惊喜或是悲痛,都会给生活增添色彩,让本是空白的生命画布,从空洞变得丰富又美丽。凭着对未知的渴求和期待,再坎坷的路,也要劈风斩浪,冲破道道雨幕、重重雾障,如此定能拨开云雾,窥见日月的光辉。

  我们用已知来预测生活,让生活更加顺畅美丽;面对未知时,更要用最大的勇气以及最平和的心态去享受,迎接未知生活所赠予你的神秘之礼。

高考作文 篇5

  一、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系统复习,达到会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整篇作文:

  (1)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2)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材料充实;(3)语言规范、准确、连贯、得体;(4)结构完整,条理清楚;(5)符合文体要求;(6)字体端正,卷面整洁。

  (二)单项能力:

  (1)记叙能清楚完整,详略得当;描写能具体生动;说明能把握特征,语言简明;议论能论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论证合理。(2)观察准确,联想恰当,想象合理。

  (三)应用文的写作符合格式及行文习惯(应掌握的应用文种类:书信、启事、通知、新闻、电报稿、广播稿、申请书、说明书)。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怎样提炼好议论文的观点?

  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若提不出正确深刻的观点,就构不成一篇议论文。而观点不明确,则是同学们议论文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怎样才能提炼出正确而深刻的观点呢?当然,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知识水平。但在同样理论水平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掌握一些从具体材料中提炼观点的方法,善于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分析所写的事物,则会有助于正确观点的提炼。这里,介绍几种提炼观点的方法。

  第一,从现象中抓本质。面对一些具体材料,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来。比如有一篇《从“一条街”做起》的短文,所根据的材料是这样一个事实:最近,珠市口至广安门这条大街,日见清洁整齐起来,这是宣武区环卫局的同志们为改变全区清洁卫生面貌,首先抓好一条街做出的初步成绩。这则材料,人们会当作一般的一件好事来看待,甚至也可能根本引不起注意。而该文作者却从中看到了一种可贵的精神:“这一条街的‘一’里面包含着千百件艰苦细致的工作。34座公厕的墙壁、门窗一一进行了油漆、粉刷;430个垃圾桶都是一一除锈喷漆,排放整齐的……他们始终如一地埋头苦干着,这种精神是可贵的!”进而,文章又从中总结、概括出所要阐述的观点:“当然,他们也是不满足于“一”的……他们认真地从“一”做起。“一”比“0”来说是无限大的倍数,是发展成百、千、万……的实际起点。如果我们每个单位、每个人都是这样不说空话,兢兢业业,扎扎实实,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四化的步伐肯定会大大加快”。这样从本质上来看问题,提出来的观点就比较深刻了。

  第二,深入开拓,以小见大。从一人、一事、一物生发开去,从一滴水中可以见太阳。有些材料,看来似乎很平常,但其含义却有普遍性、典型性。所以,我们应当掌握从一点到全面,由个别到一般,由常见的现象中发掘其深刻意义的方法。例如邓拓杂文 《事事关心》,文章开头先引用了明朝东林党人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然后,作者对这副对联加以阐释:“上联的意思是讲书院的环境便于人们专心读书”,“下联的意思是讲在书院中读书的人都要关心政治”,“把上下联贯串起来,它的意思更加明显,就是说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接着,对这副对联加以评论,既指出东林党人历史的局限性:“他们当然还是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为维护封建制度而进行政治斗争,”又肯定其进步性:“他们比起那一班读死书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总算进步了。”通过以上解释和评论,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读书而空谈政治的人,只是空头政治家,决不是真正的政治家。……同样,不问政治而死读书的人,那是无用的书呆子,决不是真正有学问的学者。”因此,“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这个大道理,是从一副对联引申出来的。全文说“小”显“大”,说“大”不离“小”,这就是善于以小见大的范例。

  第三,类比推理,触类旁通。有一篇《着眼于无名之辈》的短文,在赞扬了《青春》杂志发表关于“着眼于无名之辈,就是着眼于明天,着眼于未来。”接着又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论点说:“着眼于无名之辈”,是真正有见识、有魄力的表现。鲁迅茅盾这些大师,工作那么忙,在无名之辈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啊!继而,又类推到其他行业说;“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看到少数名人,我们的作品只是在几个名人中打圈子,我们的事业就不会兴旺发达。文学如此,科学如此,体育如此,其他战线也如此。”这样由此及彼,类比推理,就把在一切现实工作中要“着眼于无名之辈”这一观点由浅入深地提出来了。

  第四,开拓思路,推陈出新。有些材料不一定新鲜,但如果能别出心裁,从另一角度深入开拓,也能提出新的见解,新的观点。例如“同情弱者”这句话,在旧社会是一句赞语,延续了多少年。但有一篇题为《“同情弱者”析》的短文,则结合现实,从另一角度,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推陈出新,提出了新的观点。文章说:“同情弱者”,在剥削阶级掌权的旧社会,多数是正义的,对人民是有益的。如今,劳动人民当了国家主人,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批评是人民内部互相帮助的一种形式,因而不宜于一味奉行“同情弱者”的哲学。如果无原则的站在被批评者一方,反对批评者,这是不正常的。它不利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正常开展。

  第五,通过事理,引申一步。例如1990年高考作文,是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自拟题目展开议论。材料是: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过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对这样一个材料,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展开议论。一般考生议论的主题是要正视困难,他们将刺比作困难、挫折,从而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觉地面对挫折,”“要成功,必须先流汗”,“敢于拼搏,做生活的强者”等等。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些都是一般人的思路共集之处。但能不能在此基础上,引申一步,提出更新更深的观点呢?有一个同学就经过引申,提出了“人生抉择在于取舍得当”的观点。文章说:

  世界是美的,恰如玫瑰花,但同时也有扎手的玫瑰刺,这就要看你如何取舍。人生的抉择在于取舍得当。

  人的一生短暂又漫长,如何有价值地度过人生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我们会面临许多选择,比如升学就业,比如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间的冲突……

  据一本报告文学记载,有一位伐木工被大树压住双腿,拔出来是不可能了,又无他人帮助,于是他自己锯断双腿,尔后存活下来。生命是可贵的,如果这位伐木工没有正确的选择,他可能逃不过灭顶之灾……

  被玫瑰刺伤的人也会喜欢玫瑰吗?这需要怎样的气魄。巴金的《随想录》为我们作了很好的例证。在动荡的年代,巴金也是一位受害者,但他却以惊人的胆识坦白自己的心胸,让人们看到了他的高风亮节。用他的话说,取的是良心,舍的是面子。正因为如此,这位文艺界的前辈就更赢得了人们的尊敬。由此可见,人生的正确选择在于取舍得当。

  这位考生由“母亲陷入了沉思”,引申开去,确定了“人生的正确选择在于取舍得当”这样的观点,就比前边提到的一些观点更新颖,更深刻,因而更容易给人以启迪。

  (二)议论怎样避免“空”、“浅”。

  议论文,顾名思义是要议事论理,以理服人的,所谓“主在析理,理尽后已”。但是,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往往是“论点+实例+结论”完事。既不会对论点作分析,也不善于对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作议论。使人读后的印象是既“空”且“浅”,如隔靴搔痒,不解决问题。

  怎样才能避免议论文的“空”和“浅”呢?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掌握写议论文的基本要领;二是要学会进行分析。

  写议论文的基本要领是:从大处着意,从小处落笔。所谓“大处着意”,是说议论文讲的道理要“大”。所谓“大”,一是指对读者要有较大的教育意义;二是指这样的教育意义适用的范围要大,给人的启发要大。比如有篇题为《现代笑话一则》的文章,写的是读过一则古代笑话:一个富翁要工匠给他盖一栋楼房,竣工后,富翁前往看房,楼上楼下走了一圈儿,对工匠说:“我只要二楼,你给我把底层拆了吧!”当时,不禁为这个富翁的愚蠢无知而暗暗失笑。觉得这样的愚蠢该是天下无双了,孰知不久前却听到一件类似的真人真事。某高等学府分配住房,教授学者住一层五层,年逾花甲的知识分子天天要爬几层楼,一些比较身强力壮的党政干部却住二、三层。群众提出意见,学院有位领导干部却说:“谁叫一栋楼房的二、三层只有那么几间?你们知识分子可以设计全是二、三层的楼房嘛!”这与那个富翁的口吻何等相似!算得上一则现代笑话了。针对此事,作者议论道:古代富翁的无知来自贪财,当今这位领导干部当然不会不懂没有一层建不了二、三层;没有四、五层,二、三层也就不会显得那么好。但是为什么提出那么可笑的要求来呢?原因并不难找:为了私利,把群众利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都置于脑后,使他变得“无知”而已。文中说的“为了私利,把群众利益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置于脑后,使他变得无知”,它的意义和适用范围不都是很“大”吗?

  但是“大”并不等于“空”,不等于“虚”。如果在议论中只讲什么抽象笼统的“大道理”,这些道理即使正确,也不可能有多大的说服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处着意”的同时,要注意从“小处落笔”。所谓“小”,一是指作为议论依据的材料要“小”,要具体。具体得让读者看得到,摸得着,能为读者所心领神会。二是指写作时开的“口子”要“小”。例如上边所举的例子,文章所开的“口子”只是某高等学府中分房的一桩小事,但说明的却是那样一个“大”道理。

  善于分析,也是写议论文避免“空”“浅”的重要方法。有时候我们落笔的“小处”,并不一定能顺理成章地表现“着意”的“大处”,二者放在一起会显得牵强附会。也就是说,你所写的‘小事”,并不能恰切地说明你要议论的“大”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对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作必要的分析和阐说。

  有些同学不会分析,摆出论点后,加上几个事实论据,就完事了。即使说出一些道理来,也是抽象空洞,不能以充分的道理使人有所感。这往往是由于没有找到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的缘故。因此,要想把道理说透,不仅要把论点、论据摆出来,而且要阐述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阐述清楚了,道理自然就讲透了。由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因此反映这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议论文,其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其不同的关系,作不同的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从本质上进行分析。

  从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本质联系上加以分析,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孤立地看问题,就事论事的毛病;懂得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克服认识表面、肤浅的毛病,从而把观点议论得更深、更透些。

  进行本质分析,其关键是要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点。据此,我们可以在写作中从任何单一事物出发,展开联想,想一想它与周围的哪些事物是有联系的,是怎样联系的。事物的这种“有机”联系,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只要我们多思善想,就不难发现。所谓“发自一端”,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有许多材料作文和单因素的作文题,实际上就是事物的“一端”,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审出它的“另一端”来。已经提供的“这一端”可能是个历史故事、寓言故事,议论时就要想象出与之相联系的“另一端”即对现实生活有什么借鉴意义。如果题目的“这一端”是某种生活现象,要找出的“另一端”则应是本质的、普遍性的东西。如果题目提供的“这一端”是纷繁的生活现象,是多种事物,那么就要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找出它们内在的联系点,发掘其本质的东西,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将这些“内在的联系”“本质的东西”揭示出来,文章就有了一定的深度。例如,学过《阿Q正传》之后,不少同学总觉得阿Q不过是个玩物,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而一位同学所写《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对阿Q的认识》,则对阿Q从本质上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阿Q固然有令人可笑的一面,但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典型人物,在他身上并不仅仅是“可笑”而已。阿Q是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农民,当他听说革命要造“举人老爷”等这些人的反时,他也“神往”起来,但结果却是假洋鬼子等人不准他造反,终于被挂着革命党牌子的“长衫人物”送上了刑场,是多么可悲!然而,就从阿Q的悲剧命运里,又看到了他“不争”的一面,他对革命极不理解,认为革命便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他分不清敌友,他有他的独特性格——精神胜利法,当他受到假洋鬼子等人的欺凌时,他不懂反抗,只有“儿子打老子”之类话语自我满足。由此可见,鲁迅塑造阿Q这个典型,决不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茶余饭后的笑料,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对于当时的革命者总结革命历史教训,探索革命成功之道,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这篇作文能从本质上去看问题,避免了表面化,当然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2)从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永远停在一个水平上。没有变化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运用这一观点,我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诸如下面的种种问题: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处于落后境况时,为什么不能悲观?取得好成绩时,又为什么不能自满?当我国的改革开放遇到暂时困难时,为什么不能失去信心?对社会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对自身思想德行上的不良行为,为什么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从而在论述此类问题上能够深入一步,以理服人。有篇《不可忽视“第一次”》的作文,所议的事是一个重点中学的学生,由于参加偷自行车团伙,被公安局拘留了。文章在分析这一现象时说:从一个重点中学的学生,到偷车团伙的成员,这中间有着一段相当长的距离,但其发展的起点却是那第一次偷盗。如果当初他父亲稍有一点理智,及时抓住这错误的苗头,在是非面前表明自己的态度,给孩子以深刻的教育,那这位学生就不大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那么远。不幸的是,这位家长发现了子女的错误不仅不予制止,反而给予奖励,这无异于把子女推向邪路,自己充当了教唆犯的角色。

  (3)因果分析。

  就是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进行分析。例如有一篇题为《眼睛》的议论文,借题发挥,通过对“眼睛”映现意识、眼睛能够传神等的描绘,说明一个人陶冶心灵较之追求外表更为重要的道理。其行文主要是通过因果分析来揭示这一道理的。文章说,眼睛之所以能传神,是由于“它是大脑在眼眶里的延伸”;眉目之所以美,是由于“胸中正,则眸子皑焉”。通过因果分析,从而得出“为了一双美的眼睛,可以修眉毛,剖眼皮;但更重要的还在于陶冶自己的心灵”这一结论,就十分令人信服。

  (4)条件分析。

  即从事物形成的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有一篇题为《赵爽得奖的联想》的议论文,通过赵爽荣获国际少年书信赛第一名这件事,说明了“哪里都能飞出金凤凰,跃出千里马”这一观点。赵爽就读的学校是一所普通学校,当然条件要比重点学校差一些,赵爽成长的地方是在边疆,在小城镇,比大城市条件当然要差一些。一般人认为,似乎只有大城市、重点学校里才能出人才,而作者通过对赵爽事例的分析,说明成才的一个最根本的条件是个人的努力,“只要努力,哪里都能飞出金凤凰,跃出千里马”。这样通过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令人信服的。

  (5)辩证分析。

  即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地分析。不少同学,由于思想方法的片面性,往往导致写议论文时不能辩证地分析问题。比如为了强调高考前的时间的紧张,强调分秒必争,就把打打球、跑跑步等必要的体育锻炼也认为是学习不刻苦的表现。为了强调培养能力的重要,批判“高分低能”,甚至连“分数”也全盘否定。因此,文章即使提出了正确的观点,也得不到充分的、正确的论证。因此,要想写好议论文,就必须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有篇文章题为《唾面》,议论的中心是,即使在表示正当的感情时,也应当注意精神文明。作者对某些游人在岳飞坟前那四具白铁铸的南宋卖国投降帮派头子跪像前唾浓痰鼻涕这一行为是不赞成的。但是,对此事作者并未作简单的否定,而是进行了辩证分析。首先指出,唾面,是古人表示鄙视、蔑视的侮辱性举动。对几个遗臭万年的坏人表示鄙视蔑视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在一般情况下,唾面并不一定吐口水,更不用吐痰、甩鼻涕、撒尿,只要像小说和戏里那样“哗了一声”也就可以了。而西湖游人的唾面也实在过分,超过了限度,这就不但有碍观瞻,而且也有碍于精神文明了。经过这样的辩证分析,不仅一般读者,即使这些“唾面”游客本身也会口服心服的。

  (三)怎样使文章写出新意?

  在考试中,知识题有标准答案;作文题,虽然也有评分标准,但实际上并没有统一的绝对标准。因此,作文成绩的高低,往往是通过比较,得出好、中、差。至于好的,还可以分出尚好、较好、最好等等。一句话,评作文卷的参考卷是从比较得出来的。因此,作为应试者在作文时应当力争棋高一筹,也就是说要写出点新意来。就好比百米赛跑,只要跑在别人前头一秒、半秒、甚至零点一秒,就可获胜。

  怎样才能写出新意呢?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材料新。

  一篇文章如果所写的材料新颖,使在诸多同类作文(尤其高考阅卷在大热天,阅卷老师疲劳不堪)中,读之会感到为之一振,首先就留下了一个好印象——非同凡响。

  给我印象最深的要算1977年北京考生阎阳生那篇作文了。当时轰动了一个阅卷点的200多位老师。之后又广为流传。仔细琢磨一下,那就是因为它有新意——主要是材料新。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是:“再没有比婴儿的啼哭更能提醒你已进入中年了。这是个女孩,皱着眉头哭着。大概她也像门口那个护士一样,不相信这背着书包、满脸胡茬的人就是她的爸爸吧。”一开头就提示了,这是一个中年人考大学前奋战一年的情景。第2段是;“常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而我像故意和年龄作对一样,日夜埋头在作十几年前应作的事,投考普通大学。当然啦,鼓励支持,冷嘲热讽,各种反映都有。但最激励我干下去的却是这样一件事。”接下去,写他在工厂亲眼见到一些外国技术员和厂商要来修一台进口的色谱仪器,修好以后,在与外国人的座谈会上,在那些外国人友好的外表下面,在他们彼此会意的眼神里,“我”感到了他们无法掩饰的轻视,好像针扎一样。正因为如此,激起了他一定要学习的决心。记叙了一年来刻苦学习的情景。这份答卷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是材料新。

  当然,所谓新只是相对的。在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中,力求把比较新颖的材料选出来用就是了。但我们同学,常犯的一个毛病却是拿到作文题,没的可写,一点思路也没有,哪里还谈得上“选”呢?这里就有一个打开思路的问题。要打开思路,比较有效的办法是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想象,思路一打开,材料就会涌到脑子里来,在诸多材料中加以筛选,当然会相对新一些。

  (2)角度新。

  写文章如同照相。照相时取景的角度,往往决定着一幅摄影作品的成败。同样的主题,同样的背景,同样的事物,如果角度取得不落窠臼,那么,一般的“俗”材料往往也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

  达·芬奇的老师佛罗基奥说过:“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能把握事物的新的特点;从新的角度分析事物,就能获得对事理的新的认识。文章能否写出新意,与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当我国足球队破天荒获得亚洲出线权时,在全国引起了极大震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描写足球健儿的文章已经很多。如果我们再以此题材来写作文,怎样才能写出新意来呢?有位同学就改换了选材的角度。他在写《破例》一文时,抛开许多文章中所写的什么“奋战过程”、“比赛场面”、“平日苦练”的内容,而是把“镜头”转向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决定足球队能否出线的那场比赛的傍晚,妈妈破例让“我”看电视了,“书呆子”爸爸也破例坐在电视机前流下了泪水,还有邻居的华侨老爷爷等许多人跟平常大不相同的心情。他写的这些材料虽然平凡,但能够“小中见大”地体现出文章的主题——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时代迸发出新的火花。由于这些“琐事”是自身亲历的,生活气息浓,所以容易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在行文中,无论在整体布局方面,还是在确定线索方面,他都服从于“破例”这一新角度的要求,把看电视的过程全部略去,让文章在球赛开始前戛然而止。从而用“一滴水的光芒”反映出了“火红的太阳”。由于此文角度新,所以虽然也是写的大家所熟知的事,却写出了独具一格的新意。

  (3)立意新。

  所谓立意新,就是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见解,新的观点,使人读后受到启发。一篇文章如果有了新的立意,就会使人耳目一新。

高考作文 篇6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xx,也是我们的20xx!”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阅卷老师点评:

  满分作文有五大优点,首先,作文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其次,作文的文字很流畅,可以看出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并无炫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视野,文字和主题很匹配;第三,总体上看作文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第四,这篇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最后,文章关键还写出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高考作文】相关文章:

优秀高考作文04-15

我的高考作文03-28

感恩高考作文03-26

高考作文素材04-25

高考作文大全04-28

湖南高考作文03-13

高考作文范文03-11

宽容高考作文03-24

选择高考作文03-25

河南高考作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