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质作文网>体裁作文>读后感>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时间:2022-04-10 13:54: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

  两年前我就买了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可才在这周认真看完了全书,对佐藤学书中的一些观点深有感触。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实现“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改革---相互开放的教室。这个概念不算新奇,可目前来说,我们听到的很多“公开课”或者说是“开放课”,他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另外书中提到的请家长参与到课堂,不是旁观,不是来指指点点,而是一起共同地参与到课堂管理。这个做法太赞了!再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校内公开课,不能流于形式,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良好的教研状态,让我们的课堂形成一种“相互倾听”的氛围。当然学生的'改变不是立刻的,它是缓慢的过程,但只有我们的教室发生了改变,学校才会有所改变。我们的教室之所以改变在于我们的教师会发生改变。因此我们要做“合作性”同事,进行校内教研活动时形成学习共同体,真正实行所有老师都真正上一节公开课,不要害怕上功课课,不要害怕自己的课被同事指指点点,我们要时刻记住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我们需要抱团进步。

  这一本书理论知识很多,虽然对我们乡村教师来说,实施这些计划几乎不可能,但这本书的的确确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学会站在不同层面思考问题,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怎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棒的学生。

  回想我的课堂,发现自己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师生互动不充分,学生害怕回答问题,害怕出错,我想这与我平时教学中点评学生时不够中肯不够积极导致的,同时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我没有给予鼓舞。我们的孩子越来越沉默不语,越来越不想思考问题,这与我们教育者的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感谢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的孩子是一个个体,一个变化着的个体,我们的学生也渴望得到我们的尊重,我们的教室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我们是相互学习,一起成长的关系,我们需要相互倾听,这样才能更好改变我的课堂。

  个人的力量虽然弱小,可我会努力从自我先做起,更尊重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而不是被动接受一切。我们的课堂应该是相互的,我们的学习是相互的。我要带着“心”去倾听学生发言背后的心情,去发现背后的故事。加油!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

  革命,看到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是轰轰烈烈的运动,革命烈士的壮举,可是这里的革命却是静悄悄的,怎么回事呢?看过《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后细细想想,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这样的静悄悄的革命吗,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这场革命中所要思考的问题。认真读完书后,我不禁为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的研究钻研精神所感动。在这本书中,佐藤学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学中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互动观等;同时,作者也对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对课程的认识中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并且,也为现代学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小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实用而深刻的建议。我下面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写一些自己的看法。

  佐藤学先生参观了许许多多日本及国外的中小学,正如书中所说“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可是,作者却发现在这些不同的教室里进行的教学,却是大同小异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点,向现在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而这些质疑对我们反思正在进行的新的课程改革也可以说是很有帮助的。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我们以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学生都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这是我们现在所摈弃的观点,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这是好的改变,可是现在好像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学生身上,特别强调学生的“自己解决”、“自己决定”等,这是与我们所推行的课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学先生所提出的“虚假的主体性”占据了我们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真的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了吗,教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为什么会产生“主体性”神话这样的现象呢,佐藤学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老师们有没有深刻思考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在热闹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的明白了,还是只是敷衍。我们必须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的。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

  利用闲暇之余,我静心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这本著作是由日本的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写的。我想同样是亚洲国家,教育一定是存在互通之处的吧。本书作者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出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同样是我现阶段需要去不断思考与实践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平时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举手,乐于发言,相比于安静的课堂我更加倾心于热闹的课堂。我总是觉得热闹的课堂代表孩子们都在认真听课。如果一节课中孩子们静如潭水,我会努力引导孩子们回答发言,但佐藤学却认为倾听远比发言来得重要,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是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学习,是师生之间相互的学习。课堂也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课堂。因此,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我们大多数老师要求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判断学生是否注意听讲,而很少注意学生是否在在用心倾听。在一个学生表面热闹但没有好的倾听习惯的班级,首先就是教师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

  真正的倾听,就是认真去倾听品味学生的发言,体会学生传递出的复杂心情。作为教师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语句来讲解,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互相交换意见。

  佐藤学老师的精辟之言发人深省。他还提到了应以学为中心,学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另一方面是学生。所以“以学为中心”应该是围绕学生和学习为中心构建的.课堂,将学生的主动、积极学习性放在第一位,唤醒学生的内心驱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因此,需要教师聚焦学生的学习,有矢放地选择学习的内容。避免在课堂上出现,老师一个人不停地说,不给学生更多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在听了许多优秀老师的公开课之后,我发现他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自己讲得少,学生讲得多。我经常困惑,那么我应该说些什么呢?第一,我应该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我应该交代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适当调控。真正以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应该做到张弛有度,轻松自在。

  我想,教学的过程正如静悄悄的革命,需要老师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去滋润每一位学生,做到与他们共进步共成长。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4

  今天,有幸拜读了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

  印象中,似乎从未如此认真地让自己静下心来细细阅读一本书,更别提这类看似深奥、专业且无生动故事情节的书了。在读书方面,我一向是粗枝大叶,囫囵吞枣。但是读到书中"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语言~倾听学生的发言这一小节时,却让我深深为之动容。

  书中谈到,对于一名老师来说,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细细品味下来,却获益匪浅。在大多数孩子眼里,老师似乎一直以高高在上、先知先觉的姿态出现在面前,让他们敬而远之,难以靠近,甚至于在老师面前不敢动,不敢言。那么,如果想让其与你心之相通,是否应该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呢。

  从学生时代一路走来,自己也是有一些亲身体会的。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人,而且是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好的,大多数学生则成了听众,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

  我们不妨跟学生说一些譬如"你比老师的思路还清晰啊","你的回答有点儿幽默呢","原来如此"之类的话,来引起孩子的共鸣共感,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当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时,便会发现,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有其优点与特长,这时,我们是否应该适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呢;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如用爱去感化吧,做一名忠实的听众,让其敞开心扉;对于成绩差些的学生,我们不是一味地责备与讽刺,当他们做错题目的时候,不轻易下结论,也听听他们的想法,然后因势利导地予以纠正和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独特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说得真好!

  当我们还在抱怨现在的孩子难管,什么事情都不愿跟我们沟通时,你是否想过,自己有没有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有没有真正放下所谓的"权威",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讨论每个问题、每件事情呢。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终其一生,陪伴,倾听,理解,包容,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一堂必修课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本书中对学的描述特别的意味犹长。学的简体字上的三点互不相连,道出现在教育的症结所在,以前的学的繁体字的上边,道出了学习应该是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这正好话中的`新课改下学习方式的伟大转变。他还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令我吃惊的是,他居然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这种理想在学校的实施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丰富的经验。可以说,这是我读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专著。

  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和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乐观的伊藤学称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

  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许就要有这种耐心和达观的。在耐心与达观时,伊藤学融入了学校和教师中。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通过解读一些小故事里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来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真诚倾听,不仅听学生好的思路、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时缓解学生心中的不满、困惑、焦虑。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6

  刚拿到《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时心中十分害怕,因为类似于这样的教育学著作往往有许多深奥的理论和生僻的术语,很难引起我的阅读兴趣。可当我粗粗地翻阅了一下后,却惊喜地发现书中有许多精彩的案例和教学叙事,生动浅显的语言折射出作者精辟的观点,这些例子中还常常能看到自己课堂中的影子。我的阅读欲望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对于作者佐藤学教授20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教学的精神,深感佩服。在文中,我读到了佐滕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对照自己的日常教学,有许多共鸣之处,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以示感动。

  书中提到了创造一个相互倾听的教室。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平时我们谈的比较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来认真听老师讲课,以及在课堂上老师要认真听学生的发言,作出及时、有效地评价。没特别提到培养学生之间的倾听的习惯,以至于不少的时候出现了以下的现象“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嚷到:“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根本顾不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当一个学生刚回答完,下一个又出现了重复的答案……”这种不顾同学的发言的现象,真的.是随处可见。书中所提到的“相互倾听”不是只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还要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作孩子的最佳听众,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要学会倾听,这是对学生的起码尊重,也是了解学生的基础。反观自己的教学,虽然也在大声呐喊“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无蹲下身来真正倾听学生的声音。我看自己平时更多的是“引诱学生上当”,钓到“学生的答案”为目的,展开所谓的教学。一旦有了答案随即进入下一环节,也不管其他的学生懂不懂,或者说不管学生是真懂还是碰凑巧碰到了教师所要的答案,反正已经有了答案,就“不管他三七二十一”进入下一环节,先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再说。当我们还在沾沾自喜地陶醉于自己的精心提问设计,当我们还在对着同行的课堂教学评头论足时,我们恰恰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不是吗?针对教材设计的精心提问,能引起多少学生的共鸣呢?因此,我想,以后有必要一改以前的一些在教学中的做法了。最起码也要注意一下倾听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间的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了。启程吧,不管结果怎样。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7

  革命,看到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是轰轰烈烈的户外,革命烈士的壮举,但是那里的革命却是静悄悄的,怎样回事呢?看过《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后细细想想,此刻我们所进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这样的静悄悄的革命吗,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这场革命中所要思考的问题。认真读完书后,我不禁为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的研究钻研精神所感动。在这本书中,佐藤学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学中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互动观等;同时,作者也对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对课程的认识中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并且,也为现代学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小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实用而深刻的推荐。我下方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写一些自己的看法。

  佐藤学先生参观了许许多多日本及国外的中小学,正如书中所说“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能够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但是,作者却发此刻这些不一样的教室里进行的教学,却是大同小异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点,向此刻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而这些质疑对我们反思正在进行的新的课程改革也能够说是很有帮忙的。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我们以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学生都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这是我们此刻所摈弃的观点,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这是好的改变,但是此刻好像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学生身上,个性强调学生的“自己解决”、“自己决定”等,这是与我们所推行的'课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学先生所提出的“虚假的主体性”占据了我们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真的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了吗,教师能够透过什么方法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为什么会产生“主体性”神话这样的现象呢,佐藤学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老师们有没有深刻思考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在热闹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的明白了,还是只是敷衍。我们务必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务必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思考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的。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8

  最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是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20xx年的著作,十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去读它仍然为时不晚。

  读过之后,我静下来想想,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怎样去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

  首先,让教室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的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教师不再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的发起者。”特别是“每个学生”,而实际上通常是极少数的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因此,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不应该再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对学生的评价。

  现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我们既要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师”。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不仅仅是这些,我认为还可能有这些原因:学生不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学生胆小,不敢回答,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是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了,无形中给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第二,倾听是重点。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逼近邀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出的内在的声音,“教师便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那些课上不发言的现象就会多一些理解了。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的进行活动,使得“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9

  这个假期我重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因为我在日常工作中时不时的翻翻此书,这个暑假使我再次有集中的时间阅读本书,很高兴。这次的阅读和上次阅读不同,因为我的阅读出发点不同。上次阅读是学校的布置任务,只是浏览了一下,是带着批判鉴别的心态阅读的,而这次是为了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以学习、吸收的心态来阅读的,收获很多。

  现在的老师不好当,不仅需要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具备演员的表演才能。像我这样的老师专业知识尚可,但不具备良好的表演才能,那么如何才能够上好一堂初中物理课哪?我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读的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佐藤学先生告诉了我们一堂课的设计不仅仅围绕传授基础的知识,更要围绕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激发孩子对新知识探究欲望。基础知识传授基本上所有的老师都能够做到,但是后者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我们要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之间把我一个度,这个度把握好了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听过一部分人的课,总是感觉到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调动课堂气氛,在知识传授过程,过多的注重课堂气氛的调动,是的学习气氛看上去很活跃,但是没有积极的引导思考,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的转移到老师的表演上边了,使学生的思考浮于表面,不能静下来深入的'思考。在上课中为了完成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学生没有时间思考。这是一对矛盾,要完成获取知识方法的传授,必须需要相对不热闹的课堂气氛;为了让听课的人感受到上课的课堂气氛,又必须要热闹的课堂气氛。我们的教学应该服从于哪一个呢?佐藤学先生给出了答案。

  我们的课堂应该以教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为目的进行设计,只要你的课堂设计上有了灵魂,就不要过多的关注形式;只要你在上课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这个灵魂展开教学,就自然而然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就是先解决课堂灵魂,才能够谈教学细节的设计。佐藤学先生在讲一次评课的经历时很有感触。讲课的老师上完课后,一位听课的老师对他说:这节课你怎么上成这个样子,死气沉沉。讲课的老师很尴尬,佐藤学先生对提问题的老师说:你知道他这节课设计的目的吗?提问的老师说不是很清楚,佐藤学先生说:那就先弄明白这个目的在提问吧。当然这节课佐藤学先生是认可的。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课堂设计更应该关注“渔”而不是只关注“鱼”。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我们很多的老师都把注意力关注到“鱼”上边了。小学、初中正是获得“渔”的关键时期,愿我们的而学校、老师放弃功利,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渔”吧。这个“渔”多了,“鱼”的学习自然也就有兴趣了,也就多了。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相关文章:

悄悄的提醒记叙文05-20

悄悄的提醒记叙文7篇02-12

悄悄的提醒记叙文9篇02-20

教学革命读后感05-16

【精选】静的作文400字7篇05-22

【精选】静的作文400字8篇05-16

静的作文400字四篇05-15

静的作文400字4篇05-21

静的作文400字9篇05-29

【精选】静的作文400字四篇06-06